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艷 葉作慶 余佑琴 饒輝 薛鵬程
摘要:為促進秦巴山區漆樹資源的長期健康發展,本文深入探索了秦巴山區漆樹資源現狀,并結合退耕還林的相關實踐,進一步分析了影響漆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各種制約因素,并提出了一套具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策略思路,以期為決策者提供更為精確的參考數據和建議,推動秦巴山區漆樹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
關鍵詞:漆樹資源;生態經濟;秦巴山區;可持續發展
漆樹作為我國獨特的生態和經濟樹種,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它不僅提供了珍貴的生漆,還展現了美學價值,并具備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態功能,如防風固沙、保持表土和涵養水源等。然而,人們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收入開始過度開發漆樹資源,從初期的為了滿足小農經濟的需要而頻繁采割,到后期為了更大的經濟收益而忽視漆樹的生物學特性,走向了不可持續的開發路徑,這種不計后果的開發模式導致漆樹資源遭受嚴重損害。特別是在秦巴山區,過度利用已讓一些地方面臨資源枯竭的危機。因此,秦巴山區的漆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 秦巴山區漆樹資源現狀
秦巴山區是我國漆樹資源的集中分布區之一,其卓越的漆樹種植條件使得該區域的漆樹生長迅速,樹種類和數量尤為豐富,產漆量大,漆質上乘,所產生的生漆超過全國總產量的60%。這一數據不僅突顯了秦巴山區在我國漆樹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還表明了其作為我國最佳的漆樹種植區的特點[1]。在陜西的秦巴山段,漆樹資源主要散布在秦嶺的南坡、北坡以及巴山的北坡。海拔范圍在400~2 360 m,其中天然漆樹尤以1 000~2 000 m的中高海拔地帶為主,尤其是在1 500~1 800 m的區域最為密集。秦巴山區漆樹資源分布與漆樹生物氣候區間見表1、圖1。
據調查,陜西秦巴山區漆樹數量達7 763.9萬株,其中,天然漆樹數量為3 875.38萬株,人工種植的漆林面積為4.34萬 hm2,擁有3 887.50萬株的漆樹。
1973年,秦巴山區的漆樹資源僅為4 600萬株,但從1974—1980年,秦巴山區經歷了一個人工種植漆樹的繁榮期,新增7 690萬株。到1981年,漆樹資源總數攀升至1.23億株,約占全國總量的1/4。到2002年,該地區的漆樹資源大幅減少,減少了4 537.12萬株。1981年天然漆林的資源為4 085萬株,但到了2002年,這一數字減少到了209.62萬株,減幅達到5.13%。對于人工漆林來說,1981年資源為8 205萬株,但在2002年,其數量銳減到4 317.50萬株,下滑了52.62%。這些數據不僅呈現了漆樹資源的歷史變遷,更凸顯了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一珍貴資源的迫切性。
上述數據提醒人們要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急需一個可持續的漆樹產業發展模式,既要確保漆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要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滿足長遠的經濟和生態雙重目標。
2 秦巴山區漆樹資源可持續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1 重短期輕長期、重局部輕全局的管理
漆樹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重要價值的資源,它的開發和利用理應進行更為細致和長遠的規劃。但由于歷史和管理制度的問題,這一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始終未能得到充分重視。首先,由于歷史背景原因,秦巴山區漆樹資源的管理存在顯著的分割。漆樹造林歸于林業部門,而其生產和收購卻由漆農及相關企業自主經營,這種管理模式導致了資源的發展和利用存在較大脫節。以往林區往往主要注重林木的經濟效益,如用材林和經濟林。這種以利益為導向、忽視整體生態和區域特色的管理方式與漆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存在明顯矛盾。
2.2 化學涂料取代了生漆的主導地位,限制了漆樹資源發展
盡管生漆業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但它已經逐漸失去了與現代工業化步伐同行的動力。漆樹和生漆行業的傳統制作和利用方法,大多數還停留在幾百年前的模式上[2],效率低、采漆技術落后,這種生產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市場的大量需求。
2.3 漆樹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缺陷,限制了生漆產業健康發展
2.3.1 低效的生產模式與資源開發
雖然生漆以其獨特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但其產量仍然相當低。漆農為獲取這種珍貴的物質,需要經歷漫長的割漆過程。平均每株漆樹僅能產生約150 g的生漆。這種低效的生產模式使得生漆的價格居高不下,難以與其他化學涂料競爭;即使存在一些高質量的漆樹品種,它們的種植仍然沒有達到規模。
2.3.2 生漆的安全問題
生漆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接觸生漆可能導致皮膚發癢、腫脹,甚至更嚴重的過敏反應。這種負面效果不僅影響從事生漆業務的人員,還限制了生漆在工業領域的更廣泛應用。
2.3.3 技術局限性與施工困難
生漆在使用過程中面臨許多技術挑戰。其黏稠度較高,涂抹技術要求嚴格,尤其是需要在特定的溫濕條件下才能操作;生漆的干燥過程也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制約,如溫度和濕度,這增加了使用生漆使用的難度和成本。
2.4 漆林經營管理粗放,制約著漆樹資源的發展
傳統的經營目標往往側重于短期的經濟產出,而忽視了長期的森林健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漆農為了提高割漆的產量,往往在進入山林后,按照自己的判斷進行漆樹的選擇和采割,這種“自行其是”的采割方式,使得他們經常改變采割地點,這對漆樹的生長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3]。不僅如此,采割過程中對于漆樹的選擇和處理往往缺乏科學性,導致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破壞;稱之為“狠心漆”的采割方式,即大量、無序的采割,導致了許多健康的漆樹被過早地破壞,整體森林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
2.5 低層次、低利用度的產業結構影響了漆樹產業可持續發展運轉效能
在我國的漆樹產業中,其產業結構呈現低層次性、低利用率。這不僅直接影響到了漆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制約了產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擴大種植面積并不能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尤其考慮到我國的特殊國情和資源現狀。一味增加漆樹種植面積,而忽視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性,是難以持久和有效地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的。漆樹本身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其各個部分如生漆、漆籽、樹皮、漆畫以及漆渣都具有很高的利用潛力。但目前的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傳統的、效率低的生產方式難以滿足當前市場的大量需求 [4]。要真正實現漆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開發和利用。這需要更多的經濟和技術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從而真正挖掘出漆樹資源的經濟和生態價值,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這也是實現我國漆樹產業可持續、健康和高效發展的關鍵。
