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兆繼
摘要:小學數學中引入項目化學習,實現由碎片化學習到整體化學習的轉變,不僅僅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素養的需要。學生經歷一個問題驅動的、結構化的完整過程,積累解決現實情境問題的有效經驗,實現學習的延伸、能力的遷移與素養的提升。本文設計“時間的故事”,探析數學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渠道與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項目化;精創繪本;力促理解;深悟意義;小學數學
“項目化學習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1]此過程更具整合性的教學樣態,倡導自主建構與深度感悟,指向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獲得完整體驗。數學學科實踐性、人文性的屬性,決定了數學教學可滲透項目化學習理念。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是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典型課例。一年級學生對時間的感知既是豐富的也是抽象的。說豐富,是因為他們每天都在時間中度過,有大量機會體驗;說抽象,是因為學生的感知是零碎的、不具體的。因此,設計“時間的故事”,輔以一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繪本進行數學項目化學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建立時間觀念,合理安排時間。下面以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認識鐘表”為例,設計“時間的故事”項目化學習活動并進行探析。
項目化學習注重驅動型問題,以“問”促學習環境的構建,促關鍵素材的確定,促子任務的確定。針對“認識鐘表”內容,可確定驅動型問題:“時間在哪兒?”然后確定項目化學習的兩個子任務。
(一)子任務一:搜集、閱讀、分享時間故事
針對“認識鐘表”一課,教師明確布置項目化學習任務:網上繪本故事會即將開始,可按以下步驟展開行動。
第一步:學生與家長合作選擇一本與時間相關的繪本。
第二步:認真閱讀此繪本,思考:故事中如何表示時間?其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三步:學生與家長合作錄一個小視頻,重點指向時間的表示方式。
【設計意圖:此環節不可或缺。搜集、閱讀、制作等過程既是項目化學習初期精細化準備的需要,亦是了解數學繪本整體結構的需要。繪本中關于時間的不同表示方式,對于學生有啟發、有推動———促使他們了解關于時間繪本故事的更多要素,進而為后續的創作與講述奠定基礎。】
(二)子任務二:閱讀、分析、了解步驟任務
選擇、閱讀、分享之后,教師當眾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啟動,組織學生閱讀數學項目啟動書,激發學生為項目而積極行動的興趣與熱情。

啟動儀式上,教師組織學生認真閱讀項目啟動書,確定基本步驟:
讀一讀,明確其中的任務種類及完成順序;想一想,要想圓滿完成任務需要注意些什么;說一說,先在小組進行個性化建議,再在全班進行共識化達成。教師時不時地給予點撥、補充、鼓勵,要求學生成立創作小組積極行動起來,以飽滿的斗志投入到繪本大賽的創作之中。
【設計意圖:表面看,數學項目啟動書似乎就是激勵書。實際上,項目的背景、驅動問題、方法要求等包括在其中,因而對學生而言,就是目標計劃書。其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什么成效,都有明確的規定。而這無疑會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統籌能力、規劃能力。項目化學習的意義正源于此。】
“數學繪本巧妙地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于精練的文字和生動形象的圖畫之中”[2],達到“以圖悅眾、以圖制勝”的目的。以往關于繪本的教學中,教師或提供名家繪本故事,或自己原創繪本故事,甚少有學生的參與。現在由學生自己創作繪本是個不小的挑戰,恰到好處地滲透了項目化學習理念,通過子任務的設計及多種感官的參與行動,能夠保證學生更好地應對此類挑戰。
(一)任務一:認讀整時,繪制鐘面
教師為學生提供實物鐘表,并在大屏幕上出示清晰的校園生活情境圖,引領學生仔細觀察、思考、交流:鐘面上都有什么?時間是何時?情境圖中同學們在做什么?如果是你,你用什么方法看時間?你在某一個時間段做什么有規律嗎……通過交流,學生認識到表盤、刻度和指針,了解到粗細不同的針分別代表著什么,它們的快慢意味著什么。
如上,僅僅交流是不夠的。教師需進一步分解任務:怎樣正確認讀整時呢?依據是什么?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有何區別,轉到什么程度就是整時?不妨兩人一組動手實踐,在認讀整時的同時繪制鐘面。
撥一撥,一個學生說出一個整時,另一學生在鐘面上撥出相應時間,并闡述撥的依據;看一看,仔細看看撥整時時分針與時針的特點,總結其中的規律;畫一畫,學生根據當時撥出的鐘面情況繪制鐘面,可以畫出不同整時的兩個鐘面;說一說,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作息規律,舉幾個單位時間內合理安排活動的例子。
由此學生理解到分針指向12的時候就是整時,相應的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記錄時間,并且明確區分了文字記錄法(如10時)與電子表記錄法(如10:00)兩種方法的不同。個別學生立即在剛剛繪制的鐘面上進行時間記錄,得到了老師的贊許。
【設計意圖: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正確認讀整時是重點也是難點。上述活動很好地突破了重難點。同時,正確認讀整時也是繪本創作中的關鍵任務。通過觀察、撥、繪制鐘面,學生不僅厘清了時分秒的不同,而且積累了正確認讀與記錄整時的方法(兩種),強化了“某一時刻應該干什么”的理性思考。實踐證明,這樣的自主建構是有意義的,為后續的項目化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任務二:撰寫腳本,創作繪本
厘清不同的繪本創作維度并提出具體要求進行核查,能夠為學生的創作提供腳手架,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創作(見表1)。

