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支撐點,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專注力,增強他們認知、理解和判斷事物的能力。文章簡述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勞動教育與思政課融合的可行性,探討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指出高職院校要做好四個方面:統籌規劃,搭建一體化教學平臺;整合分流,創新實踐教學融合模式;靶向發力,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思政課;實踐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6-0045-04
基金項目:2021年度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立項“勞動教育在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融入性研究”(課題批準號:JAS21587),主持人:林麗榕
隨著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當前高職院校更加重視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能提高學生觀察力、專注力,增強他們認知、理解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本文對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探討。
當前,我國教育普及程度總體穩居全球中上收入國家行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有力支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2022年,高職(專科)招生538.98萬人,同比增長6.23%[1]。
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并行,旨在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都明確了高職教育的類型、地位,因此,推進高職教育發展,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特定職業所需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在專業設置上涵蓋多個領域,包括工程技術、經濟管理、醫藥衛生、文化藝術等方向,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職業需求。現階段,高職教育的特點如下。(1)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能夠緊貼就業市場需求,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與實際職業需求相匹配的就業與職業規劃。(2)重視實踐教育。高職實踐教育重視學生職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通過實踐教育,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的職業環境,學習并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職業問題的能力。(3)提升教學質量。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注重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勞動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基本的生命活動。人與其他的自然生物相較而言,最明顯的差別在于活動方式———勞動。馬克思從四個層面探討了勞動的本質。勞動的物質層面:馬克思強調勞動是人類通過與自然界相互作用,改造世界、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活動。勞動的社會層面:馬克思強調勞動是社會活動,是人類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勞動的歷史層面: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社會歷史上勞動的不同形式和演變過程,揭示了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變化。勞動的人的解放層面:馬克思強調勞動者的自主性、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是勞動在人的解放層面的關鍵要素。
“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勞動知識、勞動技術素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從培養目標來說,勞動教育有如下特點。
一是實踐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勞動的實踐性。他指出,勞動是人通過與自然界的直接聯系,進行實際操作,改造自然,創造出符合人類需要的產品或價值。勞動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同時通過勞動形成和發展社會關系。
二是創新性。勞動是通過實踐創造,單一次數的勞動實踐屬于個人,創新具有偶發性,但是放在歷史長河中,推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化、社會形態改變都是由無數次的勞動實踐匯聚而成,這其中都是眾多創新凝聚而來。通過勞動教育,學生有機會發展、運用創新思維,培養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三是時代性。勞動會隨著社會需求、勞動力市場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而發展演變。古代中國的勞動教育強調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職業傳承、農耕文化、工匠精神、書院教育和家庭勞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理念貫穿于社會改造全過程,倡導勞動參與。新時代,黨和國家把勞動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將勞動意識、精神等價值目標列入核心素養及相關教育規劃文件,體現出加強勞動教育特別是勞動思想教育的重要性[3]。
四是價值性。當今社會有時存在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勞動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的尊嚴和價值,培養勤勞勇敢、團結協作、誠實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1.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職教育中,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目標具有一致性,都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旨在以德育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
一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勞動教育通過體驗勞動實踐與社會互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奉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思政教育則是通過聚焦社會問題的討論與社會實踐,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關心社會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二是培養創新精神。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創造力、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政教育則是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三是培養道德品質。勞動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誠信和責任意識,使其具備道德行為準則和職業操守。思政教育則是通過思辨和價值觀引導,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讓學生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四是培養國家意識。勞動教育通過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需求和參與國家建設,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思政教育則是通過教授國家政治、法律與制度等知識,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2.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嵌合體
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國家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能夠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提高生產力,具備解決實際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勞動教育可以從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而思政教育以“德育”為先,可以為國家培養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的公民,使他們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法治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從社會層面上來說,社會需要一批具有實際操作能力、擁有團隊精神和創新思維和勤勤懇懇工作的勞動者,這些勞動者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且自尊自愛、守法守紀、關心他人、承擔社會責任,并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推動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這些勞動者的培養可以通過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的有機融合,打通課程壁壘,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從個人層面上來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成員,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每個個體都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自我的成長。這個成長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動態發展過程,有日趨完善的價值觀、獲得物質生產資料的能力、美好的精神追求等。
3.有助于創新教育方式方法
