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英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安全關系到我們國家總體生態安全觀的建設,關系到全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安全,是筑牢我國整體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安全有助于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書寫生態的新篇章。綠色生態教育是構建綠色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書寫內蒙古新時代新篇章的重要舉措。內蒙古生態環境近年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是生態環境教育還面臨起步晚,課程改革緩慢,人才資金短缺,協同育人模式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加大生態教育課程研發力度,增強生態教育的本土性,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減少生態教育學習的功利性等途徑不斷完善生態教育建設,為建設美麗內蒙古,美麗中國匯聚力量。
關鍵詞:內蒙古;生態教育;重要性;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10
我國目前正是邁向新的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內蒙古對內與8省區毗鄰,內蒙古對外緊鄰內陸國家蒙古國和北亞國家俄羅斯,國境線長達4200公里,在全國的省區國境線排名中位列第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安全關系到我們國家總體生態安全觀的建設,關系到全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綠色生態教育是構建綠色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我們應該重視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融入各等級教育中,培育學生的生態安全觀,廣大青少年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從小樹立綠色生態觀念,逐漸形成綠色生態觀念,為建設和諧美麗中國凝神聚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1?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
通過查詢相關網站,獲得以下相關數據資料。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總體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9.6%,其中沙塵造成的超標天數占比達53.4%,比2020年上升23.9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例0.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65.0%,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5.8%,國控地下水Ⅰ~Ⅳ類水質點位比例68.9%,地市級水源地取水水質優良比例87.3%,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100%。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45.64。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評價為二級,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評價為一級。核與輻射安全態勢總體平穩。通過對以上數據整理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內蒙古自治區環境安全形勢平穩向好,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安全屏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安全問題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內蒙古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務必堅持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立足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大局,從民生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堅持不懈。
2?內蒙古生態教育現狀及問題
生態安全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建設,尤其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完善刻不容緩,當前我們需要重點認識到生態文明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以更好地對癥下藥,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教育的完善發展。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強調,全區上下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持續深入學習領悟,不斷深化貫徹落實,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轉化為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實際行動,轉化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內蒙古生態安全態勢的良好發展,美麗內蒙古的建設,必然離不開生態教育的良好開展。
生態教育思想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一種新型教育思潮。我國在20世紀90年末引入生態教育的思想。生態教育包括綠色教育。20世紀末聯合國召開綠色環境與發展大會,綠色教育內涵從環境教育拓展到持續發展教育。2001年,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正式提出綠色教育的研究命題。中國的生態教育起步落后于發達國家,而內蒙古地區的生態教育整體起步也落后于東南沿海浙江、廣東等省份,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教育若要達到新平臺新階段,必然需要付出諸多努力才能夠趕得上經濟發達地區。內蒙古生態教育課程研發經費投入不夠,整體經濟實力有限,研發的資金投入受限,資金的投入是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教育課程研發的重要制約瓶頸,適當調整資金投入比例將會是未來生態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內蒙古地區本土生態教育課程研發程度較低,本土化生態素材不能夠有效融入課程設計,內蒙古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可以為當地的生態教育提供更為實時有效的教育素材。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北方邊疆,課程研發專業性人才短缺,地區吸引力較弱,導致諸多人才不愿意就職內蒙古地區,如何有效實施相關的人才引入,或者如何留得住相關人才也是我們務必思考的問題。內蒙古地區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不夠完善,生態教育觀念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生態教育普及無法形成有效合力。
3?內蒙古開展生態教育必要性
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包含了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當前我們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綠色發展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僅是讓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同樣要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優美的環境。在未來,我們要堅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人民群眾一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群眾對美麗環境的關注逐漸增強。內蒙古自治區改善生態環境,完善生態教育,解決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問題,有助于解決整個中國的生態問題。
有利于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美麗中國,2050年,建成美麗中國。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絕非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奮斗才能實現。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這一系列措施,都離不開教育,教育可以促進人才的培養,技術的改進,以及良好健康的生態環保意識的形成。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和諧內蒙古,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利于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之向往的奮斗目標”。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遠之計是化育人心、潤物無聲。生態教育擔負著培養具備生態文明理念和素養的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素養。生態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教育的有效開展實施,可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更好地完善自我,未來社會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個人的全方位的素質積累,積極培育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素養有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4?內蒙古生態教育實施路徑探析
