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大學生所處的信息環境日益復雜,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已經成為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舉措。在新媒體環境下增強文化自信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大有裨益,有助于夯實保障基礎、提升踐行成效及激發內生動力,進而使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以文化自信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也面臨諸多挑戰,多元文化交互沖突弱化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思政教育傳統固化阻礙了對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培養,網絡環境紛繁復雜制約了大學生思想層次的有效提升。對此,高校與教育者需要立足新媒體環境,將文化自信作為核心導向,全面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使大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與政治信仰;搶占思政教育新陣地,全方位實施文化育人和立德樹人;以營造新媒體文化氛圍,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進而有效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成效,使高校人才培育質量得以全面提升。文章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逐步深入地闡述新媒體環境下以文化自信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價值、挑戰及路徑,旨在為高校提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成效提供思路借鑒與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自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挑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16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湘南學院科研項目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與創新創業專項“文化自信厚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JX6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培育和意識形態建設。青年強則國強,作為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希望,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增加了信息環境的復雜性,使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受到了巨大沖擊。因此,高校需要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明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并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優勢和技術功能優勢,全方位提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成效,為國家與社會培育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一)有助于夯實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保障基礎
新媒體場域是多元文化交互沖突的主要場所,且其中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和觀念,其中的錯誤思想和不良理念弱化大學生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接受和認可,不利于高校全面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2]。在這樣的環境下,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手段,可以使大學生全面認識并了解本國文化,明確不同文化在融合發展中存在對立與沖突的一面,使其警惕“文化滲透”和“意識形態戰爭”,進而高度認可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作用與育人功能。在學校與教育者的指導下筑牢思想防線,自覺抵御不良文化因素和錯誤理念的侵襲,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開展夯實基礎。
(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踐行成效
以理論性灌輸的方式開展意識形態工作難以獲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有效開展有賴于全面發揮文化的載體功能以實現情感上的共鳴[3]。然而,新媒體場域中存在各種形態的“快餐文化”“偽文化”,還充斥著大量裹挾不良價值觀念的消極文化,制約著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有效推進[4]。對此,高校需要全面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主流文化的過程中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強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助力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踐行成效的有效提升。
(三)有益于激發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生動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更具廣度、深度和精度,依托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優勢和技術手段優勢,高??梢酝卣贡就羶炐阄幕椭髁魑幕膫鞑?,使大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提升文化素養,在革命文化的學習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優秀的人格品質,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使大學生自覺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認知層次,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新媒體的賦能和支持下自覺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注入不竭的內驅動能。
(一)多元文化交互沖突弱化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隨著新媒體的深度應用和全面普及,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進入更深層次的發展階段,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以更具隱蔽性和滲透性的手段對我國實施文化滲透[5]?,F階段,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載體,這使得大學生容易受到錯誤思潮和不良觀念的侵襲。在西方國家文案、音樂及影視作品的影響下,大學生思想逐漸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價值觀裹挾,進而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愛國主義、團結精神及奉獻精神不屑一顧,甚至將追逐西方國家的節日與風俗習慣作為潮流,成為西方文化的忠實擁躉,逐漸喪失了對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自信心,弱化了自身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使高校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和重重障礙。
(二)思政教育傳統固化阻礙了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培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信息交互方式的全面轉變,大學生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思想訴求和內心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較為傳統固化,不能及時轉變育人理念和教育手段,難以全面發揮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優勢和技術功能優勢[6]。思政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依舊聚焦于書本知識和專業理論,忽視了對大學生本土優秀文化及主流文化的教育,未能將增強文化自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7]。同時,在日常施教的過程中,沒有充分依托新媒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式實施有效的文化育人,無法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制約了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進而對以增強文化自信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有效踐行造成了阻礙。
(三)網絡環境紛繁復雜制約了大學生思想層次的有效提升
以增強文化自信推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有賴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層次和認知高度,這對大學生所處的信息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網絡文化泥沙俱下,部分文化傳播行為充滿了“泛娛樂化”和“泛低俗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對優秀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不利影響[8]。作為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大學生樂于追求新鮮事物并強調個性化,加之其理解力和判斷力有待提升,因而容易受到新媒體場域中包含不良信息和錯誤觀念的“偽文化”的影響,扭曲自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弱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從而嚴重阻礙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施和推進。
(一)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與政治信仰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應利用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指導大學生全面學習本土優秀文化和主流文化,使大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傳承過程中強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與政治信仰,建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實現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增強[9]。同時,高校還需要引導大學生以客觀的態度、辯證的思維及全面的視角對待他國文化,既要以理解、包容的心態學習他國文化的精髓和優勢,又需要正確認識多元文化交互沖突的本質與內涵,時刻提高警惕,避免受到“文化入侵”與“意識形態戰爭”的影響,自覺抵御西方文化侵襲的危害,嚴厲批判裹挾錯誤思潮和不良觀念的“偽文化”和“虛假文化”。此外,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平臺優勢與渠道優勢,依托新媒體加強對本土優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傳播與弘揚,以文化傳播為武器,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搶占思政教育新陣地,全方位實施文化育人和立德樹人
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強化協同配合,迅速搶占思政教育新陣地,將思政育人功能拓展至新媒體場域和網絡空間[10]。對此,高校需要全面打造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利用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11]。思政教育者要依托新媒體加強文化傳播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式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和立德樹人效能,使大學生在本土優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熏陶與浸潤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水平并樹立較高的道德標準[12]。以此使大學生將強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作為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的重要衡量標準,并通過自省、自查提升思想覺悟和政治敏銳性,堅決擁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自覺接受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將個人價值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緊密聯系起來。
(三)營造新媒體文化氛圍,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
隨著媒介方式的全面轉變,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開展信息活動的主要空間[13]。要實現以文化自信推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就需要高校在新媒體場域全面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借助新媒體的渠道作用強化本土優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傳播,以此助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14]。對此,高校應聚焦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新媒體平臺,創建官方自媒體賬號,定時發布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黨史知識、時政熱點等內容,定期舉辦新媒體書法國畫比賽、唱紅歌比賽、黨政知識比賽等活動,并以抽獎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15],使大學生在豐富、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中強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進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提升對新媒體場域各種文化形態的辨別能力,提高自身的網絡安全素養,強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空間準確識別意識形態滲透行為,并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始終筑牢思想防線,真正成為可以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生動力,同時也是喚醒大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核心要素。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需要將增強文化自信作為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核心導向和有力抓手,積極有效地應對多元文化交互沖突和網絡環境紛繁復雜對大學生思想價值理念造成的不利影響,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以此發揮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功能,為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筑起安全防線,助力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趙婉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變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2):99.
[2] 楊晉.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媒體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8):108.
[3] 于婕.借助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7):102.
[4] 唐沙.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6):90.
[5] 管然浩.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模式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6):81.
[6] 尹成鑫,李禮.網絡輿情視角下大學生意識形態風險監測體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3):81-85.
[7] 唐倩,佟曉露.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81-82.
[8] 曹宇巍.新發展階段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省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8):33-36.
[9] 白林馳.網絡短視頻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8):1,4-6.
[10] 周俊利.增強民族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多維探索[J].民族學刊,2022,13(7):109-118,150.
[11] 趙妍.信息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7):97.
[12] 諸琦睿.新媒體時代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三重邏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6):28-32.
[13] 閆雪琴.我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1(22):50-52.
[14] 宋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J].中國高等教育,2021(10):57-58.
[15] 唐龍.紅色文化與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耦合與契合[J].人民論壇,2021(12):102-104.
作者簡介 王健,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