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泥紅美
摘? 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特別注重開展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其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以幫助學生打開閱讀視野,關注社會、生活等。文章從任務群教學的角度研究了小學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設計,從注重素養(yǎng)、關注文體、設置情境、擬定主題、布置任務、拓展活動等方面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設計;實用性文本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要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在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從多個方面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充分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與交流能力等。基于此,本研究從任務群教學的角度,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設計為例,探究了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策略,以期能夠真正幫助學生在閱讀方面實現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
一、圍繞課標,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內容,不是人們常說的單元教學,其教學內容不是人們習慣看到的課文,而是將課文納入教學資源的范疇,把課文當作語文教學的工具。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圍繞核心素養(yǎng)確立了課程目標,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其中語言運用要求注重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語言和寫作的能力,注重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這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教學目標相契合,所以在設計本任務群時,教師應以語言運用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課文作為任務群學習的資源,在課文的學習中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關注文體,凸顯實用類文本的作用
王榮生教授認為,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區(qū)分文學作品和實用文本的閱讀取向。閱讀文學作品是為了賞其言以明其意,而閱讀實用文本是為了得其意而忘其言。這意味著,閱讀文學性文本用的是欣賞的眼光,而閱讀實用性文本應該帶著理解運用的眼光。在閱讀文學性文本時,讀者主要集中于分析情節(jié)的發(fā)展、關注人物的動作行為、主題的探討和中心思想,從藝術的角度關注文本。實用性文本則完全不同,讀者閱讀它們,是為了獲得文本的意義,理解作者的說法,能夠學以致用,以能運用作為最終目標。因此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師不需要學生專注于某一特定文本,只需要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即可。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等課文,三篇文章雖然都有散文的特點,但在作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時,三篇文章則能作為學生了解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文化遺產之美,在體會動靜結合的表達方法之余,了解課文是如何介紹文化遺產的,為后續(xù)任務“我是中國文化遺產代言人”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做好準備。
三、使用教材,契合任務主題的設計
以學習任務群為單位的教學中,整個學習任務群代表了一個整體,所以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習慣,從習慣性的單篇教學轉化為培養(yǎng)學生的單元整體教學意識。單元的主題和情境保持一致,是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需要傳達的理念,其構成了整個任務群學習過程的基礎。它是所有教學材料的基礎,也是設定學習目標和內容的參考點。要注意的是,與課本的緊密聯系,并不意味著只關注課本;“學習任務群”包括所有的教學資源,即課本及其他可用資源。
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設計中,課文將不再孤立,而是通過主題進行串聯,主題的設計要具有實用性,讓學生學習時不再局限于課文,還要突破課文的局限和學科局限,以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交際溝通的需要。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古詩三首”、《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城》等課文。本單元課文描繪的是祖國的美麗山河,教師從“實用性”的角度設計任務群時,可以以“美麗山河我推介”為主題,任務一為“我的旅行路線”,讓學生梳理自己去過的景點,在中國地圖上畫出旅行路線;任務二為“美麗山河我代言”,即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在學完之后,能夠向身邊的親朋好友推介祖國的美麗山河;任務三為“開展美麗家鄉(xiāng)推介會”,學生先寫一寫、畫一畫家鄉(xiāng)或者身邊的景色,最后在班級以推介會的形式介紹家鄉(xiāng)或者身邊的景點。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將單元課文進行串聯,并將課文作為學習資源,最終推介會指向的語言運用凸顯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目標。
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真實的環(huán)境氛圍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的實踐情境,主要包括個人經驗、社會生活和特定認知。設置具體的情境,有三個條件:第一,個人經驗,這是學習者所特有的,意味著教師創(chuàng)造的情境必須貼近學習者的生活,以他們現有的經驗為基礎;第二,社會生活,這意味著教師創(chuàng)造的情境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而不是只能在虛擬想象中出現的情境;第三,特定的認知,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設置情境。教師創(chuàng)造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并與語言和體裁緊密相連。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設計中,大情境的設置非常重要,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師可以將“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作為單元學習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走進課文了解了地球的現狀,走進生活了解了身邊的環(huán)境問題,再回到課堂,以演講、辯論、展示匯報等方式說明如何做好環(huán)保工作,人人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五、設計任務,設置具有意義的挑戰(zhàn)
學習任務群由各個子任務組成,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這是教學重點從教師“教”到學生“學”的一個重要轉變。這就是為什么“任務”是學習任務群設計的核心,同時這也是一個困難的轉變。任務不是教師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從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教師制訂的任務和情境一樣,需要對學生在日常學習或未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現實分析。除了真實性之外,任務難度也應該由教師來控制。太容易的任務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意義,而太難的任務則沒有價值,所以教師需要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任務的設置應高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學生不能通過“看一看”迅速完成任務,而是要往上再“摸一摸”才能得到解決方案。