適時加大生態教育課程研發力度。適當增加資金和人才投入,積極完善生態教育課程配套體系。基礎教育階段,落實相應課程方案和相關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水平,在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科學等教材中有機融入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教育內容。高等教育階段,加強理學、工學、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交叉融會貫通,通過構建全方位立體化教學框架,及時調整和更新傳統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組織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碳達峰碳中和通識課程、輔修專業及能力提升項目。鼓勵支持編寫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精品教材,形成優質資源庫。職業教育階段,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逐步完善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相關必修和選修課程設置。
增強生態教育的本土性。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北疆,大部分氣候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帶主要以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為主,晴天較多,雨水較少,主要問題就是土地沙化和草場退化。生態文明的教育要結合受教育者所在地區的本土生態狀況,深化其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培育鄉土意識和情懷,發展受教育者保護自然環境的興趣和能力,有效幫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本地生態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意識到本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生態環境一經破壞,恢復起來則需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內蒙古生態教育本土性探究是指在內蒙古地區開展的生態教育活動,著重強調本地特色和本土自然環境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內蒙古地處中國的北部邊疆,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生態環境,包括廣袤的草原、沙漠、湖泊、森林等。因此,內蒙古的生態教育本土性探究旨在通過對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保護和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對內蒙古地區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他們對本土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參與度。內蒙古生態教育本土性探究的目的是通過深入了解和探究本地生態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和環境行動能力,使其成為具有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公民。該探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實地考察、實驗研究、文獻調查和社區參與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學校作為公共教育的核心,要發揮其引領家庭教育、統籌協調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對于我們建設優良的家風、樹立高尚的師德師風、鞏固良好的社會風氣至關重要。堅持構建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核心,社會教育為保障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生態,合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內蒙古自治區的協同育人模式發展整體較為緩慢,這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地區的開放程度等都密切相關,促進協同育人模式的完善發展,需要國家政府,各層教育,社會各界等力量的共同努力。
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們要認識到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獲得和學習體驗,力求教法改變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索符合新課程要求的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構建和諧生態的課堂。生態教育課程的建設要結合學習者的生活環境,切身實際地增強體驗感,強化學習者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要結合不同年齡段的興趣和愛好,才能夠有效深刻普及生態教育,才能真正地認識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最終轉化為實際行動。
減少教育的功利性。張志勇委員:著重聚焦清理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表示,為了加快構建良好教育生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議在全國開展“清理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全面修復教育生態”專項治理行動,著重聚焦清理七種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現行大多數的教育都是看重分數,“得分數者得天下”的觀念根深蒂固,當獲得一定的分數后,對于教育的真正內涵就不再關注。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只是考慮到當前教育帶給大家的效益,并沒有看到學習是一種長期的精神投入。生態教育的學習也不例外,功利性和短視化的生態教育忽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促進社會進步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少一些功利主義,多一些堅持,國家才能夠長久的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環境承載力很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經采取多種方法措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的保護,如建立一批生態自然保護示范區,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體系,開展植樹造林、生態文明競賽、生態旅游等多項生態教育活動;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教育,設立了多項生態環境保護和教育基金。內蒙古自治區各大教育部門也制定了針對生態環境教育的教學計劃和教材,推行綠色校園的建設。此外,內蒙古的生態教育路徑還可以具體化。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內蒙古的自然保護區、濕地等自然景觀,讓他們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培養對自然的興趣和保護責任感;可以通過講座、展覽和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達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能力,引導他們從小事做起,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并采取積極的行動;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如研討會、講座、比賽、展覽等,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提高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學校可以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地方資源開發與保護教育,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讓學生了解地方獨特的生態資源,并探索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方式。通過以上多種途徑的生態教育,內蒙古自治區的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和保護能力。這些生態教育路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行動,為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為建設美麗內蒙古,美麗中國匯聚力量。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建立有效評價機制、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全面有效推進全民生態文明教育,打造綠色發展和諧美麗的內蒙古。
參考文獻
[1]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公報[R].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2022.
[2]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牢不可破——論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N].內蒙古日報,20221216.
[3]在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N].內蒙古日報,20211130.
[4]白曉玲.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實踐,2021,(06).
[5]郭永園.全面加強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N].光明日報,2022630.
[6]張志勇.呼吁:重點清理7種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N].新京報,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