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貫忠
〔摘? ? 要〕?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小學教育已經逐漸擺脫了書本的限制,走上了更輕便、更快速的學習通道。尤其是小學科學教育,更是運用了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育手段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更新奇的體驗和更暢快的感受。這種教學模式的更新,讓科學這門學科插上了思考的翅膀,盡情引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也讓科學實驗逐漸擺脫傳統的教育環境,走入更廣闊的通道。運用好“互聯網+”進行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就是追趕時代的熱潮,推動教育的全面創新和進步。
〔關鍵詞〕? 小學科學;“互聯網+”;探究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007-009
科學這門學科講究邏輯思維,也推崇探究精神,尤其是探究性實驗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趣味性,也能夠讓教育教學變得更靈活,更適應小學生的心理成長。當下,在教育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一定要結合“互聯網+”的教育模式進行線上線下的結合式教學,促使學生既明確科學實驗的知識運用技巧,也明確互聯網時代下海量資源的教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這門學科真正受到學生的喜愛,成為學生感興趣的學科。
一、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充分整合教學資源
“互聯網+”與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相融合,能夠有效地將海量資源融入科學教材,形成相互之間的溝通,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在知識拓展方面有所提升,也容易讓教育教學更趨近于學生的喜好。這種教育模式有利于充分整合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知識面。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實驗效率
“互聯網+”與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相融合,實際上是一種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是提升實驗效率的重要方式。實驗講究動手能力和積極思考,而互聯網資源的海量性和知識的前沿性有利于學生增加思考角度和思考范圍,便于學生對實驗產生更多的自主性分析,提高實驗效率,促進學生在最優化的手段下實現對科學知識的深入鉆研。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互聯網+”與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融合,是培養探究能力的溫床。探究能力代表著學生能夠自主地探索知識的真諦,也能夠將科學的真理進行提煉。這種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也便于學生在知識儲備和運用方面有更多的技巧和方式。只有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讓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始終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
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少,內容不夠豐富
小學科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學資源少,內容不夠豐富。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會把教材奉為經典和唯一,積極地進行任務布置和課程安排。這雖然沒有偏離教育主題,但是對外部資源的限制導致了學生的視野始終不能突破教材的桎梏。因此實驗教學極容易成為按部就班的步驟實施,而不是探究精神的積極培養。如果始終把教學資源限制在教材范圍內,不去拓展、不去增加內容的豐富度,那么學生的思維就像教材一樣,始終就在一本書內,而無法拓展到書外。
(二)網絡利用少,教學效率不夠高
教學效率始終沒有提升的原因,是因為網絡上的教育手段并沒有融入實際教學中。網絡實際上是一種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教育教學手段。對實驗教學來說,既能夠減少實驗的步驟,也能夠促進實驗的優化;既能夠對數據進行有效記錄和分析,也能夠幫助學生收集更多的實驗方法。可以說,網絡對提升實驗效率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無法認清這個形勢,那么教育教學就會始終處于停滯狀態,沒有任何積極變化。
(三)實驗設計不完善,學生探究能力薄弱
科學實驗究其根本,就是要驗證相關理論的真實性以及結論的準確性,教師所負責的教學部分就是要學生去自主地探究實驗的結論,驗證結果。但絕大多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探究性實驗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實驗設計方面并不完善,學生也無法把實驗內化吸收。如果只是單純復刻實驗過程并得出實驗結論,那么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更加薄弱,對科學知識的吸收程度也會有深有淺。
三、“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方法
(一)搭建教學資源庫,豐富實驗教學內容
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小學科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必然要與海量的教學資源相聯系,借此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度。目前,互聯網渠道多樣,各類教學資源庫都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實驗教育資源。不光是各大網站以及線上平臺,還有許多專門的科學類教育平臺都能夠給予學生實驗方面的指導,學生不必自己找書,只需要登錄網絡進行查詢,相關的資源就會彈出,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這種教育模式既讓實驗教學內容得到豐富,也讓實驗教學的力度得到加強。
例如,在學習小學科學養植物相關課程的時候,需要明確植物生長所需條件,同樣還要了解不同植物不同階段的狀態。每一個植物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不耐煩,也容易在實驗過程中產生更多失敗。此時探究性實驗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科學優化,可以運用“互聯網+”的各種資源進行了解,以豐富實驗過程,提升實驗效率。教師首先在探究性實驗的開展上,要讓學生主動嘗試對實驗過程和有可能發生的實驗步驟進行預判,比如植物種植過程中所需要的養料都從哪里來?學生可以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探索和分析。在百度上搜索植物種植的方法和植物所需的營養,資源庫就會彈出日常在養植物的實驗過程當中要提供什么。有的學生會搜到肥料的運用方法,有的學生則會搜索到驅蟲方法等等。學生可以按照百度上的指導去進行種植實驗的優化,既培養了探究精神,也拓寬了知識范圍。學生只要敢于嘗試,就可以解決相關的實驗問題,實驗的進行也會更加順利,學生的知識面就會更寬,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二)創建學科公眾號,提升實驗教學效率
