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艷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科學減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將在當前“雙減”背景下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同時說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一般性問題,并據此提出幾點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主要圍繞教學情境的創設、分層教學模式的設計、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幾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廣大小學一線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雙減”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
“雙減”政策重塑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旨在基礎教育回歸本職,通過提高教學效率和優化課業形式,消除家長育兒的焦慮,從而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但根據筆者的工作情況和調查,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方法單一和模式僵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參與熱情。所以,廣大教師要聚焦課堂存在的問題,立足實際,緊密圍繞“雙減”政策,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提質增效,真正為學生減輕負擔。
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教師要明確認識到學習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學習,而教師僅僅充當領航者和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組織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從而保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其次,要不斷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課堂才是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課堂,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把問題留在課堂解決,避免學生因課后沒有教師指導而學習困難。
最后,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消除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提供空間。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一般性問題
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小學數學教師在“雙減”大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首先,很多學生對于數學課堂的熱情不高,且參與度較低。這主要是由于一些數學教師對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不當,沒有從學生易于理解的情境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尤其是一些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對于數學的概念和公式較為抵觸,機械地講解使學生很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理論知識,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重視程度不足。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標準,沒有對學生進行分層,也沒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動態跟蹤,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吃不完”或“吃不飽”的問題,難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最后,不同學生之間缺乏合作學習。盡管“雙減”政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但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貫徹落實,也沒有組織學生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使得學生僅僅通過課堂學習和自我學習消化知識,沒有做到團結合作,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限制了課堂效率的提高。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路徑
一是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廣大小學一線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周圍的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放置在情境的框架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的相關內容時,筆者為學生創設如下情境:我們班級如果想開展一個體育文化節活動,怎樣才能統計出大家最喜歡的體育運動呢?筆者首先采用畫“正”字的方法,初步統計出喜歡不同體育活動的學生數量,然后有學生發現這種統計方法不夠直觀清晰,很難立即從這種方式中獲取有效的信息。筆者順勢引入本節課程的關鍵性內容——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呈現的條形統計圖的相關元素,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說明條形統計圖的表現內容和繪制步驟,并且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統計出具體的結果,分析如果開展體育文化節要開展哪些體育活動,哪些活動是學生比較喜愛的。
在上述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基于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心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常見內容入手獲取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中所存在的統計問題,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由淺入深的能力。
二是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兼顧不同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模式,保證學生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相關知識時,由于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旋轉和平移的相關內容,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據此推導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和性質,但也有一部分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難以進行知識遷移。所以筆者采用分層教學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摸得著。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我們都學習過哪些圖形的運動方式?這些運動方式的特點是什么?你能畫出旋轉和平移以后的圖形嗎?學生在思考并回答上述問題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視頻為學生播放軸對稱現象的相關動畫。對于一些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筆者又提出如下問題:在視頻中你發現了圖形的變化有什么樣的特點?說出你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在課堂結束時,筆者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畫出正多邊形的對稱軸,并說出你發現了什么樣的規律?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提出如下問題:如何找到圖形的對稱軸?這種分層教學方式,兼顧了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至于由于教師步子邁得過大而跟不上,最終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是促進自我學習,開展合作探究。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也是響應“雙減”政策、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舉措。該舉措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在彼此交流和講解過程中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生動。
例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導學生回想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然后創建如下合作學習情境:做一件衣服需要米紅布,那么做3件衣服需要多少米紅布?同時,筆者為學生布置如下合作任務:請在圖中涂色部分畫出米紅布的長度,再畫出做3件衣服所需要的紅布長度;寫出上述問題的算式,分別用乘法和加法表示;不同學習小組討論×3的積是多少,并說明該乘法計算的意義;小組內部和不同小組展開討論,總結出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上述合作探究任務,逐層遞進,由具體到抽象,充分地體現出深度學習和學生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效果。學生在彼此的溝通和交流中實現觀點的碰撞,實現了數學思維的提高。
總之,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廣大教師必須明確該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對于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廣大小學一線數學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采用分層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動態跟蹤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避免基礎薄弱的學生掉隊,滿足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一課一得,提質增效”的學習目標。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C2304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