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無隙滲透護理對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取萍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提供全程無隙滲透護理,觀察比較2組患者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焦慮得分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舒適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依從率為95.56%,對照組治療依從率為77.78%,觀察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2%,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全程無隙滲透護理的應用,能有效提高首次無創呼吸機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輕其心理焦慮水平,提高治療期間身心舒適度,減小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
【關鍵詞】 全程無隙滲透護理;無創呼吸機;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8-0129-05?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563
無創呼吸機是指通過口鼻面罩建立與呼吸同步的正壓輔助通氣,減輕患者呼吸肌疲勞和消耗,改善患者換氣和通氣功能,以此幫助患者糾正氣道痙攣、維持呼吸道通暢的呼吸支持方式,具有并發癥少、使用方便且無創等優勢,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患者中[1]。首次無創通氣者會因認知不足、環境陌生以及對儀器的不了解引發強烈的心理應激障礙,導致患者行為、認知和情緒等方面出現異常,影響治療依從性,增加治療與護理風險。相關研究表明[2],明確影響首次無創呼吸機患者核心護理問題,迅速對其健康問題及護理需求做出判斷,實施有效且延續的護理干預,可正面影響患者治療期間心理情緒和自我效能。全程無隙滲透護理是現代化護理中的全新理念,其核心思想為針對臨床影響因素和護理困難,制定多形式多階段的精準護理計劃,處理和解決臨床問題,促進患者健康[3]。既往研究證實[4],該護理模式可對個體自護能力、生活行為、疾病觀念起到正向影響作用,保障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將全程無隙滲透護理應用于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患者中,觀察其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萍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4例;年齡55~85歲,平均年齡(72.46±4.83)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6例,高中以上9例;疾病分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呼吸衰竭17例。觀察組男性42例,女性3例;年齡55~85歲,平均年齡(73.78±4.86)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4例,高中以上11例;疾病分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呼吸衰竭15例。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近期無其他手術史者;均為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者;配合治療者;具備正常理解能力者。
排除標準:神經系統疾病者;無自主呼吸者;意識不清醒者;伴有出血傾向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包含口頭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測、呼吸道管理、感染防控措施等。
觀察組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程無隙滲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由具備豐富臨床治療經驗和護理經驗的主治醫生1名、護士長1名、護士2名、心理治療師1名共同組成該小組,強化小組成員配合度,明確小組成員工作內容。通過科室內學習、講座、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培訓內容涵蓋無創呼吸機特點與優勢,患者護理重點,全程無隙滲透護理的應用、發展和意義,方案的實施流程與注意事項,包含患者溝通技巧、家屬心理護理、資料收集方法、問卷使用方法等。培訓結束后,臨床知識與操作系統考核均合格的方可正式加入該小組。(2)路徑化健康教育的應用。在借助多學科理論與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將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各項因素進行歸納與綜合分析,在患者入院當天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根因分析法明確患者的教育需求、心理狀態及相應的影響因素。以路徑化教育理論為依據,根據患者不同階段個體特點與教育需求,制定針對性路徑化健康教育表[5](見表1),為患者實施貫穿入院和出院的全程化教育護理,強化患者對該疾病治療的正確認知,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與治療方式的耐受度。(3)舒適化護理[6]引用循證護理理念,尋找無創呼吸機治療期間影響患者整體舒適度的主要因素,通過頭腦風暴法、組內討論總結歸納,根據根因分析法探究其發生原因,并制定相應護理對策,以提高戴機與治療期間患者整體舒適度。心理障礙——患者對呼吸機認知缺乏,與親屬溝通受限,進食與活動受限,病房孤獨感。護理時,要定期進行心理評估,針對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情況實施分級心理護理干預,SAS為51~59分時提供一級心理干預(認真傾聽表達,提供人文關懷增強心理抗壓能力);SAS為60~69分時提供二級心理干預(評估不良情緒產生原因,強化健康知識宣教,實施肌肉放松訓練、冥想練習、聽音樂等轉移注意力);SAS≥70分時在一二級護理的基礎上掌握個體內心需求,及時轉達指標好轉信息,實施上機陪護制度。胃腸脹氣——患者張口呼吸反復吞氣或上氣道內壓力異常氣體直接進入胃腸道所致。護理時,要合理調節吸氣壓力值,減少說話、張口呼吸與吞咽,三餐后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排痰障礙——氣體流速快且干燥,呼吸道干燥導致痰液干結所致。護理時,使用一次性霧化裝置加強氣道濕化,定時掌握體內痰液量,及時進行吸痰處理。角膜炎——氣囊充氣不當,面部密閉程度差導致鼻梁根部漏氣,組織相容性較差。護理時,選擇密封程度強、相容性好的面罩,發現角膜炎指征及時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通氣時間>48 h,護理不當或操作失誤導致肺部感染。護理時,注意口腔清潔,定時吸痰,適當調整呼吸機參數,強化手衛生,確保無菌原則。面部壓瘡——通氣時間長、面罩材質大小固定方式不合理,缺乏皮膚監測機制。護理時,規范呼吸機監測與處理方式,制定詳細且合理的操作流程標準[7](見圖1)。(4)延續護理指導。出院前將無創呼吸機重點內容(正確佩戴技巧、功能性敷料使用、人機配合技巧、面罩管路呼吸機的清潔消毒維護、濕化器管理、吸氧時間和濃度、呼吸機濾膜的檢查更換、并發癥預防)制作成圖片、視頻、健康手冊,出院時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并互留聯系方式。出院后每周采用電話隨訪、門診復查、微信平臺、家庭訪視等形式掌握患者居家使用情況與需求,并提供正確的指導與解答,干預內容見表2。
