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彬
[ 摘要] 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和評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現狀。研究發現,基層群眾文化不僅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通過深入剖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居民和個人角色,文章揭示了各方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貢獻及面臨的挑戰,為了更有效地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全面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關鍵詞] 基層群眾文化;鄉村振興;社會參與;經濟貢獻;社會凝聚
一、群眾文化建設簡介
(一)基層群眾文化定義
基層群眾文化是一種具有多重性、包容性和局域性特征的文化現象,其涵蓋范圍不僅局限于鄉村社區,還延伸到城市底層、邊緣群體和少數民族等多維社會結構。從學術角度來解析,基層群眾文化可被視為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了語言、傳統、藝術、宗教及社會實踐等多個文化元素。相較于高文化或主流文化,基層群眾文化更加注重群體的參與性和實用性,其目的在于通過地域或社群特定的文化表達與實踐,來滿足基礎的生活需求,同時構建和維護社會身份和凝聚力。
(二)基層群眾文化的構成與特點
基層群眾文化的構成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一方面,它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語言、信仰、傳統儀式、民間藝術及地方特色習俗等;另一方面,也涵蓋了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的物質文化,如當地的建筑風格、手工藝、農業實踐等。這些構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和地理背景下,通過群體實踐而得以整合和發展的。對于基層群眾文化的特點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參與性。基層群眾文化的核心在于社群成員的廣泛參與,這不僅構建了一個共同的文化認同,還強化了社會凝聚力。基層群眾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局域性,即深刻地反映了一個特定地區或社群的特色和歷史積淀。地域性不僅表現在具體的文化形式上,如方言、服飾或食物,也表現在對地方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塑造上。基層群眾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或純粹的系統。在全球化和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基層群眾文化展示出一定的開放性和適應性。例如,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的介入,使得傳統文化元素得以更新或傳播;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也促進了新元素的吸收和融合。這種動態平衡確保了基層群眾文化在持續演變的同時,也保留了其根本的身份和價值。
二、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一)經濟貢獻
在鄉村振興的多維框架內,基層群眾文化在經濟領域具有顯著的貢獻。其首要表現是將文化資產商業化,包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鄉土食品等,轉化為具有市場潛力的商品或服務。例如,一些鄉村地區通過發展以文化特色為賣點的農家樂、特色民宿和文化節慶等活動,成功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業的經濟收益。然而,單純從商業角度解讀文化資產可能引發一系列倫理和可持續性問題。因此,如何在文化商業化和文化保存之間找到平衡,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通常涉及社群參與和公私合作模式,旨在確保文化資產的合理利用,同時保留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基層群眾文化的經濟貢獻不僅限于直接的商業收益。其間接效應,如提升地方品牌、促進就業、增強社區凝聚力等,都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動力。例如,通過培育和推廣地方特色文化,不僅可以吸引外來資本和人才,也有助于保留和激發本土人才,促進人才的流動和優化。
(二)社會凝聚
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促進社會凝聚的重要作用。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社會凝聚力指的是社群成員之間的信任、互助和認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資本,對于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基礎性和重要性,基層群眾文化通過多種方式來強化社會凝聚力。群眾文化活動,如節日慶典、社群集會、文化表演等,為社群成員提供了共同參與的平臺,增強了社會凝聚力。這些活動不僅加強了個體與社群之間的情感聯結,也促進了社群內外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基層群眾文化也是社群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通過傳承和實踐地方特色文化和傳統習俗,群眾不僅強化了對本地文化和社群的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分化和沖突的可能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和全球化的影響下,傳統的社會凝聚模式面臨著種種挑戰,如人口流動、文化多元化等。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維持社會凝聚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基層群眾文化在加強社會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參與性高的文化活動和身份認同的強化,為鄉村社會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社會凝聚機制。但也要不斷適應社會變遷和文化多樣性的挑戰,要求在鄉村振興的規劃和實踐中,充分考慮到文化因素在社會凝聚中的多重作用,并通過綜合性的策略來應對其帶來的復雜影響。
(三)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基層群眾文化在平衡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平衡并非簡單的文化拼貼或元素疊加,而是復雜的、動態的互動過程,涉及文化認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等多個層面。基層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有效地整合傳統和現代元素。例如,傳統的農業實踐可以通過引入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進行改進和優化,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而不損害其環境可持續性和文化內涵。同時,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也可以通過現代傳媒和教育手段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和傳承。然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并非毫無難度。一方面,過度的商業化或現代化可能導致文化同質化和傳統失落,進而影響鄉村社群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過度保守可能會妨礙鄉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需要通過綜合性的策略和多元化的手段來實現。這包括但不限于推動地方政府、社群、文化機構和商業實體之間的多方合作,以及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文化資源管理和保護機制。基層群眾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能夠整合不同文化元素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文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路徑。
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評估
(一)成就與進展
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成就與進展顯著。基層文化活動已經從單一、季節性的民俗慶典擴展到多元化、全年無休的文化展覽、手工藝市場和地方戲劇等,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參與度,激活了鄉村社會的文化資本。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投資,尤其在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方面,極大地促進了這一進展。在經濟層面,基層群眾文化也為鄉村振興帶來實質性的貢獻。文化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以及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也提高了鄉村的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活動的增長并未導致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或剝削,反而通過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促進了文化的可持續性。然而,這些成就并非自發或偶然出現的,而是得益于多方努力和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非政府組織、社群及個體在內的多元主體,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動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基層群眾文化不僅作為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本得以豐富和活化,也為鄉村振興策略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和方向。這些成就與進展充分說明,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具有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二)問題與挑戰
