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建立核心素養和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系,強調在藝術實踐活動中開展美術教學,通過美術教學推動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美術教學的核心環節是美術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前提是課程資源的選取。
錢初熹在《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中把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技能、經驗、活動方式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課標》指出,學校美術課程內容要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圍繞學生的發展科學合理地選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掌握美術課程資源的科學開發和運用,是一線美術教師提升美術教學專業水準和拓展美術教學內涵的時代所需,對于充實小學美術課堂內容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完善美術工具材料配置,加強基礎設施保障
首先,要完善美術教學所需的基本材料和設施。《課標》指出:“學校應創造條件,配齊基本的教學設施(如音樂教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工具材料設備儲藏室)、器材(如常用樂器、畫具畫材、攝影器材、工藝工具與材料、數碼藝術器材等)和書籍(如藝術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學生學習用書,以及各藝術門類的重要圖書和期刊等)。”美術學習工具和學習材料的完備是學生美術學習成效的最基本保障。
其次,要重視教科書的權威性和專業化。美術教材主要指美術專業教科書和教師所用的參考用書,是涵蓋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雖然日常美術教學并不將教科書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來限定,但經過權威部門開發和修訂的教科書仍然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教學資源之一。脫離了教材,我們在選用課外教學資源輔助時就會無章可循。因此,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樣化方式運用教材,如單節課題式、整合單元式或者單課和單元混合整合等,對教材進行取舍和完善,使教學活動更為豐富,更具連貫性,更好地凸顯學科內容組織的綜合性和合理性,提高學生創新創造實踐能力的培養。
拓展校內外開放性課程資源,實現校內外教學資源互補
身邊事物是藝術創作的最佳靈感來源。教師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作為創作素材,讓學生在觀察中加深認識,在探索中體悟自然的美和奧秘,從熟悉的事物中學會觀察美、表現美。這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課例一:《水色游戲》。該課程是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的對媒介和技法初步探索的活動課程。工具:紙巾、水、各色水果蔬菜汁。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愛玩的天性,選擇了水和生活中常見的天然顏料進行造型游戲,通過滴、浸蘸、揉等方式大膽、自由地進行即興創作,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各種媒材、工具的特征及使用方法,然后進行簡單的組合和裝飾,在歡樂氣氛中體驗創作的樂趣。
課例二:校本課程《石情畫意》。該課程是針對小學中高年級開展的社團活動課程。石頭是大自然天然可用的素材,它本身的形狀、質地、紋理等非常便于進行藝術創作。學生依據石頭天然的形狀、本身的特質,結合一定的繪畫制作手法,用顏料在石頭表面畫上豐富的顏色和有趣的圖案,提升它的藝術表現力,使其成為裝飾品。
《課標》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講好中國故事”。美術教師應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美術學科相關的資源,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
課例三:《剪紙制作》。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微視頻向學生演示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介紹各種剪紙手法等,運用視聽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主要通過剪、粘、摳、刻等技法來表現剪紙活動。這一教學環節降低了學生對具體制作技法的畏懼心理,使學生在直觀感受剪紙藝術美的同時,增強了動手動腦能力,陶冶了藝術情操。
美術教師還可以巧用傳統節日文化生成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蘊涵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教師可利用節日氛圍拓展“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資源,通過有選擇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體會傳統節日濃厚人文歷史意義的同時,培養他們發現、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提升他們動手實踐的創作熱情。
課例四:《農歷新年設計》。學生可結合自己的所知所感進行創意設計。第一學段的學生可以結合新年掛燈籠的習俗,參考相關圖片,欣賞燈籠的各種造型,并自己設計一個簡單燈籠式樣;第二學段的學生可以為新年制作一些賀卡、新年掛飾、手工裝飾品等;第三學段的學生可以自己書寫新年門對,制作創意新年禮物包裝盒、新年宣傳畫等,在期盼過年放假的歡樂氣氛中更加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淵源,同時通過參與設計制作,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將這些身邊熟悉的藝術及藝術家引入課堂,如剪紙、面人、糖畫、烙畫、秸稈畫等這些散落民間的民族文化遺珠,開展豐富的藝術欣賞、交流、實踐活動,是校園美育的活水之源。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在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如何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融合創新,充實到美術教學中?這需要美術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更需要美術教師有把這些美的素材進行收集整理、引入課堂的專業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網絡,建立特色美術教學資源庫
獲取更多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拿來即用的素材,是資源庫建設的基本內容。新課標倡導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讓學生有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這些都需要豐富的美術教育資源作為參考,需要教師更多地自主開發課程資源。在選擇美術教學輔助資源時,一定要以《課標》為依托,在關注內容方式多樣化的同時,更要注重選取資源的人文思想價值,多選用一些與時代發展緊密貼合的攝影、動漫、計算機美術等新媒體藝術資源,以積極正向的引導來加強美術育人功能。
教師需要儲備大量涵蓋美術學科專業知識點的素材,并且對這些素材進行加工分類、有序整理,從而快捷地利用資源庫查找到教學所需素材,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不僅能利用資源庫現有的素材,還能通過管理平臺源源不斷地往資源庫中輸入更多創新素材來充實資源庫,進而形成本校本域的美術教學特色,使教師備課和上課時可以作為參考,也方便課下學生查閱收集相關專業資料,實現資源利用和共享最大化。
以展促學,以展促創
我們要培養具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讓其在實踐中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通過常展、常演促進美術教與學的活力和動力,提升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我們還利用學校廣場、操場,教學樓中的門廳、走廊、教室等場所,定期開展美術學習社團、興趣小組活動,舉辦美術專業比賽、展覽活動等,進行各種美術作品的展示活動。豐富的作品展示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使他們積極學習探究意識得到提升,還可以美化校園環境,營造藝術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
美術教育應以藝術核心素養為主導,注重學生課程學習和日常生活經驗的有機結合,將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融合起來,積極探索開發順應時代需求和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這不僅讓美術教學有了全新的視角和更豐富的內涵,還能增強學生的藝術想象能力、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