科學知識的探究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按部就班的。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創建學科的相關公眾號,把與實驗相關的知識以及指導內容上傳,便于學生優化實驗過程,進而提升實驗效率。這種模式也適用于知識的全面推廣,教師可以把與科學有關的知識推廣到公眾號上,學生自由閱讀。如此學生知識面會更寬,在實驗過程當中就會從更多角度思考解決實驗當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光是實驗效率能有所提升,實驗教學也會在公眾號的指導下更積極、更優化、更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學習拉力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圍繞拉力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既體驗拉動的感受,也明確拉力的重要作用和變化過程。教師可以將一些與拉力有關的實驗小知識上傳,讓學生自主嘗試,并在公眾號中公布這些實驗的具體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供學生避雷。學生就會按照公眾號的內容自主嘗試,比如,拉面實驗中如何運用拉力拉出拉面,需要考驗學生對拉力的運用方法。這個實驗非常考驗學生的力量強度和力度準確性,教師可以在公眾號上公布拉面的具體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學生則可根據公眾號上的步驟和指導,對有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積極調整。當發現拉面粗細不均、粘在一起的時候,公眾號上就會針對這一類問題給出原因,讓學生規避。這樣學生在實驗的過程當中就會做出積極調整,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品質。公眾號還可以實時對不同的實驗進行細致講解,便于學生在實驗完成之后與實驗結果進行比對,借此發現自己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結論對生活的影響。學生在更易于獲得這類知識的同時,也會對科學的探究性實驗產生更大的興趣,繼而積極地探究科學知識,成為熱愛科學的學生。
(三)借助電子書包,強化實驗探究與互動能力
互聯網電子書包一直都備受教師和學生的推崇。這種教育模式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讓教育教學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通力合作,便于學生及時溝通,增加實驗探究與互動能力。這種教育模式不光可運用于課上,同樣也可運用于課后。只有讓學生深刻體驗電子書包的教育作用,并深入開展趣味性的實驗活動,才能讓學生熱愛科學這門學科,并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領域大放光彩。學生既可以利用電子書包互動,也可以在上面學習知識,可謂是一舉多得。教師可以利用電子書包讓學生緊跟教材與教學節奏,進行線上線下的探究性實驗,助力學生真正領略實驗的豐富度和趣味性。
例如,在進行推力實驗時,需要學生明確不同大小的推力所帶來的不同效果,以及推力的實施方向有哪些講究等等,這些都需要進行探究。此時,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性的線上教學互動,運用電子書包讓學生直面教材、直面教師和其他同學,去上傳自己所得出的實驗結論,進而進行交互,讓驗證的過程更有趣,也讓不同的成果展現在其他學生的面前。當進行推力實驗的時候,學生需要進行記錄,比如推動物品的時候,物品移動位置的遠近都會代表推力的變化以及持久性,此時物體位置和形狀發生的變化會直面驗證推力的效果,學生需要進行記錄。學生就可以運用線上的電子書包,把相關的實驗信息進行記錄拍照,并與教材進行互相對比和查詢,以驗證結論的準確性。驗證完之后,可以把自己得出的相關結論傳送給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來評價這個實驗是否合理以及得出的結論是否準確,也可以傳給教師,讓教師進行判斷與指導。這樣的交互活動讓實驗成果得到交流,也讓學生感受到電子科技的趣味性。
(四)廣泛聯系生活,深化實驗教學融合能力
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融合能力培養上,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把實驗做到生活當中。既利用生活環境中的相關資源進行實踐,又便于相關內容得到充分溝通,促進學生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讓科學實驗不光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對科學的探究能力,更讓生活化的思維運用到實驗當中,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讓科學煥發出全新的教育成效。
例如,在進行設計和制作小船的相關實驗時,學生需要利用手邊的道具來進行小船的制作。當然,小船并不是只有一種形態,而是有許多種,此時可以運用線上的交互軟件進行溝通,聯系生活實際尋找一些相關的生活資源運用于小船的制作。學生可以在線上與教師進行溝通,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可以做成小船,也可以形成線上的全面交流互動平臺,讓交流真正一對多,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意。比如,在會議App上,學生聚在一起和教師商議小船制作所能用到的材料。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打在公屏上,或者直接對麥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則根據學生的想法來準備材料,比如,有的學生建議用紙牌,有的學生建議用易拉罐,有的學生建議用紙板,有的學生建議用塑料杯,等等。不同的建議收集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準備相關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實物制作。學生制作完成后,也可以通過線上的視頻模式給教師進行展示。這樣成果就會得到全面推廣,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也會得到充分利用。這樣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實驗聯系生活,也讓學生從實驗和生活的交融過程當中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也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性和多樣性開展教育活動,讓探究性實驗教學真正符合教育需求,也讓海量的知識真正輔助學生持續進步。
參考文獻
[1]阮曉波.小學科學分組探究實驗教學有效性分析[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11):9-10.
[2]萬海青,萬佳.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小學教育專業《科學探究與實驗》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20(6):34-36.
[3]曾梓玲.信息技術視域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探究[J].讀與寫(上),2020(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