盡管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就和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首先,資源分配不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經濟較為發達的鄉村地區在文化資源和活動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經濟相對落后的鄉村則常常面臨資金短缺和文化活動匱乏的困境。這種不均衡狀態不僅限制了鄉村文化的全面發展,也可能加劇地區之間的社會不平等。其次,文化傳承問題日趨嚴峻。隨著年輕一代逐漸遠離鄉村和傳統文化,以及現代媒體和網絡文化的普及,許多傳統藝術形式和手工技藝面臨喪失或淡化的風險。這不僅損害了鄉村社群的文化認同,也影響了文化資本的持續積累。最后,現代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些因素可能推動一些鄉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忽視文化的可持續性和多樣性,導致文化同質化或者地方特色的喪失。這種趨勢不僅會削弱鄉村社群的凝聚力,也可能對長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四、政策與建議
(一)政府角色
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復雜格局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政府應負責資源分配和制度構建,在法律層面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文化項目的推廣,以及文化資產的保護和維護。通過專門的預算安排和政策激勵,政府能有效地引導資本和人才流向文化產業,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政府應承擔文化規劃和監管的職責。這意味著,在基層群眾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政府需要細致地進行宏觀規劃,將文化因素融入社會、經濟甚至環境的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政府還需強化監管機制,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得以有效實施,以防止資源浪費和文化同質化。政府在促進社會各界參與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公共平臺和多元的信息傳播渠道,政府能搭建一個更為開放和包容的社會環境,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不僅能加強社會凝聚力,也有利于形成文化建設的合力,使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為全面和深遠的影響。
(二)社會組織與企業
在基層群眾文化和鄉村振興的語境下,社會組織與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與政府相比,非政府實體通常更具有操作靈活性和響應速度,能夠迅速適應文化市場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社會組織與企業能有效地補足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實施方面的不足。通過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手段,如文化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及文化活動的組織與推廣,社會組織與企業能直接推動鄉村文化的商業化進程,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社會組織與企業在文化創新和傳播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與其他社會主體,包括政府、學術機構和民眾的合作,能推動文化項目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跨界合作不僅能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的內涵,也有助于提高其對外影響力和認同度。企業和社會組織在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社會組織與企業通過多樣的參與機制,如公益活動、贊助和投資,能進一步加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不僅能為基層群眾文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還能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來推動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居民與個人
在基層群眾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多元參與體系中,居民與個人的角色不容忽視。他們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最直接參與者,也是鄉村振興最終要達到的目標群體。在資源有限和政策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下,居民與個人的自發行動可以有效地維持和傳承基層群眾文化。通過家庭、社群和個體的多重路徑,如口耳相傳、習俗維持和文藝活動,基層群眾文化在社會底層得以保留和發展。居民與個人在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利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對本地文化、歷史和環境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能夠更精準地識別文化資源,并通過各種創新性活動,如鄉土教育、文化旅游和地方品牌建設,將資源轉化為經濟和社會價值。作為社會凝聚的基礎單位,居民與個人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他們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傳遞的關鍵節點。通過加強對居民與個人的文化教育和參與,不僅能促進個體和社群的文化素養,還有助于建構更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五、結語
在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后,本研究得出以下關鍵結論。首先,基層群眾文化不僅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其獨特的外延和影響范圍,涵蓋了經濟、社會和文化多個維度。它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加強社會凝聚及平衡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各個社會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居民和個人,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過程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參與和影響。特別是政府在資源分配和政策指導上起到了主導作用,社會組織與企業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表現出較高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居民與個人則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在文化的多樣性和持久性上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盡管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進展,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包括但不限于資源匱乏、政策執行不到位及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張力。未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過更加科學和人性化的政策設計、更加高效和創新的實施手段,以及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社會參與,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持續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洪娟.鄉鎮文化站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7):106-108.
[2] 吳向勝.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策略[J].
藝術家,2023(06):119-121.
[3] 馬嬡.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及其發展探討[J].新農業,
2023(11):60-62.
[4] 胡夢心.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鄉鎮文化站[J].
文化產業,2023(14):157-159.
[5] 霍志強.鄉村振興背景下新疆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研究[J].
水文化,2023(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