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摘要】大數據時代,粘性作為流體力學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平臺營銷和網絡直播中。作為一種吸引性聚合手段,粘性具有令客戶癡迷、上癮的特性,能使商品銷量增加、直播主播迅速走紅網絡。粘性效應的普適性應用于教育教學也有積極的啟發意義,教學中運用粘性效應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讓學生對知識保持強烈的探求欲望和激情。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吸引力、滲透力、慣性力、專注力這四方面探討粘性效應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數據;粘性效應;聯系;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5—0068—04
進入大數據時代,算法在許多領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其處理和分析數據的程序改變了人們的互動方式。社交媒體、購物平臺應用算法向客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使客戶長時間參與其中,以達到宣傳、推銷產品和吸引客戶的目的,這種現象被稱為“粘性效應”。客戶聚合群體的規模、關注時間和癡迷程度成了諸多商業平臺和社交媒體用來評價自身內容是否豐富、推送算法是否合理的評判標準之一。粘性效應的應用領域很廣,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知識粘性效應的優勢,讓學生長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精神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大數據背景下粘性效應及其現象分析
“粘性”一詞源于流體力學概念,泛指流體抗拒變形的力量,物質粘性越大對外界切割本身產生的抗拒能力越強。在市場運行模式下,粘性效應被商家用于利益驅動經營領域,特別是網絡購物平臺盛行的當代,商業平臺通過客戶沖刷流量的方式吸引客戶關注平臺產品,聚合購物群體達到提高商品知名度、增加銷售量的目的,這種現象被稱為“粘性效應”。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自媒體及各種社交軟件的廣泛普及,許多人沉浸在聊天、短視頻互動中,淪為“手機控”“網絡控”,這是粘性效應在生活中的體現。有些中小學生癡迷于小說、書法、繪畫、計算機,這是粘性效應在學習活動中的體現。
二、數學學習興趣與粘性效應的內在聯系
粘性是以興趣的長期保持和習慣為前提,具有癡迷性、長期性、上癮性。粘性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的本質特征是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教師教學中調動各種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這種興趣長期保持,讓學生對追求知識的行為產生依賴性,這種現象稱為“知識粘性效應”。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來源于學生的興趣,而學習粘性正是興趣的深度固化和發揮[1]。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的,從興趣培養到粘性效應運用是一種教育思維的改變。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常常通過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興趣的隨意性強,耐久性差,很容易發生轉移,也容易受周圍環境因素影響而不能保持,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令教師力不從心,尤其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最為突出。利用粘性效應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利用好學生的學習粘性,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在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方面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如,分數問題是小學六年級學生理解的難點,單憑反復訓練達不到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知識粘性效應原理,引導學生通過現場模擬、實驗操作、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展開探究,讓學生對這類知識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由淺入深地鉆研,使學生發現問題中蘊含的數學本質。探究越深入,學生的興趣越濃厚,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粘性效應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粘性效應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其主要方式是充分利用學生思維意識的多維性和分散性,為學生數學理解能力、數學學習動力、數學應用能力提供拓展空間,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數字敏感性逐步增強、數學思維更加活躍、數學專注力得到鞏固,讓學生自覺進入學習探究狀態,將創新能力發揮到極致,進而形成數學聚合發展生態。
(一)開展趣味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吸引力
數字、符號、空間圖形等是數學研究的基本因素。通過引導學生對數學語言、符號和圖形的觀察、表達、認知,形成對數字意識的本能行為,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強烈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2]。
1.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數學課堂為載體,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現象與教學內容關聯起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字帶來的激情和快感,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欲望。如,在教學與“空間與圖形”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把家中的家具和學校的教室、操場、辦公區等按照位置、平面圖形、幾何體分類并列成表格,標注出相關圖形和物體的長、寬、高。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采集的數據,讓學生形成平面、立體意識,理清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開展趣味性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事物的大小、長短、粗細,時間的前后、空間的結構等都可以用數字表達,由此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3]。
2.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激活學習熱情。數學思維解決的本質問題是如何把圖形、空間、結構用數字呈現,一個數字反映的是一條線,兩個數字能反映一個平面,多組數字交叉可以表示復雜的二維、三維乃至多維空間。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簡單的算術技能訓練,還要幫助學生通過算法理解大千世界中萬事萬物的結構和空間秩序[4]。如,在教學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空間是由點、線、面組合而成的,并把數量關系和物質結構對應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人、事、物,并用數字形式呈現、比較,讓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提升數學思維,用數學方法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在學生心靈深處根植數學思維,使數學對學生產生無窮的魅力。
3.規范數學語言,增強數學自覺。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和學習自信心是促進學生深入研究數學問題的保證。教師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概念、定理、法則,將教材中的原理與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對應起來,幫助學生正確解決數學應用問題。如,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通過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營造數學應用場景,把教材中的算法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聯系起來,特別是行程問題、圓周問題、歸一問題、溶液濃度問題,以項目、任務、專題的形式開展研究,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趣味性,使數學語言表述更準確、更縝密,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研究的參與度和自覺性。
