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奎


【摘要】目的:探究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術對PICC置管術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術的80例患者,并利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些患者分成觀察組以及參照組,每組包括40例患者,并給予不同的方式治療,對比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舒適度評分更高,并且護理滿意程度也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PICC置管異位率較參照組更低(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發生臨床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PICC置管術的患者采用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術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技術;PICC置管 ;應用價值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raluminal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in PICC catheter placement
LI Hongkui
Shanx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03001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racavita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ssisted localization on PICC catheteriza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reference group using a computer. Each group consisted of 40 patients and received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comfort score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egre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 The ectopic rate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ability of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ICC catheterization has positive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Intraluminal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PICC tube placement; Application value
PICC置管術指的是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先進治療技術,對于長期需要接受靜脈治療、注射刺激性藥物的患者來說,是一項使用價值更高的醫療技術。但是在置管技術中,也會存在一定的弊端,若是置管困難,或者置管不到位,常常會引發患者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臨床大量的實驗發現,在患者的上腔靜脈中下1/3段至右心房交界位置,是置入PICC導管最佳部位,主要原因是,這一部位是人體血管中血流量相對較大的位置,并且此處的血管又粗又直。能夠加速對輸入液體的稀釋效果,有效地降低對患者血管所產生的刺激。臨床中通常會采用超聲定位的方式,確定PICC置管的尖端到達的位置,但是卻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效果并不理想[1]。為此,本院特采取了臨床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探究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術對PICC置管術產生的影響,并將詳細內容做出了如下闡述。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術的80例患者,并利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些患者分成兩組。參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乳腺疾病10例,腸胃疾病18例,肝膽疾病12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48.67±3.68)歲;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乳腺疾病8例,腸胃疾病21例,肝膽疾病11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8.92±3.17)歲。實驗過程中,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疾病種類、插管部位、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進行了對比,并沒有發現顯著的差距(P>0.05),不具備統計學價值。納入標準:①患者了解本次實驗并且自愿參加;②患者符合PICC置管的臨床指征;③患者能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類障礙的患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臨床信息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實驗期間,對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超聲技術置入PICC置管,主要操作步驟為:采用超聲技術探查患者的上臂血管,并測量預置導管的實際長度,進行嚴格的消毒,再通過靜脈穿刺的方式推入PICC導管,使其到達預置部位。之后再通過超聲檢測置管的情況,確定沒有異常現象后固定導管,再使用X線進行詳細的檢查。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腔內心電圖輔助技術置入PICC置管,主要操作步驟包括:首先讓患者采取平臥位,連接好心電導聯設備,并運用Ⅱ導聯的心電圖正常P波,利用超聲技術探查患者的上臂血管,并測量預置導管的實際長度,進行嚴格的消毒,再通過靜脈穿刺的方式推入PICC導管,將心電導聯連接器與導管內導絲的尾端相連接,將患者的體表心電圖轉化為腔內心電圖,并觀察心電監護儀上的p波段,若未發現異常則可以推進PICC導管,若是p波振幅增高說明導管尖端靠近了患者右心房與上腔靜脈的交接部位,此時需要緩慢地推進導管,直至振幅回落,說明已經將導管放置入右心房,這時需要慢慢地退管直至達到p波的最高振幅處,將其退出2cm左右。置管后需要嚴格觀察患者的情況,若無異常現象,將導管固定,再使用X線進行詳細的檢查[2]。
1.3 觀察指標
(1)分別對兩組患者的PICC置管舒適度進行分數的評估,分數越高說明舒適度越高,并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計算滿意度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2)分別記錄兩組患者PICC置管尖端異位的例數,并計算總異位率。(3)分別記錄兩組患者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發生例數,主要包括深靜脈血栓、導管移位、機械性靜脈炎、局部感染、導管堵塞,并計算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置管舒適度、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更高,并且患者滿意度也遠遠高于參照組,兩組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數據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PICC尖端異位對比
對比了兩組患者的PICC尖端異位率,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異位率顯著低于參照組,且兩組數據的差異較大(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
對比了兩組患者PICC置管之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發病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并且兩組數據的差異比較明顯(P<0.05),見表3。
PICC 置管技術是當下臨床治療中比較常用的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地治療患者的各種疾病,但是在使用上也存在了一些缺點,最主要的是這種技術術后的并發生發生概率相對較高,如導管堵塞、機械性靜脈炎、局部感染、導管異位等,很容易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在操作的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將PICC導管放置于患者的靜脈處,若是在這一過程中定位不精確,往往會由于插入得過淺或者位置不準確,未能及時調整而損害到患者的血管內膜,從而導致靜脈血栓癥狀的出現,還會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因此,在插管的過程中,精確插管位置尤為重要[3]。例如,若是將PICC導管的尖端位置刺入患者的鎖骨下靜脈、外周靜脈等一些腔徑較小的部位時,很容易產生靜脈炎或者導管堵塞的現象。此外,若是插入得過深時,會導致導管的尖端刺入患者的右心室或者右心房,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出現心內膜炎、心肌穿孔、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嚴重的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傳統的超聲定位技術,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輔助精確定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還是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并發癥,并且患者的舒適度也相對較低,無法滿足治療的需求。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很多臨床專家發現,若是將PICC導管放置于患者上腔靜脈以及上腔靜脈下1/3的位置,使其與右心房相連接,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是由于該處位置的血管相對較粗,并且更直,將導管尖端放置于這一位置,能夠有效地利用血流彌補藥物稀釋不夠或者導管堵塞的現象,降低患者后續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此外,通過腔內心電圖定位技術與PICC置管相結合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定位的準確度[4]。
本次臨床實驗表明,觀察組患者的PICC置管舒適度更高,并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也比參照組更高(P<0.05),而參照組患者的PICC尖端異位率也明顯低于參照組,僅為5%,而參照組的異位率卻高達27.5%(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出現了導管堵塞的現象,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2.5%,而參照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現了深靜脈血栓、1例患者出現了導管移位、2例患者出現了機械性靜脈炎、1例患者出現了局部感染、5例患者出現了導管堵塞的現象,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高達32.5%(P<0.05)。說明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技術在PICC置管中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在PICC置管的操作中采取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技術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置管的舒適度以及滿意程度,極大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以及導管異位率,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小玉,章麗莉,王迪明.腔內心電圖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應用價值[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12):1858-1861.
[2] 賴美春,劉秀芳,陳金蓮,等.腔內心電圖聯合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對導管尖端定位準確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8):3370-3373.
[3] 諶麗萍,熊萍,鄧俊敏.PICC置管中腔內心電圖P波形態改變與臨床價值的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 2021,59(12):159-162.
[4] 蘇蘭.腔內心電圖輔助定位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優勢分析[J].飲食保健,2020,7(2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