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兼愛”“非攻”“匠人”等理念的墨家思想符合當下社會主流思想要求。文章通過概述墨家文化,剖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墨家文化元素,提出墨家文化的當代價值,最后提出墨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傳承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墨家文化;工匠精神;傳承
【中圖分類號】B2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5-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01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國話語權的中國舉措。由墨子創立的墨家學派留下了諸多頗具現代價值的理論,尤其是墨子的“兼愛”論及衍生的“獻身精神”“工匠文化”成為引領當下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之一。為此,傳承與弘揚墨家文化元素,探索墨家文化元素的現代蘊意極具重要意義。
一、墨家文化的概述
墨子出生于魯國,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自稱是“鄙人”。墨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墨子及其弟子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被社會各界譽為“兼士”。
墨家文化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它不僅開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先河,融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思想,而且還以博大的精神為當今社會提供有價值的啟迪。兼愛非攻、人人平等是墨家學派的核心思想。“兼”在《墨子》一書中出現過136次,在先秦,儒墨同為顯學,但是墨子無法接受儒家“親屬尊卑之異”的思想,提出“兼愛”思想,“兼愛”是一種不分等級的愛,是一種無差別的愛,主張平等地愛著所有人,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兼愛”的對象既包括存在血緣關系的親戚,也包括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兼愛”是以“天志”為存在依據,“圣王之道就是兼愛之道”。“非攻”就是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大不攻小,強不侮弱”,當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墨家文化元素
(一)墨家本體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蘊含深刻的哲理,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根本,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原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順應天的自然屬性,實現人與天之間的和諧相處。“天人合一”不僅是我國古代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美學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墨家哲學本體論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與發展的。墨家學派是代表下層勞動群眾利益的學派,墨子所處的年代正值戰國初期,其幼年從事的各種勞作使得他將關注點放在普通勞動者身上,并力求通過辛苦勞作的美好愿景達到“國富民強”的社會狀態,為實現該社會理想,墨子構建“天”本體論,主張人類的活動要圍繞“天”進行,何為“天”,“天”的意志貫穿于墨子的本體論。其認為天是世界本源,主宰著自然界與人類;并認為“制為四時,春秋冬夏”為人們生活的綱紀,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春秋冬夏、五谷麻絲皆為天所創造。墨子認為天是判斷一切善惡的標準,上天希望仁義而厭惡不仁義。君王要行正道,要愛民利民;人應該順應天意,天按照自己的標準實施獎罰。可見墨子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天”作用于人,通過“天意”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反作用于天,通過“節用”“節葬”等實踐活動達到“非命”的目的。
(二)墨家和諧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和之美”觀
“中和之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是古代審美欣賞的重要指導原則。“中和之美”主張美善相濟、美善結合,主張和諧與適中。儒家提出“天行有常”的自然規律,道家講究“道法自然”。墨子從人與人的關系出發,認為社會動蕩是由于人們“引不相愛”導致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從而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針對此種現象墨子提出“謙相愛,交相利”的主張,強調人們要互愛互利,實現“天下無利”。“人無長幼貴賤,皆天之臣也”,人與人是相互平等的,出身低賤和高貴之人都有愛人與被愛的權利。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強調人在使用自然時要懂得合理利用資源,“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凡足夠使用就可以停止,充分體現了墨子的節用理念,強調人要有節制的生產,統治者不可過度施壓于百姓,以此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從人與社會的角度看,“尚賢”“尚同”的社會和諧思想體現了“中和之美”的蘊意。墨子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只有崇拜賢才、給予賢才足夠的敬意才能充實人才,才能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尚同”是一種帶有正義色彩的理想政體,其強調對于民眾的治理不同于宗法等級制度、專制制度,而且要采取和諧的措施。尚賢、尚同是墨家治理國家的主張,其目的在于“平治天下”。
