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雅
關鍵詞:教民稼穡;后稷文化;文旅融合;轉型發展
稷山縣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擁有無可撼動的絕對優勢。稷山縣委、縣政府制訂的“十四五”總體目標中提出,要實施文旅融合戰略,全面推動三產市場化。持之以恒扛起弘揚后稷農耕文化的旗幟,大張旗鼓發展以后稷農耕文化為主線的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提升“后稷故里、板棗之鄉”品牌影響,舉全縣之力把稷山建成全國后稷農耕文化研究開發基地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熱點。近年來,稷山縣的文旅融合成績突出,旅游接待人數逐年增多,旅游收入穩步提升,但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文旅融合發展的潛力巨大。
稷山是后稷故里,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所以我們的城市定位就很鮮明,就是建設稷王文化名城。稷山縣不僅僅只是把后稷當做是一種傳說,而是更上升為一種文化,通過打造稷王文化品牌,凸顯自身特色,更好地促進稷山縣文化、經濟發展與繁榮。包括成立了后稷文化研究會和農耕文化中心,編輯出版了《后稷文化》季刊,從小的細節上來講街名、地名、城市小品都融入了農耕文化元素,從大的框架上來說規劃了“一軸一圈一園一帶”的城市總體布局。整個縣域體現了濃郁的農耕和后稷文化特色。近年來經過大力宣傳,文旅融合也取得明顯成果,但距離打造“古中國農耕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
1.稷山縣由于缺乏帶動旅游的龍頭景區,難以突破傳統點狀分散、線狀短窄、片狀不足的旅游格局
目前周邊縣市紛紛加快龍頭景區建設,萬榮縣有4A景區李家大院,鄉寧縣有4A景區云丘山,新絳縣提出打造4A絳州州府旅游景區。稷山縣旅游景點眾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7處,但大多規模偏小、產業化發展難度大,無論數量和規模在全省全市均不具比較優勢,缺乏一個能達標4A景區、同時體現稷山農業和文化優勢的龍頭景區。
2.稷山縣重點節慶活動的文旅融合亟需大題材、大場地
板棗文化節是稷山的一大特色,在市域和周邊縣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限于季節性和旅游標的較單一,缺乏帶動縣域旅游的號召力。第三屆桃花節游人如織,人數比去年明顯更多,限于場地旅游產品只能做簡單展示,非遺體驗也無用武之地,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3.稷山縣的非遺資源豐富,亟需傳承和創新的氛圍和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文化的流傳和積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稷山縣具有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資源豐富、人才薈萃的先天優勢和獨特魅力。稷山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省級23項、市級49項、縣級59項,合計136項,認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51名,市級以上數量位列全省第一。
如何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是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而建設集展示、交易、教育、研究、傳承為一體的非遺產業園區就是破解資源分散、經費短缺、傳承乏力、后繼無人的現實困局,這將成為解決社會就業、傳播文化基因、培養后備人才、延續非遺活力的聚集地,必將成為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之路,必將是引領全省非遺保護展示的創新之舉,必將成為稷王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和靚麗名片。
1.從文化角度看,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成為新時代最強音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第一次就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系統的意見。稷山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農耕文化資源獨具特色。《史記》《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等史料有記載,大量的考古發現和遺跡遺存也表明,中華農耕始祖后稷在稷山縣境內的稷王山一帶教民稼穡,開辟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新紀元,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是今天和未來的稷山發展必由之路。
2.從旅游角度看,弘揚康養文化,發展農村游引領山西旅游新格局
山西省提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的思路舉措,并重點推介了健康養生、鄉村旅游產業。稷山縣的醫療衛生一直處于全市前列,康寧護理院業已成為全國健康養生、醫養結合的典范,稷山縣加快建設健康醫療城、發展康養產業具有明顯優勢。
3.從轉型發展角度看,加快綠色發展、涵養農業和文化產業是稷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當前,稷山縣傳統煤焦化產業占比重的問題依然突出,產業分布和發展水平總體還處于中低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曾講到“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這是總書記給予稷山的金字招牌,為我們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遵循。加強頂層設計、文化引領稷山騰飛,稷山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
稷山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何更好地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讓巨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還需要從宏觀頂層設計上做好規劃。一是創新思維,“差不多”的審美疲勞下切忌同質化開發。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標識性文化產品,抓住市場滿足需求。二是樹立精致化理念,注重品質提升。向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包括干凈衛生的游覽環境、熱情專業的講解服務、生動可體驗的民俗文化、做工細致精美的文創用品以及高效便民的維權服務等,讓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提升游覽體驗。
創新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是將傳統文化搞活。文化是活態的、發展的,脫離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文化談不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也難以實現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要實現創新性發展,將傳統的文化元素通過新的方式展現出來,推動稷王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二是研發本地文創用品。通過深入挖掘本地特有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標志,打造文創產品,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讓稷王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推進稷山縣旅游業走出去至關重要。一是積極參加各類推介活動。如借助山西文旅集團實施的山西省智慧旅游云平臺,宣傳好稷山文旅產品。二是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加強景區與自媒體、流量達人的合作,增加媒體曝光度。自媒體擁有很大消費群體,借助流量平臺推介稷山文旅,讓稷山真正成為華夏農耕文化的旅游體驗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讓稷王文化和農耕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我們要責無旁貸擔負起發展文化產業的社會責任,攻堅突破,拿出勇氣、拿出魄力,高起點、大手筆,高標準、大情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農耕文化這座文化富礦,使之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無愧于“稷王文化名城”的光榮稱號。
參考文獻:
[1]劉曉瑞,楊明有.稷山縣打造板棗基地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紀實[N].山西經濟日報,2019-9-23.
[2]田波.后稷文化與農耕文明.強國論壇,2017-12-13.
(作者單位:中共河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