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婷
摘 要:本文探討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應用。通過分析校本課程、小學美術和傳統文化的關系,論述了校本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介紹了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原則,強調了校本課程的重要性。此外,本文還討論了傳統文化的概念,強調了傳統文化對學生學習和情感發展的重要性。本文還提出了校本課程中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包括課程目標的制定、資源整合、教材選擇、教學方法、學生評估等多個方面。最后,本文總結了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對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實施建議,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和發展。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 校本課程 開發 應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47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創造力和文化意識的重要領域,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闡述校本課程的特點和設計原則,然后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中的應用方法,最后提出在校本課程中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方法。
一、校本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分析
(一)校本課程的定義與特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依據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自主設計、自主組織和自主實施的課程體系。它與傳統的全國統一課程有所不同,強調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的特點包括個性化、靈活性、實踐性和創新性。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校本課程中的價值
1.傳承文化傳統
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將其納入校本課程,學生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此類傳統,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2.培養文化自信
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可以培養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文化自覺性,形成文化自豪感。
3.開展道德倫理教育
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價值觀,通過校本課程的應用,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此類價值觀,提高道德素養。
4.提升綜合素質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創造力、邏輯思維等綜合素質,有益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原則
1.學生需求導向
校本課程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興趣特點,設置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2.多元化內容選擇
校本課程應包含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涵蓋繪畫、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3.教材資源整合
在校本課程的設計中,教師應充分整合各種教材和資源,包括傳統經典著作、現代教材以及數字化教育資源。
4.融入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應與學校的整體課程體系相互融合,確保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學科的協調性。
二、校本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方法
(一)課程目標的制定
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此類目標確保學生可以全面地學習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教師需要確定核心的學習目標,包括傳統文化的理解、創造性表達、審美情感培養以及文化價值觀傳遞。例如,在低年級,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解和鑒賞能力,而在高年級,可以強調創造性表達和文化價值觀的傳遞。此外,課程目標的制定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以確保目標的合理性和可達性。這意味著目標制定應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以便學生可以有效地理解和實現此類目標。明確的課程目標將有助于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有序開展,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獲得豐富的體驗。
(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
為了成功開發和應用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需要精心整合相關資源。首先,教師選擇適合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材和資源至關重要。此類資源可以包括繪畫、手工藝、音樂、文學等多個領域,確保此類資源既具有教育意義,又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應該積極創新,將多種傳統文化資源相互整合,以促進跨學科教學的開展和創新。例如,教師可以將文學作品的賞析與繪畫實踐相結合,或者通過音樂演奏來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另外,教師可以積極尋找社區和專業資源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傳統文化體驗。此類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深入和豐富的學習機會。
(三)課程內容與教材的選擇
1.傳統文化內容的選擇
教師需要確定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可以涵蓋繪畫、手工藝、音樂、文學等多個領域。內容的選擇應基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以確保學生可以理解和欣賞此類元素。
2.教材資源
選擇適合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材和資源至關重要。這包括經典著作、現代教材以及數字化教育資源。教材應當生動有趣,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并具有教育價值。
3.內容調整
教師選定的傳統文化教材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科特點進行適度的內容調整。這意味著教材內容要具有系統性,可以有機結合學科知識,以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1.融合創新與傳統
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美術技巧,學生可以探索不同材料,結合數字技術、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數字繪畫技術將傳統繪畫元素與電子媒體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作品,此類創新性的實踐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
多元化教學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學習美術時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示范、實踐和小組合作,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通過觀察示范來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可能更喜歡實際動手實踐。
2.多元化教學
多元化教學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在學習美術時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示范、實踐和小組合作,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通過觀察示范來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可能更喜歡動手實踐。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例如,教師首先通過示范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然后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作自己的作品。此外,小組合作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習,引導學生分享創意和經驗。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從而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
在傳統文化應用以及校本課程建設環境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中國龍、漢服、傳統建筑等,帶領學生探索選定元素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應用選定元素,以展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開展校本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賞中國傳統文化作品,如中國畫、書法作品等,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觀感和情感,理解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可以將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愛國情懷融入藝術作品之中,制作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從而進一步豐富校本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由此可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融入校本課程建設環節之中,學生能夠有機會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應用于美術創作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跨學科整合
跨學科整合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綜合的學習體驗。這一原則強調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他學科,如歷史、文學、地理等,以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通過將傳統文化與其他學科相整合,學生不僅可以深入學習美術知識,還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和背景。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時,學生可以同時學習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繪畫風格和主題。此類綜合性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此外,跨學科整合還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學生被鼓勵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相互關聯,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和任務。此類思維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4.強化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作品。通過審美教育,學生將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情感表達。在強化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將學會通過觀察、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來評價藝術作品。審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促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認真研究《水墨詩心》這一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起來,并融入校本課程建設環節中,充分挖掘校本課程中所包含的各類教育資源,從而帶領全體學生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所包含的民族風韻與文化底蘊。
教師可以介紹中國水墨畫的基本特點,如線條、墨色、意境等。在正式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掌握水墨畫的基本技法,隨后指導學生觀賞著名水墨畫家的作品,學生需要學會如何解讀水墨畫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為了引入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學生需要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元素,如中國詩詞、傳統建筑等,了解選定元素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掌握藝術鑒賞的基本技巧,以便融入學生的水墨畫創作中。在水墨畫創作環節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積極鑒賞藝術作品。學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水墨畫作品,分享創作經歷和文化理解。完成水墨畫創作任務之后,教師也需要向學生強調校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隨后指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討論作品的創作方法和靈感。
這也就意味著,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畫的基本畫法,也可以滲透更加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學生不僅將會掌握更多的繪畫技巧和鑒賞方法,還將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同時通過展示和分享作品,體驗到美術的社會價值。這一校本課程體現了審美教育強化的原則,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作品,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5.社會參與和展示
社會參與和展示是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重要原則,它強調了學生與社會互動和交流的重要性。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如藝術展覽、節慶等,展示學生的傳統文化美術作品,可以在多個層面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首先,社會參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實際意義。當學生的美術作品在社會中展示時,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創作對他人的影響和價值。此類體驗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增強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
其次,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社會參與促進了學生與社會的互動。學生通過參與展覽和節慶活動,可以與其他學生、教師、家長以及觀眾互相交流。此類社會互動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社交網絡,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五)學生評估方法
1.多元化評估方式
采用多種評估方式,如作品展示、口頭表達、書面反思、項目作業等,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多元化的評估方式有助于捕捉學生不同方面的表現。
2.作品展示
鼓勵學生通過創作美術作品來展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作品展示評估可以反映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
3.口頭表達
通過學生的口頭表達,包括對傳統文化作品的解讀和解釋,來評估學生對文化元素的理解。口頭表達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4.書面反思
學生要書面反思在課程中學到的內容,包括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和體驗。書面反思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和總結學習經驗。
5.項目作業
設計項目作業,要求學生在課程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創作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作品。通過項目作業評估,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創造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總體而言,當前情況下,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然而,教師通過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整合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選擇合適的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給予專業化評估,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在未來,教師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校本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方式,為小學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詹友淦《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當代教研論叢》2023年第4期。
[2] 蘇海平《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科一品”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師道:教研》2022年第3期。
[3] 陳懷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滲透》,《甘肅教育》2022年第14期。
(本文系2023年度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美術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途徑研究》的成果,立項序號:NG145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