(三)墨家工匠觀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勞動育人”觀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諸多良好品質,“勤勞善良、艱苦樸素、精益求精”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基因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勤勞是古代人民創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是中華民族千百年行為的倡導,中國古代的家訓家風、詩詞歌賦都蘊藏豐富的勞動元素。墨子出生于工匠人,他們基于工匠立場表達和宣傳自己的思想,崇尚人為、重視勞動價值、推崇實利的實用是墨家工匠觀的主要體現。墨子品格闡釋了工匠專注于技藝的身份特征。墨家對工匠技藝非常重視,如同荀子評價墨子所說“蔽于用而不知文”,可見墨子對工匠技藝非常重視。崇利非樂是墨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墨家從實際生產勞動出發,將追求實際利益作為平民最大的目標,將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相結合,否定偏重享樂、缺少實際利益的物質享受,將實用價值擺在首要位置。墨家工匠觀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勞動育人觀一脈相承:從勞動思維角度,墨家工匠思維表現為崇尚實用、崇尚經驗、崇尚同一、崇尚邏輯,將實用思維關照現實對象,與當下的求真務實精神相符。墨家工匠文化在強調技藝實用性的基礎上尊重邏輯工具,采用“知與形是合是離的省察”來判斷知與生命的本質,崇尚經驗,“言必有三表”是墨家明辨是非的經驗標準,通過相同的精神領袖形成早期的共同體,將工匠法規引申為純粹的理性規范意識;從勞動社會屬性角度來看,勞動育人的核心是為社會發展培育相關的工匠型人才。墨家倡導的統一而治的尚同思想圍繞萬民之利建設,主張“去無用之費”,促進社會發展。
(四)墨家義利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既出世又入世”觀
出世與入世是不同的人生道路,入世是一種肯定現實,并且能夠在現實中改造社會實現人生價值。出世則是脫離世俗,將自己置身于事外。中華民族思維方式注重主觀統一,既不從純粹思辨理想角度去尋找美的本質,也脫離現實,實現人的解脫,而是將人生與現實相結合,通過審視思考獲得精神自由。墨子在兼愛的基礎上建立義利觀,“萬事莫貴于義”可見墨子對“義”的重視,認為一切行為要合于“義”,要行公正、正義、正確之事。在“義”的基礎上融入入世,“義,利也”。“義”乃萬事萬物之本,義為利之本。關于“利”,墨子將之分為天下之利,社會之利以及人之利。墨子從小生產者視角肯定了個人利益的正當性,承認人有逐利的本能,但是在利己與利人的選擇上更加傾向于選擇利人,強調任何事情都不能利己。在社會方面,墨子提出“節用”以此降低百姓支出,反對鋪張浪費。在政治上主張非攻,不追求不正義戰爭,可見墨家文化的義利觀符合積極的入世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同樣墨家的義利觀彰顯積極的入世精神,“兼愛”是理想的社會狀態,是墨子基于當時社會狀況提出的改良措施,從現實層面看,墨子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環境,但是其超脫于當時的社會發展規律,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出世”的理想社會。
三、墨家文化的當代價值
墨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墨家文化,古為今用,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墨家思想體現的是社會和諧的思想
人類進程中存在階級,社會人群存在等級之分、身份之別,如何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得社會和諧發展是古代思想家不斷探索的主題。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學說將“相愛”與“相利”辨證統一,是對社會深層次發展的闡釋。雖然墨子關于人類社會和諧的理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以付諸實踐,但是毫不能掩蓋其真善美的屬性,且超前性地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安邦治國的理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強調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一脈相承。
“和諧”是社會的理想境界,社會發展的追求。當下社會處于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受內外環境影響,社會出現一些不良思想,狹隘功利主義逐漸蔓延。以“興天下之利”觀超越狹隘功利主義,即便是作為功利主義者的墨子承認的個人自利的本性需求,他也明確主張要以“兼愛”為前提方可獲得。
(二)墨家思想體現的是自強不息的經世思想
墨子是在批判孔子儒學基礎上完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其創造的《天志》等著作是對精神世界的體認,以神權取代王權,為平民爭取參政執政的權利,解決民信、民權問題。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階級,平民思想是墨家思想與儒學相抗衡的根源。墨家思想的“愛人利人”“愛利兼顧”的思想適應于當前社會的發展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處理。理想社會狀態下倡導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只強調奉獻、不追求精神獎勵與報酬的做法不符合社會的發展、不符合人的生存需要,成為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瓶頸。但是只強調個人利益,無視國家集體利益的做法又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符、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符。而墨子的愛利兼顧思想則完美地符合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墨家倡導“賴其力者生”,高度重視勞動,倡導強力而為,尊重經驗,重視科學技術,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力”的最先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墨家早就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利害相權作為社會交換的基礎,為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并且墨家倡導的保護資源、艱苦奮斗、尊重經驗的理念與當下所弘揚的工匠精神具有內在關聯。