在與時俱進的思政課教學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需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并構建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教育教學體系。高職院校要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知識教授過程,傳遞正確的意識形態內容,糾正學生錯誤的觀點。要通過勞動實踐,將一些道理分析透徹,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領悟其本質。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在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對既有的教學目標、教材配置、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進行合理統一的要求[4]。同時,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到因時而異、因勢而新,讓思政課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1.統籌規劃,搭建一體化教學平臺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建立一個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在線平臺,用于管理、組織和展示思政教學相關內容,并在該平臺上開辟勞動教育實踐專欄。首先,實現教學資源的更新和匯總。高職院校要收集、整理勞動教育和思政實踐教學的優質資源,如教案、講義等,以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這些資源應涵蓋多個領域,如勞動技能培養、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等。其次,建立實踐管理機制。高校院校要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在實踐課前的一到兩個星期發布實踐任務詳情、實踐任務安排與實踐考核要求等相關內容,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做好實踐完成情況記錄與評估。再次,進行實踐成果的展示和分享。學生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和選擇適合自己的實踐項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指導和管理。平臺應具備數據分析與統計功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并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指導和幫助。最后,在平臺上開辟社區欄目,促進平臺內生循環。平臺要具有在線交流和討論功能,以促進學生之間關于勞動教育實踐的互動和思想交流。學生可以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分享經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并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
2.整合分流,創新實踐教學融合模式
高職院校要對本校開設的專業進行分析,將其中共性的部分提取出來,并在針對專業共性的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與鄉村振興、公益慈善、助貧扶弱、保護環境等結合起來,把思政課實踐教學搬到田間地頭、基層社區。這樣,學生親自實踐,直接接觸實際問題,了解相關知識的應用,通過親身經歷來感受與理解知識,能更深入地理解思政課所涉及的價值觀與社會理念[5]。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了解我國農村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并加深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提高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針對高職院校中具有專業壁壘,且專業性強的學科,思政教研室、勞動教育教研室可與相關專業教研室聯合規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教研室可以向思政課提供相關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幫助思政課教師更好地設計和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專業教研室也可以提供實際案例和場景,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專業教學與思政實踐的結合。這種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影響力。
3.靶向發力,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
一是引入多元評價形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評價主要以考試成績為主,忽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其評價方法應該包括技能考核、項目評估、實踐成果展示等,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
二是注重過程評價。傳統的評價模式往往只關注結果,忽視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成長。勞動教育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后,其評價應該更加傾向于關注學生在實際勞動中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評價學生的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種評價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是強調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模式能通過多元評價,更好地發現學生的潛力和特長,并提供相應的培養和支持。例如,在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勞動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時,評價體系在完成綜合評價后,可以針對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指導,以幫助學生提升勞動能力和實踐水平。
4.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一是發揮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思政課的本質是“以理服人”,是在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及學理、哲理、道理的基礎上講好思政課。思政課教師要感召學生,就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來吸引學生,用深厚的理論功底吸引學生。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加強對經典著作的學習,做到勤學善思,反復深入學、長期學,學原文、悟原理。思政課教師還要不斷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反哺教學,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二是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完成這一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教師要主動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六要”和“八個統一”,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勵學生。
三是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創造性。思政課教師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始前,思政課教師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打造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實踐項目。要全面、系統地組織開展實踐方式探討、實踐路線選取、知識點精選與融合,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創造創新能力,縱深推進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推動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統籌規劃,搭建一體化教學平臺;整合分流,創新實踐教學融合模式;靶向發力,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王亞鵬,王生.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要義、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職教論壇,2022(12):38-46.
[2]朱厚望,龔添妙.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與再定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7):66-70.
[3]宋乃慶,王曉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發展:回眸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76-80.
[4]張志元,李玥.勞動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的內在意蘊與實踐路徑[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3,37(05):72-79.
[5]王艷飛.礪行敦省:融入勞動教育的“學科+”行動[J].江蘇教育, 2020(34):51-5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 Lirong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poi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observation and concentration abilities, and enhance their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abilities.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o four aspects well: overall planning and building an integrated teaching platform; integrate and streamline, innovate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targeted efforts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