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課程理念”中還指出:“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可以看到,“運用”一詞反復出現。“運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實是“會使用”,強調了“實踐性”,指明了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須聚焦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從“運用”入手教語文呢?
“運用”理念入腦入心
巢宗祺這樣說:“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無論是哪種方式,都要緊扣語言文字的運用。實際上,我們有什么樣的理念支撐,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所以,“運用”理念須時刻入腦入心。
教學目標有“運用”
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存在以下問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從自身出發(讓或使學生如何);沒有設置行為條件;學習效果不可評價、測量(激發積累描寫春天語句的興趣)……那么,怎樣表述目標才正確?
請看一位老師制定的《成吉思汗和鷹》的教學目標:1.讀準音(汗、狩、腕、載),辨清字形(鷹、懊悔不已);2.通過分析關鍵詞句來分析成吉思汗和鷹的形象;3.學習并運用反復敘事的寫法。
針對故事類文章,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一文本有別于其他文本的獨特之處是什么。《成吉思汗和鷹》最大的特色是關于鷹4次撞翻杯子的動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變化的描寫,這種反復敘事的寫法帶來了一波三折的效果。這是獨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列入目標非常合適,也便于學生模仿運用。
教學環節設“運用”
我校為了讓老師們確立“運用”的理念,規定了“比識字、比讀書、比閱讀、比仿寫、比拓展”5個環節,其中,“比仿寫”就強調了“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指導學生在“運用”中學語文,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
教學內容常“運用”
有了清晰的教學目標,我們就可以帶著目標去解讀文本,選擇內容才有針對性,才能更好地關注到“運用”。
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的教學目標:1.積累9~10個自己喜歡的詞語;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水流湍急”“傾盆大雨”。2.反復朗讀課文,感悟文中“飛”和“奪”的含義,品析第5~7自然段(句子、詞),體會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3.學會抓重點詞,用批注法概括課文、合理分層、理解課文。
根據此教學目標,我們確定了教學內容:精讀第5~7自然段,先讓學生說一說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再用批注法找重點詞句,說說是怎樣表現的,然后進行知識遷移(寫一段話,用上連續性動詞)。
隨文練筆巧“運用”
習作教學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低年級重點是寫話、組詞成句,中年級重點是組句成段,高年級重點是組段成篇。為了讓“學”與“用”無縫銜接,我校提倡的是隨文練筆,讀寫結合,一課一練。
小練筆是符合低年級寫話教學規律的,因為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下面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節選自《司馬光》
1.“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這句話中有幾個分句?說了哪幾件事?用這種方式說話好嗎?說說理由。
2.“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中“慌”是什么意思?怎么慌的?(有的……有的……)小朋友叫了什么?補充出來。
換情境練習:小朋友很高興……
3.司馬光沒有慌,他_______________ 。
他們都沒慌,_______________ 。
這兩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中年級剛從“段的說話、寫句”過渡到“組句成段”。在習作時,學生即使有話可寫也無表達方法,而仿寫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仿寫在“讀”和“寫”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減緩了作文坡度,讓學生把學到的寫作知識直接內化為寫作技能。
中年級小練筆以段落為主。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時,設置了如下片段練習。
1.下面這段話有什么特點?
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可是,它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
2.這段話用上了哪些表達手法?
(1)固定句式:“說……吧,的確……可是……”;(2)前后矛盾;(3)明貶實褒,表達了喜愛之情。
3.訓練提示:(1)我們在說句子以前,先找準一個人或者動物互相矛盾的特點進行描寫。比如,寫妹妹的可愛,可以寫一些令人“討厭”的事情表達對妹妹的情感。(2)可以先用“說……吧”介紹一種情況,然后用“可是”轉折,介紹另一種對立的情況,形成矛盾的兩個方面。
4.仿寫示例:說他(同桌)熱情吧,的確是的,當你有問題請教他的時候,他會不遺余力地給你講解。可是,他要是沒有完成作業,你還要找他出去玩,他會狠狠地瞪你一眼。
5.牛刀小試:請從下面選擇一個內容,仿照例段的寫法寫一寫,表達你的喜愛之情。
(1)媽媽既嚴厲又慈愛
(2)大象既兇猛又溫順
高年級重點是組段成篇,練習段落的組合方式有總分、分總、總分總。下面是我校教師的一份隨文練習“篇章意識”的教學片段:
通過剛才的交流,相信大家心中滿是對袁隆平的欽佩與贊美。其實,他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幾年間,還經歷了很多困難,如研究條件的簡陋艱苦,習慣性腸胃炎的折磨,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的威脅,上千次的試驗失敗……文章為什么選取這“四難”呢?
1.點撥:這四個事例分別取材于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哪個階段?
2.選取這四個事例是巧合嗎?是構思。選取典型事例是寫作前要構思的一個方面。(板書:構思 選取典型事例)
3.作者在描寫這四個事例時是不是平均用力呢?快來數一數,每個片段有幾行?(生數)兩短兩長,前短后長。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4.點撥:(1)抓住中心詞“不懈”體會作者意圖。(2)“兩愛”中,哪個更容易描寫具體、細致?(3)“兩難”分外壓和內壓,為什么要詳寫內壓?(4)有人見證了細節,更能使事例顯得真實生動。(板書:表達真實生動)
5.作者的詳略安排也是構思。(板書:決定詳略)決定哪個詳哪個略是寫作前要構思的另一個方面。
6.在詳寫的后兩段中,讓我們以片段三為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寫得生動鮮活的。(引讀品味,感受袁隆平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總結由點到線、由特寫到過程的寫法)
7.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場景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描繪,如在無情的大地震災難面前出現了許多有情的畫面。(出示地震中的感人畫面)仿照上述方法練筆,展示。
此教學是直接指向“篇”的寫作教學。從以上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能避開對文本內容的“煩瑣分析”,從而避免對寫作手法的“煩瑣分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過程體驗而不能只講寫作方法。這個過程是對作文的領悟,讓學生在經歷了思考、推理、碰撞、沖突后豁然開朗。
總之,抓住了“運用”,就等于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語文運用的途徑,尋找語文運用的時機,點撥語文運用的方法,激發學生語文運用的內驅力,站在生活對語文教學要求的高度,營造充滿活力的大語文教育環境,使語文教學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