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強 宋聞 盧德林 張錦源 宋嵩
摘要: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環境管理學”是新工科背景下培養應用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核心課程之一,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課程。“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應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整合教學資料、增加典型案例、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改革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團隊建設、教學方式革新、考核方式革新,以多種教育方法在知識技能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德育元素,從而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育德才兼備之棟梁。
關鍵詞: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新工科;教學改革;應用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2;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8-0041-04
基金項目:廣西師范大學第五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學”(編號:2022kcsz68);2021年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靶向界面調控下危險廢物陽極炭渣高值化資源回收處理研究”(編號:202102437023);廣西師范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驅動下高級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應用研究”(編號:2021JGA26)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高校在專業教育中深入挖掘并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之中[1],有助于推動形成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局面,是課程教學發展的重大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明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強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2]。環境管理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基石和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基本職能,在以培養行業未來科技創新的領軍者、政府與企業重大事項的決策者為目的的“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具備環境管理能力的決策型環保人才將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其培養需要用課程思政“鑄魂”。環境管理學是培養決策型環保人才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能在轉變學生環境觀念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為改進環境行為、指導環境決策者的科學決策在思想層面提供理論基礎,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能夠助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美麗中國建設者的培養。下面,筆者以廣西師范大學“環境管理學”課程為例,介紹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開展的一些探索與實踐,以期為從事相關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校“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應以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榮辱觀,培養學生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等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使其在環境保護實踐中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具體目標包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家國意識與“四個自信”;尊崇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培育社會責任感與職業修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
要根據“環境管理學”課程的特點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民族復興與家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并以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為載體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元素。環境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設人類環境文明,與此相應的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之后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在“廢棄物環境管理”章節,教師可以講解《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的簽署。在“流域環境管理”章節,教師可以講解2019年我國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1年又出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對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視。在講解環境管理的三大主體與對象———國家、企業、公眾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強調國家、企業、公眾三者在環境保護方面有著共同的責任,體現公平精神。因為政府的環境行為涉及面廣、影響深遠,所以政府的環境決策應科學化、民主化,政府環境方面的施政應法治化,體現公平、法治的價值取向。因為公眾和公眾行為是社會的基石,公眾的生活方式對環境問題的影響重大并間接影響著政府和企業行為,因此如垃圾分類等公眾環境行為的改變將極大改善我國的環境形象,體現愛國價值取向。
(2)“四個自信”思政元素。面向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這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勝利的強大精神驅動力[3]。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使我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體現了黨和國家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執政基礎理念。農村是城市的堅強后盾,但農村環境管理是環境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2017年,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環境管理學的三大理論基礎之一,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而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論語》中“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思想,體現出我們的先輩早已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體現出我國古代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區域開發行為環境管理授課中,教師可以以北京大興機場建設為例,講述重大區域開發行為對周邊區域的環境影響,并列舉大興機場建設的環保“黑科技”,培養學生的“四個自信”。
(3)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思政元素。高校“環境管理學”課程涉及諸多的科學基本原理與科學家,蘊含著豐富的體現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的素材。環境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之一的界面控制原理是實踐環境管理的方法學原理,教師可以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目的探究與任務分解,揭示出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間的界面活動是環境管理工作的核心,從正確判定界面、全面掌握不同系統在邊界上的活動及其價值目標、準確把握協調的“度———利益分配均衡點”三個層次來科學解決環境糾紛與環境問題,潛移默化地傳授學生掌握分層次剖析問題并以核心利益為基礎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在農村環境管理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知識點“農村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高強度的農業生產方式”引出我國利用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僅占全球耕地約7%)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總量近20%),進而講述袁隆平院士六次到廣西灌陽縣指導的事跡與他的“禾下乘涼夢”,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與工匠精神。
2.注重教師團隊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主體是教師,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取決于專業教師隊伍思政能力的高低。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不斷改革和創新,摒棄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方向[4]。首先,“環境管理學”教師團隊可以通過參加主題學習、專題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與文化水平。高校需要建立協同育人機制,讓思政課教師對教師團隊實行“點對點”的指導,幫助其挖掘更多、更貼切的思政素材,傳授其專業知識與思政素材有機糅合的技巧,不斷提升其課程思政水平[5]。其次,高校可以以教學考核、同行評價、學生評學、評優評先等多種路徑激發教師團隊主動學習的意愿,通過新老結合的團隊組合方式,以“老帶新”豐富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以“新攜老”提高年長教師的信息化、多元化教學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建立教師團隊內部定期經驗交流、說課評課等機制,集眾人之智提升教師團隊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幫助教師建立雙向溝通機制,如邀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開設講座,實行遠程聽課與線上點評,讓教師赴一流高校進行走訪調研和經驗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師團隊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建設一支學習型教師團隊,培養一批學問高、德行正的骨干教師。