依據上表,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繪本創作的具體事宜,完成“時間的故事”繪本創作框架,有序展開活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分享。自己選擇的主題和故事概括都值得分享,以達到互相開闊思維的目的。第二步:討論。從眾多分享的主題和故事中進行篩選、甄別,最終確定小組擬創作的繪本主題。第三步:撰寫。小組交流討論“如何寫才會最棒”,并動手撰寫,要求四人小組的每一個成員至少要獨立完成一個畫面的繪本初稿。其創作框架如下(見表2)。
創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組織全班討論,給出修改建議并完善腳本是很有必要的。討論與修改可以在課內的生生之間,也可以在課后師生的“一對一”之間,既可以提出普遍性修改建議,也可以提出針對個別學生的個性化建議,督促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繪本創作。

【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創作必須要有合適的核查表和創作腳本模板。依據如上支架進行創作,學生有話能寫、有話敢寫、有話會寫。相對于毫無頭緒的亂寫,以上設計為學生提供了保障,各小組分工設計、修改、完善,經歷完整的體驗與創作過程,達到老師期望和自己希望的結果。而這,正是項目化學習的應有之義。】
“講”是分享喜悅感、成功感與自豪感,“講”不僅僅是語言的輸出,也是能力的遷移與素養的提升。這一階段,仍然分解為兩個子任務。
(一)活靈活現展示繪本
講故事需要技巧,做到有序、清晰、流暢。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事先進行單獨的個別化指導是必要的,畢竟每一個學生的效能感與可塑性是不一樣的。事先強調講述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表3。

以下是一個故事實例:
下面由我們組講《小跳蛛與蛋殼》的故事。10月的一個星期天早上8:00,小跳蛛自由自在地在空中跳動,不小心跳到一個巨大的蛋殼中,于是它趁機在里面休息。上午11:00,天上突降暴雨,小跳蛛想:我沒有帶傘,長時間待在雨中怎么能行呢?它看著身下的蛋殼,計上心來,可以用蛋殼避雨啊。下午5:00雨歇天晴,小跳蛛想到河對面的樹林中去,于是它又把蛋殼當做小船,劃呀劃,終于達到了河對岸。晚上9:00,小跳蛛終于回到了家。
上面的故事充分反映出學生對整時的掌握,其記錄時間的方式值得肯定。教師可組織學生繼續分享故事,體會時間單向性、流逝性等特點,引導學生珍惜時間。
【設計意圖:給學生“講故事”的機會與平臺,學生得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學生不是以純理論的方式感知或理解時間,而是以繪本故事(包括創作與講述故事)的形式,形象化地感受時間、觸摸時間、體會時間。或許,有的時間段平平常常,而有的時間段發生了重要事件。如此,時間就有了重要意義。】
(二)深度全面反思總結
項目化學習的最后應該引領學生對項目完成的過程及結果進行總結評估,完成有意義的反思總結,為下一個項目的學習積累基本經驗。
全面的反思總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時間究竟在哪兒?關于時間,你有新看法嗎?你在創作“時間的故事”繪本故事時,對自己的行為滿意嗎?為此自豪激動嗎?是否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面對困難,你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一定想出了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一定有一些經驗和教訓,請你分享出來。
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關于本項目化學習的每一個歷程及環節)進行總結:時間在哪兒?就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我們的學習與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從早上七點鐘到晚上九點鐘再到更遲,時間一直在流逝,一去不復返。我們只有珍惜時間,充實地過好每一分鐘,才能在不斷流逝的時間內有所作為。
【設計意圖:如上環節引導學生直觀地厘清“時間的故事”繪本創作過程,并且上升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方面,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對所學以及所經歷的過程有了整體概括與結構性合攏,激勵學生再接再厲,以昂揚的狀態面對以后的數學項目學習。】
高質量的項目化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多維、擴散的知識結構”[3],有利于學生完成由碎片化學習向整體化學習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實現學習的延伸、能力的遷移和素養的提升。數學教師應在學生認知、文本材料與生活實踐中建立有效鏈接,構建完整學習環境,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深度內化、遷移實踐。
參考文獻:
[1] 崔英梅,李愛蘋.創繪本,促理解,悟意義:數學項目學習“時間的故事”[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3(1).
[2]蔡旅宇.當數學教學遇見數學繪本[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6).
[3]廖興坤.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