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新舊媒體的融合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今,“融媒體”的概念深入人心。融媒體以傳統媒體為基礎,全面融合各類新興媒體,建構全新的媒體傳播格局,其深層次、多領域、有效注意力控制的典型特征為高校思政課程的實施帶來了諸多變數,倒逼課程實施過程的全面改革。高校思政課堂的創新與實踐應趁媒體融合發展之大勢、乘新興技術手段之東風,回應新形勢下對思政教育的要求,持續鞏固虛實空間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持續推動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高度融合,增強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與吸引力,引導大學生在個性化話語表達中契合公共精神,堅定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文章基于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創新與實踐的機遇,厘清高校思政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教育雙方缺乏對融媒體的深刻認識、教育雙方話語權缺失、虛擬空間思政課程實施難度大等,以期革故鼎新,把握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關鍵脈搏,革新融媒體理念、營造共振式思政內容、賦教育話語之權、以評促改,塑造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構建高效思政課程大格局、新樣態。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思政課程;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6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西安思源學院項目“基于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現代禮儀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YZXK22003
(一)強化思政課程的導向功能
融媒體發展過程中,技術、渠道、用戶體驗等方面愈發受到重視,并強調內容建設的重要性[1]。因此,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革新在內容建設上也要有所突破,將針對性的內容及時傳授給大學生,對其思想、行為進行精準導向。
首先,高校教師可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對海量信息進行有效提取、批判繼承、擇優吸收與借鑒,將高度整合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呈現給學生。
其次,融媒體是時代發展和技術升級所帶來的產物,能夠持續、深度剖析受眾心理與精準化需求,快速定位受眾偏好[2],從而為其提供針對性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政課程應充分利用融媒體優勢,及時傳遞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規避傳統思政教育中大學生主動性較差的問題。
(二)延展思政課程的實施空間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可以融合線上線下的虛實教學空間,在教學內容上向“全”覆蓋、在教學方法上向“融”發展、在教學時空上向“外”延展,更有助于大學生發揮學習主體責任,使思政課堂在發揮育人整體功能的同時具備更大更廣的空間與效用[3]。
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以線上形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人機深度互動中強化自身政治素養。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在“三微一端”等平臺創設網絡課堂,將思政教育教育內容轉化為視頻,突破思政教育時空的限制,強化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交互。
(一)教育雙方缺乏對融媒體的深刻認識
精準把握融媒體的重要特征是高校思政課程高質量實施的核心要義,因此對融媒體的準確認知尤為關鍵[4]。
文章在對陜西西安15所高校的調研中發現,有87.9%的教師對融媒體的認知處于較為表面、淺層的狀態,認為將多種媒體形式疊加至線下課堂中就是融媒體。
高校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采取儀式化融合、嫁接融合等方法,簡單地將文字、圖片等教學內容和素材平移至其他媒體平臺,導致線上線下教學渠道的內容同質化,極易導致大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同時,在對大學生的調研中發現,有91%的學生對融媒體的初步了解來自微信、微博、網站或者是身邊師生的討論,但對如何將融媒體技術融入學習中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認知較少。
由此可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借助融媒體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才能提升教育雙方對融媒體的理性認知。
(二)教育雙方話語權缺失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開展思政課程強調教育雙方話語權的絕對存在。
一方面教師應站在邏輯、理性的知識高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應在虛實學習空間充分表達自我認知和真實政治情感[5]。
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往往以教材為主,大學生在思政課堂教學中表現不夠積極,認為思政內容與自身生活經驗有一定脫節,在對某一主題進行表達時往往沒有深度,只能照著教材中的標準答案進行闡述,話語權嚴重缺失。
(三)虛擬空間思政課程實施難度大
融媒體背景下,多重信息融合式采編、多維分眾式傳播以及多渠道發布等均加大了虛擬空間教學的難度,向高校及其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一方面,跨媒體的教育方式要求多方面技術人員提供條件支持,如社會媒體運營團隊、大數據分析人才等。但是在高校中,以現有的校園基礎設施和技術人員水平,要開展融媒體格局下的虛擬空間思政教育,的確存在難度。
另一方面,大學生對高校在網絡平臺發布的思政信息的關注度并不高,甚至如果沒有學分獎勵制度,大學生打開學校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微博等的機會嚴重不足。
由此可見,目前高校思政課程借助融媒體技術打破虛實教學時空限制的難度較大。
(一)革新融媒體理念,轉思想之變
理念的轉變與革故鼎新是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創新實踐的前提條件[7]。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應具備數據驅動理念,以信息技術為導向,利用學校現有信息技術設施、平臺,對大學生在校內發布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跟蹤、收集。整理之后的數據應以智能平臺為依托,借助數據模型,篩選大學生政治認知需求、心理偏好等,讓思政課程的實施更具有針對性[8]。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應樹立用戶需求理念。融媒體時代,短視頻、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完全基于用戶心理而打造,使得用戶一旦接觸,就能產生較強的“客戶黏性”[9]。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秉承用戶需求理念,將大學生視為思政信息傳播共同體、主流價值觀維護共同體,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契合大學生心理,擇優選擇貼合大學生實際生活的典型案例,用直播、短視頻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鼓勵大學生解放思想,在網絡空間進行自我表達、傳播正能量。