3.注重教學方式革新
課程思政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專業課和思政課,它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將思政元素以隱性的方式融入教學全過程[6]。“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首先要對教學大綱進行重構,明晰教學目的,明確課程思政教學要求,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并明確所占權重,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以國內外熱點時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律法規的實施與修訂等為典型案例挖掘與專業知識內容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重構教學內容。其次,要以“學生為中心”為指導思想,豐富教學手段。“環境管理學”教學團隊可以利用微課、典型視頻、課堂分組討論與分享等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利用學校在線學習云平臺和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網絡平臺建立線上教學資源庫,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利用線上線下測評相結合、預習效果測評與課后學習效果測評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學生個體學習情況,通過差異化的過程考核、師生課后互動與個性化教學引導等多種舉措實現因材施教和精準教學。最后,要通過實踐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環境管理學”教學團隊可以組織學生結合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知識,參加學校“環保活動月”、學院“清廉環院建設系列活動”、畢業晚會、辯論賽等活動,使學生在應用中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理論思維與方法。
4.注重考核方式革新
考核與測評結果是學生學習效果的直觀反饋,是教師傳道授業效果的直觀體現,也是逆向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直觀動力。“環境管理學”課程考核應堅持平時考查與期末考試并重、專業知識考核與課程思政內容考核并重的原則。為預防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差、期末考試前突擊學習的現象,“環境管理學”課程可以將平時考查成績所占權重提升至 50%。平時考查應注重全過程評價,建立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在線學習云平臺的隨堂測試與章節小測、課后作業、專題課堂匯報展示在內的全過程評價體系。其中在線學習云平臺的隨堂測試包括課前預習效果考評與課后知識點鞏固測評;專題課堂匯報展示以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內容為專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思政元素挖掘、文獻與資源的線上線下查閱、信息化工具運用、方案制定與講解展示、分工協調等能力。同時,對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環保科普實踐等各級各類實踐活動的學生,可以根據其表現給予一定加分。另外,平時考查還要注重學生的個人縱向比較,以學生自身進步與改進程度為基準給予一定的加分,鼓勵學生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期末考試是本課程學習效果的總體評價,應以教學大綱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權重為指導,在選擇、判斷等客觀題型和填空、簡答、討論等主觀題型中,以時事新聞、案例分析、資料解析等形式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的考核過程。
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高校“環境管理學”課程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并在教學測評中得到了反饋。
1.教學成效自評
學生課堂參與度顯著提高,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習效果有所提升,這表明將專業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7]。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榮辱觀,養成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等道德素質,形成科學素養、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環境保護實踐中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同時形成科學管理的思維,為走向中高層管理崗位打下基礎。
2.教學培養模式升級
“環境管理學”教學團隊前期在新工科建設中進行了高級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RDCO培養模式的實踐[8],在學院“領翔計劃”與“獨秀班2.0計劃”的引領下,結合“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在對課程內容整合與更新的過程中,以管理(Management)為核心,以研究(Research)—設計(Design)—建設(Construction)—運營(Operation)全流程為重點抓手,以課程思政鑄魂,將RDCO培養模式升級為M-RDCO培養模式。
3.同行評教與學生評教
課程思政實效要立足課程評價與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機統一、學生評教與教師自評的有機統一[9]。“環境管理學”課程在校級本科課堂教學水平測評中榮獲優秀獎。廣西師范大學于2020年建立并實施線上評教體系,“環境管理學”課程近三年來校級同行聽課18次,平均評教得分88.25分,多次被同行推薦進入校級優秀課程候選名單;學生評教近三年參評率分別為97.91%、95.83%、97.91%,學生評價平均分分別為96.16、97.13、98.42,學生滿意度穩中有升。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完美融合,能將德育有機滲透到專業知識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高校“環境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僅在知識層面有效提升了學生對環境管理的認識,更在思想方面堅定了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信念與信心,也為學生自我管理、個人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課程思政建設永無止境,要持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思想素質的提升,重點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同時還要注意根據教學效果反饋持續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英葵,孫國偉.“三教”改革視域下中職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5):14-20.
[2]張肖陽.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綠色演進”———基于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的計算文本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 2023(05):27-36.
[3]王藝霖,王軍,劉春陽.“四個自信”視域下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J].教書育人,2023(18):73-76.
[4]田景芝,荊濤,鄭永杰,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學專業“雙創”實驗室建設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11):266-269.
[5]石碧清,程穎,曹東杰,等.混合教學模式下《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2,32(05):86-89.
[6]高微,朱學軍,李玉峰,等.綠色化工視域下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實施[J].中國冶金教育,2023(03):99-101.
[7]陳立群.OBE理念下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以酒店管理概論課程為例[J].大學,2023(10):39-43.
[8]楊寧,霍強.“新工科”視域下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廣西師范大學RDCO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教育觀察, 2022,11(28):71-73+94.
[9]劉曉川.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路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 2023(04):47-54.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Huo Qiang1, Song Wen1, Lu Delin1, Zhang Jinyuan1, Song Song2*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541006, 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9,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s a key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and is a key course i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dding typical cases, and deep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reformed. Through teacher team building,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assessment method reform, various educational methods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enhance students "four confidences", to cultivate pillar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tal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environmentalscienceprofessionals;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