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經典是儒家思想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從提升思政教育品質、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實現文化自信自強三個維度探討了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探討了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原則,包括針對性原則、揚棄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并圍繞經典選擇、教育創新、課程思政、教育評價以及師資建設提出了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儒家經典 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44
“育人的關鍵在于立德”這句話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是立德的主陣地,然而,受教育資源的限制,思政教育的立德效果并不顯著。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有著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而加強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則是破解思政教育資源困境的有效方法。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便成為古代正統文化。以《論語》《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蘊藏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因此,教師要加強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立德目標。
一、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應用的意義
1.提升思政教育品質
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傳統的思政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為主,存在著課程資源少、理論色彩濃厚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能夠從兩個層面提升思政教育品質。
首先,豐富思政教育的資源。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需要豐富多樣的資源,而加強校本資源建設,則是豐富思政教育資源的內在要求。儒家經典數量浩繁,契合思政教育需求的資源為數眾多,能夠有效改善思政教育資源不足的困境,為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支持。
其次,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理論色彩濃厚是思政教育中的典型問題,影響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態度。儒家經典兼有藝術性、文化性、思想性,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
2.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維系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具有重要的意義。傳承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然而,當前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并不樂觀。一方面,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傳統文化形成于古代社會,與當前的時代環境存在一定的區別,當代人更熱衷于流行歌曲、影視劇等文化。另一方面,隨著中外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域外文化大量傳入我國,并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進一步擠占了傳統文化的空間。儒家經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諸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名句,更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為廣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穩定的渠道,能夠增加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3.實現文化自信自強
當前強調要實現文化自信自強,而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自強意識,同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自信植根于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傳統文化是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核心資源。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在實現文化自信自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博大精深、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自信自強的根基,教師將儒家經典運用到思政教育中,能夠讓廣大學生感悟、體驗傳統文化,深化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自強。另一方面,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成為競爭的重要方面。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加速文化建設,發揮儒家經典在凝聚人心、激勵士氣中的作用,并通過文化建設來推動儒家經典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二、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原則
1.針對性原則
聚焦現實問題,是儒家經典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對此,教師要堅持針對性原則,從學習的角度而言,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將學習視作一件苦差事,不愿學、不想學的心理嚴重。教師可以引入《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態度。一些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正確的方法,容易出現前學后忘的現象,學習缺乏深刻性。教師可以引入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句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生活的角度而言,當代學生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不少學生存在享樂心理,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論語》中的“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節儉的品德、堅毅的品質。
2.揚棄性原則
儒家經典誕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其中,不少內容已經難以適應當今社會。比如,《論語》中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的本意是先天的聰明和愚鈍是后天學習改變不了的。當前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后天的努力,“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容易讓學習一般的學生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自己智力不高,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如,《孟子》中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推崇勞心者,貶低勞力者,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因此,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要堅持揚棄性原則,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儒家經典。一方面,教師要圍繞思政教育的定位、內容、目標,從儒家經典中發掘有助于思政教育開展的資源,另一方面,教師要自覺規避人治思想等與當前社會價值觀不相符合的資源。
3.創新性原則
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并非簡單地在思政教育中添加儒家經典,而是將儒家經典嵌入思政教育中。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儒家經典的當代應用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利用儒家經典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賦予儒家經典新的內涵。
以生態教育為例,《孟子》中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教師可以從中國式現代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賦予其新的內涵。又如,民本理念是儒家經典的重要內容,《尚書·五子之歌》中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在利用民本理念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豐富民本理念的內涵。
三、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以經典選擇為前提