(二)營造共振式思政內容,革內容之新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強調思政內容在虛實空間的無限延展,強調對優質、融合思政內容的追求,這既是教育教學雙方耦合效應發揮效力的邏輯前提,又是持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的關鍵要義[10]。
因此,高校應借力不同媒體,鞏固自身主流思政育人主陣地,創新開發融合式、共振式思政內容。高校可因事、因勢提前發布教育簡訊,以引言導語的形式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傾向式引導[11]。簡訊發布之后,教師應及時跟蹤大學生的反應,對其發布的觀點、開展的交流討論等進行整理、分析,并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政治觀點、思想認識,從而在課堂教學中為教學內容增值,實現思政育人內容的延展。
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大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梳理并呈現,二次賦能教學內容,使大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刻的認知[12]。
(三)彌合教育鴻溝,賦教育話語之權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特指教師遵循特定的語言規范,在特定的教學語境中促使教育雙方能夠自由自主進行交互。因此,話語權的實現是高校思政課程高質量實施的助推器[13]。
一方面,教師必須對傳統思政話語加以繼承發展,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敘事方式,使教學過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屬性。同時教師應緊扣時代發展內容,強化特定宣傳話語的運用,如“新時代”“中國夢”“追夢人”“厚植愛國情懷”等,引導大學生在虛實空間中主動使用此類詞語。
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可引導大學生主動表達自我觀點,在虛實空間中積極引用先進言論,從而不斷傳播社會主義文化,傳播正能量。例如,教師可在微信公眾號開辟《青春足跡》專欄,使用大學生的語言習慣和特點撰寫文字內容,推送優秀中國共產黨人的青春奮斗故事,使之觸及大學生內心,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14]。
(四)以評促改,轉評價方式之變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評價應堅持顯性與隱形評價結合的方式,借助教學區塊鏈評價網絡中心建設,實現教學評價的全面改革,從而促進思政課程的革新,永葆思政課程生命力[15]。
一方面,高校教師應將顯性評價與隱形評價相結合。顯性評價考量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等可以量化的內容,隱形評價則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元認知等不能被清晰量化的內容。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借助融媒體平臺真實記錄、不易篡改、共同維護等特點,形成教學區塊鏈,即將大學生不同時間段學習產生的數據如學習時間、答題準確率、提交作業次數等進行篩選、分析,從而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結果進行客觀評價。同時,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質能夠實現校際、教師、學生、師生之間的互評,增加評價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融媒體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衍生的概念,它能將分屬于不同媒體的內容、資源、用戶等進行充分的融合,實現單一媒體至多維媒體、平面化傳播至立體式傳播的轉換。因此,融媒體形態的創新發展也要求高校思政課程全面革新,不斷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包括革新融媒體理念,轉思想之變;營造共振式思政內容,革內容之新;彌合教育鴻溝,賦教育話語之權;以評促改,轉評價方式之變,構筑新時期思政課程大格局。
參考文獻:
[1] 吳婧.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20,36(3):117-119.
[2] 唐正玲,胡蕙芳.“大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展望:新生研討課發揮課程思政效力的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8):60-64.
[3] 常青,韓喜平.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的協同機制構建:基于12所高校調查數據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40(1):94-101.
[4] 向仲敏,喬真真.利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涵化理論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2):18-21,43
[5] 曾曉輝,朱瓊.融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構建路徑[J].教師博覽,2023(33):19-21.
[6] 徐云華,張璇.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探索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45-146.
[7] 孫立軍,劉愛軍,王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J].理論教育導刊,2017(11):78-79.
[8] 韓振峰,李辰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的發展歷程及經驗啟示[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33-134.
[9] 王斐.思政教育融入“數字媒體動態表現”課程的實踐與探索[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29(3):113-116.
[10] 李勇.“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21):55-56.
[11] 毛玉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實踐相結合:評《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優秀案例選輯》[J].中國科技論文,2021(2):252.
[12] 張俊梅,馬雙.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對[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4(4):54-57.
[13] 劉愛玲.互聯網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轉換與重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135-138.
[14] 冉瑩雪,王建紅.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場語境、運用空間及理性審思[J].理論導刊,2023(8):123-128.
[15] 佘雙好,康超.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方法的提出及其運用空間[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5):22-30.
作者簡介 邵寧,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現代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