2.6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嚴重阻礙了漆樹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漆樹資源及生漆領域的發展中,科技投入和研究支持顯得尤為關鍵。各地長期以來在這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首先,對于漆樹與生漆的科技研究,整體投資強度相對薄弱。這種投資不足直接影響了科技工作者在這一領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許多具有天賦和潛力的科研人員很難發揮出他們的最大潛能。另外由于科研條件的艱苦、設備的陳舊、待遇的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不少科技工作者選擇離開這一領域,進而轉向其他更有前景或待遇更好的行業。這種現象使得生漆領域的科研隊伍出現了人才流失、老齡化和缺乏后備力量的問題,進一步加重了這一領域研究的窘境。其次,由于科技投入的限制,我國在生漆科技方面的研究很難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創新[5]。例如,漆樹的優質品種研究和推廣、漆酚導靜電涂料的研發、漆酚鈦樹脂技術、漆酚高檔家具漆的制備等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科研成果很難得到有效的轉化和應用。這些技術和成果本應成為推動我國漆樹與生漆產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由于資金和技術支持的缺乏,它們很難形成規模化的產業效應,從而無法實現對這一領域的真正推動力。
3 秦巴山區漆樹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路
3.1 利用媒體傳播工具,營造良好的生漆產業可持續發展環境
21世紀的到來,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漆文化逐漸被邊緣化的今天,有效地利用媒體傳播工具變得尤為關鍵。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可以展現漆文化的深厚歷史和價值。現代媒體具有廣泛的傳播范圍和多樣化的傳播形式,能夠吸引各種受眾。通過定期發布關于漆文化和漆樹資源的故事、歷史和現狀,可以提高公眾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了解 [6]。此外,通過正面的輿論引導,可以促使政府和公眾更多地關心漆樹和生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漆樹產業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3.2 結合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漆樹資源
秦巴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漆樹資源,為漆樹的生長和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而漆樹在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在制定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地方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意愿,避免一刀切。應該注重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漆樹優良品種,提供技術支持,引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此外,對于漆樹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需要摒棄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不僅可以確保漆樹資源的長期穩定發展,還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全面規劃和分步實施的方法,結合漆樹的生長特點和生態功能,既可以開發其經濟價值,又能夠確保其生態價值得到充分發揮[7]。
3.3 運用市場化戰略,培育健康市場機制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的分配和產業的選擇主要由市場驅動。秦巴山區的漆樹資源開發需要從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簡而言之,不僅要重視漆樹的生態價值,還要重視其市場價值:制定和采取有效的營銷手段,利用商品市場及生產要素市場,都是促進漆樹資源市場化的關鍵;同時,要鼓勵并引導投資者參與,給予他們有利的政策和環境支持,讓他們參與決策和投資,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機制。
3.4 實施產業化戰略,形成地方特色經濟
傳統的開發方式導致資源浪費和低效利用,秦巴山區需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深化漆樹資源的加工與利用,推廣技術進步的產品,如防腐涂料等。同時,鼓勵企業間合作,建立高效產業鏈,使漆樹產業真正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
3.5 通過創新戰略,提高漆樹資源的利用度
對于秦巴山區,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確保漆樹資源的高效和持續利用。這包括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體制創新[8]。技術創新要依靠科研力量,培育新品種,研究生漆的新應用和深加工方法,解決生漆的使用問題等。應用創新則要不斷探索生漆的新用途,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樣化經營。而體制創新則需要構建新的管理體制,制定適宜的政策和制度,確保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
4 結語
經過對秦巴山區的漆樹資源發展戰略的深入探討,可以明確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傳統的資源開發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下的發展需求。為此,必須重新審視和調整策略,確保漆樹資源的可持續、高效、市場化利用。市場導向、產業化、創新戰略不僅是提高資源開發效益的關鍵,更是推動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應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努力,實現資源和市場的完美結合,期望秦巴山區能夠以漆樹資源為核心,形成一個富有特色、競爭力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為當地和國家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文娟,徐靜文,姚永紅,等.鄉村振興戰略下提高生漆行業為農服務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生漆,2023,42(3):28-30.
[2] 秦新.竹溪生漆產業和漆樹栽培技術淺析[J].國土綠化,2023(8):54-55.
[3] 李玫,李孟鴻.非遺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以漆藝為例[J].臨沂大學學報,2023,45(4):112-120.
[4] 徐廣琳.生漆精煉及透明漆制備工藝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3.
[5] 潘先金,曾仰君,杜新年,等.昭通地區漆樹產業發展調查研究[J].中國生漆,2018,37(3):37-44.
[6] 王齊,周天華,柏國清,等.秦巴山區漆樹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2,41(5):1060-1066.
[7] 王壯,盧宇,馬東曉.三倍體漆樹組織培養無菌體系建立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2(9):100-111.
[8] 趙瑞,宋瑞雪.秦巴山區漆樹林下經濟的SWOT分析[J].中國生漆,2020,39(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