1.3 觀察指標
采用SAS量表[8]與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9]對護理效果進行評估。SAS量表共20條目,50分為分界值,<50分為無焦慮,51~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數值越低表明心理狀態越好。GCQ量表共30條目,包含心理維度、社會維度、生理維度、環境維度等,總分4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舒適度越好。
統計比較2組患者治療期間胃腸脹氣、面部壓瘡、誤吸、排痰障礙、VAP等并發癥發生率,概率越低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統計2組患者干預后無創呼吸機使用依從性,完全依從為完全遵醫囑自覺使用呼吸機治療;部分依從為能遵醫囑使用呼吸機治療,但存在間斷治療;不依從為不能遵醫囑完成呼吸機治療,存在抗拒治療、自行停機或拒絕使用呼吸機。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護理效果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得分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舒適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2 2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3 2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 討論
無創呼吸機以無創接觸為前提,經患者口鼻為其提供持續機械性通氣支持,并因能保留患者正常吞咽進食,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簡單、攜帶與撤機方便和對氣道黏膜創傷小等優勢,獲得廣泛應用。合理、正確、及時使用無創呼吸機能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提升患者呼吸驅動能力,克服肺吸氣的回縮力,為后續積極治療與護理提供基礎。然而大部分患者初次使用時,在對癥狀困擾、疾病和治療認知不足的影響下,患者心理狀態敏感,疾病不確定感上升,影響治療依從性及康復進程。因此,掌握患者心理體驗現狀,利用外在資源或社會支持系統幫助患者提高疾病感知與抗壓能力,提供包括持續康復和延續護理在內的醫療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療依從性,這也是提高患者疾病預后轉歸的重要切入點。既往傳統護理以經驗性護理為主,隨機性大,欠缺計劃性、預見性和可視性,且內容單一傳統,缺少院外延伸護理,患者掌握的知識片面,致使患者的被動性強、依從性低。
全程無隙滲透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將常規醫療護理與患者自身個性特征相結合,制定出靈活、貼切、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滿足不同患者需求,確保各項護理環節密切相連,旨在減少各護理環節的質量縫隙,為患者提供更為完善、細致、全面且舒適的護理[10]。有學者將全程無隙滲透護理應用于急診及手術患者中發現[11],該模式可有效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減輕長期負性情感,對患者病情和身心恢復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全程無隙滲透護理,利用有效資源為患者提供科學化、人性化且高質量的護理干預,調動患者遵醫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保障治療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通過綜合性分析明確影響患者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基于患者需求確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有利于清晰展示每項教育內容、目的和流程,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各階段教育的意義,以滿足各階段患者的教育需求,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幫助改善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維持治療期間心理狀態的穩定,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焦慮是是由不安、緊張、擔心、煩惱和恐懼等結合而成的情緒反應。過度焦慮將降低患者適應能力與心理彈性,影響患者護理配合與機體康復,增加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本研究根據個體健康需求制定涵蓋生理、心理、疾病等多方面的宣教內容,實現精準宣教、精準護理、精準康復的目標。重視心理健康與社會環境對個體健康的影響,深入剖析患者心理特征,運用分級心理護理理念,提供相適宜的心理支持,將心理學與醫學醫療策略綜合,幫助患者穩定心境,提高心理閾值,利于改善消極情緒,為后期治療及康復依從性提供基礎。并發癥發生率為臨床體現護理質量與治療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有效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耐受性、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循證護理理論明確患者護理問題,運用論據指導實踐,將合理科學的研究依據、護理人員的技能與經驗依據、患者病情相結合,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針對性護理及治療措施,進而提高患者的整體舒適度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出院后提供系統性、持續且連貫的延續護理,實現康復護理從醫院向家庭的平穩過渡,幫助患者掌握更多疾病知識與自我管理技能,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得分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舒適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程無隙滲透護理對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期間舒適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是切實可行的,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2]。
綜上所述,對首次使用無創呼吸機患者實施全程無隙滲透護理后,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舒適程度,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對提升護理滿意度和促進患者康復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