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冰冰
摘要: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但是其學科特點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而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存在畏難心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這些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诖?,本文主要探索轉化數學學困生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困生轉化? ?策略探究
形成學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因素影響較大,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原因,并將其與學生當前的現實相結合進行研究和探索。通過各種科學方法為學困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逐漸增強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教師耐心輔導,增強學困生的學習參與
部分學困生由于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學習新知識時,會遇到困難,導致學習熱情不高,不利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要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耐心地指導學困生學習,幫助他們夯實基礎,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定義,能解決基礎的數學題目,并體驗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幫助學困生逐步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能夠保持充分的耐心來對學生開展指導,實現學生對于課程的積極參與。[1]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分數混合運算”這一節課程中,學習能力較為欠缺的學生可能在理解過程中進度較為緩慢。教師需要充分照顧到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對學生開展全面的教學規劃與設計。在課程開展中教師可以耐心講授基礎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當學困生掌握基礎之后,對于后續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來上傳到學習平臺上,讓學生能夠進行全面且反復地學習。并且教師在課程開展階段也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以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到數學課程的學習之中。
二、堅持因材施教,提升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小學數學教師在實現數學學困生轉化的具體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使這一階段的學生能夠調整學習狀態,增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并為后續接下來的學習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因材施教,進行針對性強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學困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此過程中對于數學課程內容有深刻的認識,樹立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信心。[2]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來開展教學工作,實現學生在現階段下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例如,教師在開展“分數除法”這一節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展中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進行不同內容的數學教學。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內容學習,更需要他們能將實際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而言,教師要讓學生能夠解決簡單的應用題等。對學困生而言,教師則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分數除法知識即可。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自信心。
三、推動家校聯合,培養學困生的學習習慣
通過分析基礎數學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習習慣對學生影響比較大。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確保學生在學校之外的時間也能夠得到科學的教育指導。因此,教師必須與學生家長建立密切的關系,家校聯合實現數學學困生的有效轉化。且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個人的學習效率的提升,實現自身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數學課上,教師將始終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并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這樣數學學困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來學習知識。基于此,在下課后,教師也將能夠通過微信等渠道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詢問學生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并指導父母進行監督指導,以便學生可以按時復習。基于當天在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獨立完成作業,父母還應鼓勵學生預習新知識,以提高下一堂課的學習效率。從長遠來看,在教師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數學技能,實現了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家庭環境。在進行數學課程學困生轉化任務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原因,并將其與學生當前的現實相結合進行研究和探索,通過各種科學方法為學困生提供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蔡麗麗.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后進生的學習興趣[J]. 贏未來,2018,000(014):366-366.
[2]溫學群.如何關愛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000(005):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