(三)墨家思想體現的是尊崇勞動精神的文化
在傳統以經驗事實為基礎的技術活動上,墨家重視邏輯思辨的推演,形成科學主義的邏輯思辨體系。墨子的邏輯并不是通過所謂的“能勝人之口”的詭辯,而是以反映客觀世界、著眼于知識體系的科學認知踐行實踐精神,從而形成道技合一的工具倫理觀。墨家將科學的實驗精神與功利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在推動先秦時期的科學技術的同時,兼顧科技進步。在工匠活動中遵循以人為對象的原則,造福人類,彰顯人文價值。在工匠活動中,以兼相愛的原則實施工匠行為,堅持利他原則,把平民、匠人作為核心,圍繞興利避害、兼相愛等論點,逐漸發展為具有倫理導向的觀念性認知,形成了以義利一體的社會功利為表征、自我犧牲的兼愛精神為增補,彰顯精益求精的精神,達到道技合一境界的墨家工匠倫理觀。
四、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墨家文化的具體傳承路徑
(一)弘揚工匠精神,創新與豐富工匠文化
墨子出生于小手工業者,他在從事生產活動的同時奔走于各國間講學,宣傳興利除害、兼愛、非攻等思想。墨家弘揚的工匠文化與當前主流思想一致。為弘揚墨家思想、傳承創新墨家文化,要以弘揚工匠精神、創新工匠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墨家工匠文化元素。墨子提出諸多關于工匠方面的言論,充滿智慧,與當前育人工作相符。鑒于此我們要加強對《墨子》等著作的研究,挖掘關于“匠人”方面的哲理,結合當前育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等進行探究。例如針對當下青少年存在的功利性突出問題,以墨家的“崇利非樂”思想為融合點,將墨家追求實際利益作為手工匠人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功利主義問題,切實解決功利與實利發生沖突時的人們過度追求私利的現象,讓人們在勞動中帶來自我認知價值的提升。其次弘揚崇尚實用理念,將實用型作為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墨家的務實精神是以實利作為倫理理念與社會觀念,將技藝的實用性擺在首要位置。研究表明崇尚實用理念與當下職業匠人培養具有內在關聯,突出了青少年專業技能、實用技能的培養。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崇尚實用理念,尊重知識與創新,推動崇尚實用理念與現代主流價值的融合。
(二)加強宣講隊伍建設,引領墨家文化創新發展
弘揚墨家文化關鍵在于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宣講隊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首先我國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墨家文化的保護力度,避免墨家文化物質資源斷層。當前我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網絡的普及為墨家文化思想傳播提供了載體,相關部門要利用網絡宣傳墨家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墨家文化研究體系。其次要加強墨家思想培訓,提升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能。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墨家思想與國家治理、人際交往、勞動生產有著密切的關聯。弘揚墨家文化、創新墨家文化需要行業領域的專家、教授,因此我國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掌握墨家文化的精髓,懂得如何將墨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最后創新墨家思想傳播路徑,提升社會影響力。青少年是弘揚與傳播墨家思想的后備軍,為激發青少年學習踐行墨家思想的積極性,要創新傳播方式,以研究和熱愛墨學文化的青年為服務對象,以傳承、弘揚、宣傳、普及墨學文化為目標,開展墨學文化進校園、進學堂、進社區等文化沙龍,創作出貼合青少年興趣的關于墨家思想的文藝作品,以此提升墨家思想的社會影響力。
總之,墨家思想所包含的“兼愛非攻”“節用”“工匠”等理念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引領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我們要弘揚與創新墨家文化,助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江珊.中華美學精神的墨家文化元素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3.
[2]王家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研究——以墨家勞動思想為例[J].品位·經典,2023(16):22-26.
[3]張起.貫通文化視角下的墨家兼愛思想[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05):121-124.
[4]甘子超.引入墨家文化滋養高職文化自信[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1):23-25.
[5]丁為祥,墨家的思想文化貢獻及其所存在的問題[J].文史哲,2023(04):46-56+166.
作者簡介:
張冉(1990.3-),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