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中道德與價值觀教育的策略。隨著新媒體在當代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普及,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研究首先分析了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包括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以及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研究采用文獻綜述和理論研究方法。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多樣化給傳統思政教育內容和方法帶來了挑戰。新媒體特有的互動性、即時性和廣泛性,能夠使學生接觸到更加多元和廣泛的信息和觀點,這些信息和觀點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更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如何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和理解這些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研究結果顯示,高校須在思政教育中采取一系列積極策略,以適應新媒體環境。這些策略包括優化新媒體內容以強化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師生互動與引導,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本研究旨在幫助高校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工具,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信息篩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19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形勢與政策課第一、二課堂系統化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Z180632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高校思政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還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學生可以在社交平臺和網絡論壇等新媒體平臺上獲取信息,能接觸到更加多元和廣泛的信息和觀點,從而對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和理解這些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面對新媒體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應如何更新教育策略、內容和方法,以適應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需求,同樣成為必須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1]。
(一)對高校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影響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面臨著變革的挑戰。當前,社交平臺和網絡論壇已經成為年輕人獲取信息和形成觀念的主要渠道。這種現象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以及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2]。
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從而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傳統的道德教育多基于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而新媒體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多樣化的學習空間。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價值觀,這種廣泛的信息接觸為他們提供了多元化的道德觀念,促使他們在傳統道德框架之外進行思考和探索。新媒體時代,信息快速更新,道德教育內容須與時俱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價值觀念。同時,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途徑,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道德教育的對象,而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論壇討論等方式主動參與到道德問題的討論中。這種參與性教育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3]。然而,這也帶來了挑戰,即學生在面對眾多信息和觀點時可能產生價值觀的混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導學生正確篩選信息,培養他們在多元價值觀中堅持正確道德觀的能力。
(二)對高校思政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影響深遠且復雜。在新媒體的浪潮下,價值觀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尤其是在如何適應和利用這一媒介來促進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多樣性和即時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視野,使他們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這種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雖然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但也帶來了價值觀多元化的挑戰。學生在接觸和吸收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時,可能對傳統的價值觀產生懷疑,甚至可能導致價值觀的相對化或混亂[4]。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還要教會他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此外,新媒體環境下的互動性和自由度也對價值觀教育產生了顯著影響。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擁有更多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這種參與感和自由度能夠激發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有助于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性。然而,這種自由也可能帶來風險,如錯誤信息的傳播和極端觀點的形成,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注信息內容的正確性,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和篩選信息,培養其獨立判斷和負責任的意識[5]。
新媒體對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影響是多維度的,既為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途徑,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也要注意規避其帶來的風險,確保學生在健康、理性的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優化新媒體內容以強化價值觀教育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優化新媒體內容,以強化價值觀教育。這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新媒體的特性和年輕一代的信息接收習慣,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創作出更加吸引學生、與時俱進的教育內容[6]。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優化內容首先意味著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學生日常頻繁接觸的平臺上,如社交網絡、視頻分享網站、在線論壇等。通過這些平臺,可以發布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教育內容,如短視頻、互動帖子、在線討論等,這比傳統的課堂講授更加生動和直觀,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7]。例如,可以通過創作短視頻來演示具體的道德困境,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優化內容意味著必須考慮信息的質量和深度。新媒體時代,一些信息淺嘗輒止、碎片化特征可能導致學生缺乏深入思考[8]。因此,思政教育內容要設計得既簡潔又富有深度,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這要求教育者在內容創作上既要緊跟時代潮流,又要保持教育的嚴謹性和深度。此外,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內容還應注重互動性和個性化。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與學生互動的機會,教育者可以通過在線問答、評論互動等方式,及時回應學生的疑問和想法,促進思想交流和碰撞。同時,內容的個性化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共鳴,從而有效強化教育效果[9]。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新媒體信息的海量性和多樣性,雖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但也帶來了信息真偽難辨和價值觀混亂的挑戰。因此,高校需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以確保他們理性地接納和處理各類信息。不僅提高他們對信息的甄別能力,還要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為他們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作出理性判斷奠定堅實的基礎[10]。
在信息篩選方面,高校應教育學生學會辨別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這要求學生不僅關注信息的淺層內容,而且要深入分析信息的出處、目的和可能存在的偏見[11]。為此,高校可以通過課程教學、研討會、工作坊等方式,教授學生評估信息的來源、檢驗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區分事實和觀點。這不局限于理論學習,更應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互動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信息篩選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的另一個關鍵內容。批判性思維不僅涉及對信息的分析和評價,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的習慣。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培養這種能力,如通過開展辯論賽、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活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審視問題,質疑常規思維,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高校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堂和課外活動中提出獨立的見解,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12]。
(三)加強師生互動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新媒體為教育者和學生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互動平臺,這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有效利用這一環境,可以提升教育的互動性和有效性,幫助學生在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中形成健康、理性的價值觀[13]。
在新媒體平臺上,師生互動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論壇、社交媒體、博客等方式,與學生實時交流和討論,這樣的即時互動不僅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觀點、分享想法的空間。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需求,及時對學生的疑問和困惑進行指導和解答。此外,新媒體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元的教育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視頻、圖表、互動軟件等,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參與度[14]。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復雜的思政教育內容。然而,新媒體環境下的師生互動也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在信息泛濫的環境中,學生可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信息,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保持批判性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15]。
在新媒體浪潮中,高校應積極靈活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教育環境。通過構建開放、多元的教育平臺,學生可以自由探索,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既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補充,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伙伴,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成長。同時,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資源和支持,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以促進知識與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和深入交流。
展望未來,高校思政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繼續探索更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策略。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工具創新教育內容,開發個性化和互動性強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和討論平臺。同時,加強對教育效果的評估和反饋,不斷優化和調整教育策略,確保思政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學生的成長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靜茹.新媒體時代高職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J].才智,2023(35):41-44.
[2] 張惠艷.新階段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策略探析[J].才智,2023(32):45-48.
[3] 閆蕾.新媒體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策略探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2.
[4] 馬光焱,李其源.新媒體語境下開展高校思政德育工作的路徑探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25(2):69-72.
[5] 邵國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管理的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3(10):203-204.
[6] 王藝蓉.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183-185.
[7] 王勤霞.輿論治理下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J].學理論,2018(7):245-247.
[8] 劉慶玲.新媒體時代思政混合教學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206-208.
[9] 陳雙泉.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探索:評《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7):245.
[10] 張美華,郭瑞,郭世超,等.新媒體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構建:以新媒體時代價值傳播特征為考量[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651-655.
[11] 張家玲.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多維路徑探析[J].時代報告,2023(10):128-130.
[12] 陳玲.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創新途徑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5):139-142.
[13] 李雪.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7.
[14] 邱國婷.融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以《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1(12):124-125.
[15] 孫卉.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200-202.
作者簡介 余彥,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