(二)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數學滲透力
知識粘性效應的潛在功能表明,環境氛圍能刺激大腦,聚合成強大的魔性磁力,使每一個被環境渲染的人身不由己地參與到別人預先設定的文案中,成為追隨者。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環境氛圍就具有這種功能,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沉浸于學習活動中,成為忘情的參與者、專注的探究者。
1.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沉浸式學習做鋪墊。小學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內容選擇和輔助手段的整合。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具學具選擇、多媒體課件等都要圍繞教學活動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為學生學習提供形式多樣、內容充實、多角度體驗學習的學習資源,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學生沉浸式學習的習慣。
2.善用肢體語言,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教師要通過肢體語言提高數學課堂的感染力。教師的肢體語言能給學生強烈的感召力,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切忌用刻板的表情、固定的教態、權威化的表述組織課堂活動,要帶領學生多參與互動,引領學生探究,通過應時應境的肢體語言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5]。
3.豐富活動,拓展沉浸式參與機會。學生的參與深度決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生活化、操作性的情景,采取小組學習、項目化學習、任務學習、主題學習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激情和活力,促進學生形成長久的學習耐力。小學低年級學生通常用生活化、操作性、情景性教學增強學生學習體驗;中年級學生采用小組學習,拓展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協作力;高年級學生通過項目化、任務學習、主題學習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沉浸式學習。
(三)尊重學生個性,培植學生數學慣性力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性,有的學生適應傳統教學方法,有的學生適合實踐教學[6]。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原則,倡導教學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斯金納、托爾曼等人提出了學習風格理論,把學習方式按個人的感官偏好、個性、動機和發展階段細分為視覺、聽覺、閱讀寫作和動覺等四種類型,并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制訂了詳細的培養策略,與我國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一致。學習風格理論是對因材施教原則的實踐運用,能更精確地依據學生學習習慣、喜好制訂針對性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培植數學情懷[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盡可能地考慮到每個人獨特的學習風格,為不同特征的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機會,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始終保持在最飽滿的進取狀態。
1.直觀展示,激發視覺型學生的學習動力。視覺型學習者通過觀察事物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等視覺輔助工具,把圖片、表格、視頻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視覺型學生快速進入狀態。
2.聲音刺激,培養聽覺型學生的采集能力。聽覺型學習者通過聆聽講座、微課、直播課,參與與聽覺相關的活動來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主題學習、項目學習是這類學生最適合的學習方式。針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充分利用有聲讀物和語音備忘錄等聽覺媒介增強效果,還可以變化語音和語調來幫助這類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拓展內容,提高讀寫型學生的整合水平。讀寫學習者喜歡閱讀、寫作和處理文本型書面文字學習任務,這類學生喜歡從閱讀作業、做筆記、總結信息中受益。因此,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整理書面材料,如文章、教科書、演示文稿、文本材料等,幫助這類學生提高學習效果。
4.實踐操作,強化動覺型學生的知識技能。動覺型學習者在運動中學習效果更好,這類學生身體越活躍學習收獲越大。這類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組織一些操作性的學習活動更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其在實驗、實地考察和其他動手項目中受益。針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多組織互動活動、游戲、操作和現場實踐等活動。
(四)動態反饋,提高學生的數學專注力
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度是持續利用知識粘性效應的目標,評估和反饋是及時掌握知識粘性效應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反饋和評估,及時掌握學生專注程度的變化并調整教學策略,反復刺激學生的各感官,讓學生達到深層學習,提升學生消解干擾因素的抗拒力,使學習、探究、創新成為學生的內在動力[8]。評估和反饋的良性互動,促進教師不斷嘗試和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和不同時期同一學生的發展需求,形成動態發展、螺旋成長的生態教學體系。
綜上,粘性效應的普適性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啟發,也為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粘性效應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具體的方法,要運用好粘性效應就需要教師通透教育理論、熟悉教材、掌握學情,要善于在新思路中探索、創新。當學生對數學開始癡迷時,便是粘性效應打開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窗戶,教師也將從繁瑣勞碌中解脫出來[9]。與此同時,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會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陶志偉.杜哈梅爾粘性效應理論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啟發[J].基礎教育論壇,2021(04):36-41.
[2]李中華.淺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敏感性[J].中學數學,2019(23):89-90.
[3]祖潯生,李國敏.自主學習與自主學習環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47-49.
[4]王明春.淺析優化小學教學策略[J].未來英才,2000(19):02-04.
[5]陳文.有效教學的標準略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1):19-22
[6]郭文安.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34-236.
[7]張樹森.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21(44):29-32.
[8]吳天明.激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新教育,2020(26):96-96.
[9]齊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學周刊,2021(03):44-47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