儒家經典是傳統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卷帙浩繁,如《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易經》《論語》《孟子》《荀子》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儒家經典的數量進一步增加,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朱熹的《朱子語類》、王陽明的《傳習錄》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水平,教師在儒家經典的選擇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以《論語》為核心。《論語》是一本語錄體著作,以孔子與學生談話的形式,記錄了孔子的生平經歷、思想風貌。與其他儒家經典相比,《論語》具有語言簡練、故事性強、實踐性突出的特點,應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資源。
第二,以“四書”為拓展。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大學》《中庸》選自《禮記》,四書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教師應將四書作為思政教育的拓展性資源。
第三,以其他經典為外圍。其他經典中同樣蘊含著大量的做人道理,如《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經》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等。教師應將其他經典作為思政教育的外圍資源。
2.以教育創新為關鍵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此,教師要依托信息技術,多維創新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方式,切實提升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品質。
首先,教師要發揮好校園官網的作用。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不少學校設立了官方網站。官方網站不僅是學校對外展現自我的窗口,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教師可在官網中增加傳統文化板塊,將開發、整理后的,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儒家經典上傳到傳統文化板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
其次,教師要發揮好慕課平臺的作用。慕課作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不僅在學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思政教育的開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慕課平臺中有不少關于傳統文化的優質資源,其中,不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學府的課程資源。教師可要求學生注冊慕課平臺賬號,開展儒家經典學習。
最后,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在移動通信技術更新迭代的今天,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大眾信息獲取的主要載體。教師要立足學生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將新媒體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打造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關注抖音中的傳統文化賬號,將儒家經典的涵養作用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3.以課程思政為重點
國家層面要求“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使課程思政成為當前思政教育的重點。課程思政是相對于思政課程的概念,指依托于課程教學的思政教育。具體而言,教師要以發揮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為目標,借助各種方法賦予課程教學思政教育色彩的教育行為。
作為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課程思政的特征主要有三點:第一,協同性。課程思政注重其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協同性是課程思政的基本屬性。
第二,層次性。課程思政使各類課程均能成為思政教育的工具,而不同課程在課程思政中的定位與作用有很大的差別。歷史、文學、音樂等人文課程是課程思政的核心課程,其他課程則是課程思政的外圍課程。因此,教師從課程定位出發開展課程思政,就成為保證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條件。
第三,長期性。人才培養沒有終點,思政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處于不斷優化、完善的狀態中。相應地,課程思政也具有長期性的特點。教師要從課程思政的長期性特點出發,在動態發展中持續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儒家經典在課程思政中的支持性作用,將儒家經典應用到各門課程中,豐富課程思政的元素。
4.以教育評價為輔助
教育評價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在反饋思政教育效果、診斷思政教育問題以及構建思政教育激勵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要高度重視教育評價的作用,并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好措施:
一是拓展評價主體。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借助一定的方法獲取新知,建構意義。傳統的評價模式多將學生作為被評價的對象,忽略了學生的自主評價。自我評價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反思意識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師在評價中要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中,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讓學生將自我評價貫穿于基于儒家經典的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
二是完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是教育評價的依據,評價指標是否完善,對評價質量有直接的影響。教師應立足思政教育的目標以及儒家經典應用的目的,科學設計評價指標,為教育評價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是加強評價結果運用。評價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結果,學生評價也不例外,而對評價結果的充分利用則是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評價教學價值的必然要求。對此,教師一方面要以評價結果構建激勵機制,對教學中表現突出、進步顯著的學生予以表揚,教師通過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并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以評價結果診斷學習問題,助力思政教育的持續改進。
5.以師資建設為保障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既能夠充分發揮儒家經典的育人價值,也對思政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儒家經典在思政教育中的保障。
首先,學校要制定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儒家經典的應用不僅需要思政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素養,也需要思政教師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學校要組織專家、學者,開發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內容,推動思政教師向復合型教師轉變。
其次,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方式。與思政教師相比,歷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的教師有著更為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能夠為思政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指導。教師應采取一對一結合的方式,發揮好相關學科教師對思政教師的幫扶作用;同時,學校也可組織思政教師到其他學校,特別是思政教育開展水平較高的學校觀摩學習。
最后,優化師資隊伍考核模式。學校將儒家經典的應用納入思政教師的考核中,借助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科學的考核方法,全面、準確地反映思政教師應用儒家經典情況,同時,學校要依托考核結果,健全師資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教師予以物質、精神的獎勵,在師資隊伍中形成應用儒家經典的良好氛圍。
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蘊藏著深厚的求學、做人道理,在思政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對此,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儒家經典的價值,結合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將儒家經典中的名言名句應用到思政教育中,從資源開發等多個維度利用好儒家經典,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健、郭淑新《堅定優秀傳統文化自信需厘清三大關系——基于文化場域視角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2] 盧星屹《〈論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文教資料》2021年第35期。
(唐彬格,1991年生,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