例如,在設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任務中,任務一為品悟民俗,探尋詳略效果;任務二為步覽中華,豐富民俗視角;任務三為記錄民俗,做金牌講解員。以上三個任務以“爭當家鄉(xiāng)風俗講解員”為大主題,三個任務從讀文到調查,再到運用,層層遞進,富有挑戰(zhàn)性,每一個任務都需要學生親身體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六、拓展活動,補充教學過程
在完成學習任務群中子任務的過程中,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代表了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是任務群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有兩個主要目標:首先,應該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子任務的設計,應該結合現實、具有挑戰(zhàn)性,否則學生經常會因為這些任務的復雜性而感到不知所措。其次,確保學生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完成任務。為了防止學生走上“錯誤的道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如果“任務”被看作是一個目標,那么“活動”即為課程標準所述:閱讀與理解、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活動需要對聽、說、讀、寫任務的組成部分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解釋,對活動設計也有要求。
(一)活動具有操作性
“可操作性”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可以參與;第二,學生可以做到。可操作性意味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主研究并有所發(fā)現,而不是簡單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意味著活動有適當的難度,而且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或在小組中解決相關問題。
(二)活動具有邏輯性
“邏輯性”指的是活動之間的過渡是自然、有聯系的,而不是完全脫節(jié)的。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師以“爭當家鄉(xiāng)風俗講解員”為大主題,任務一為品悟民俗,探尋詳略效果,其由四個小活動組成。活動1:北京春節(jié)風俗我知道;活動2:學習制作臘八粥;活動3:描繪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風俗;活動4:拍攝制作一種春節(jié)美食的過程。四個活動與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緊密相連,活動2是活動1的課后拓展,由課文學習到動手實踐,活動3和4是活動1和2的課外延伸,由課文內容走向現實生活。
(三)活動具有延伸性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是以解決實際情況的問題為導向,只有真正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社會生活之間架起橋梁,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堂走向社會、體會到語言學習的真正價值。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爭當家鄉(xiāng)風俗講解員”的任務三為記錄民俗,做金牌講解員。其中的活動1要求學生走進圖書館和文化館,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活動2要求學生以“小小講解員”的身份在班級中進行分享和展示;活動3為交流評議,評選出最佳民俗講解員。本任務的三項活動都是對課內的拓展,突出任務群的“實用性”和“生活性”,發(fā)揮了語言運用的價值,真正地將語言與生活聯系起來。
七、課程評價,進行針對性的評估
評價是課程開發(fā)的一個重要部分,有效的評價不僅可以反饋學生的知識水平,還可以幫助教師優(yōu)化和改進課程教學。“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評價。
(一)明確評價內容
當前,學校對課程的評價大多在課后進行,以課堂作業(yè)的形式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重點是評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任務群的評價更關注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評價,更注重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知識過程中表現和學習成果的評價。
學生在不同任務的學習中會有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例如,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評價時,學生應更注重自己的語言運用和思維表達,關注計劃、演講、報告等。教師在評價該任務群時,就要多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表現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增加評價主體
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人員參與課程評價。教師仍然是主要的評價者,因為他們是組織教學的人,在整個過程中最有發(fā)言權;此外,教師有專業(yè)知識,能夠為學生提供其他人所沒有的詳細的操作建議。增加課程評價主體數量的目的,是從更廣泛的學習角度獲得反饋,并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方法。除了教師的評估,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在評價學生對任務群的學習也很重要,如果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將更多,學習成果將更豐富。
(三)豐富評價方式
評價有很多類型,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等,這取決于教學方法和標準。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如問卷、個人活動日記、體驗式表演活動、量化評價表等。不同的任務群側重點有所區(qū)別。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評價中,由于任務群主要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和真實情境中的運用情況,因此最常用的評估方法是建立量化表、制訂評價問卷和收集問卷結果,這樣的方式,可以更精確地對活動中的小組和個人進行評價。
八、結語
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群”,需要教師從注重素養(yǎng)、關注文體、設置情境、擬定主題、布置任務、拓展活動、多樣評價等方面出發(fā)進行有效設計。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設計中,除了實施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策略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為學生有效創(chuàng)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情境的引導下,提升語文素養(yǎng),認識到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榮生.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徐樺君,洪方煜. 加強“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教學的思考[J]. 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Z2):16-20.
[3]吳欣歆.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全面的觀察與理性的表達[J]. 語文學習,2018(03):53-58.
[4]王小欣. 高中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專題教學:以知識性讀物類專題為例[J]. 名師在線,2023(30):83-85.
[5]吳英哲. 聚焦學習任務群,促進“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高效實施[J]. 教育界,2023(28):95-97.
(責任編輯:向志莉)
*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實用類文本教學模式設計研究”(項目編號:JSZJ220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