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楊永坤
[摘要]媒體融合方面的文獻研究有助于梳理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發展歷程及研究趨勢。文章以中國知網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CSSCI、CSCD來源期刊為數據源,檢索到與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91篇,從文獻發布年代、來源、作者、機構、研究熱點與趨勢等方面分析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研究顯示:該領域高產作者較少,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和機構之間合作較少;2005—2023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可大致分為探索期(2005—2009年)、發展期(2010—2018年)和成熟期(2019—2023年)3個階段,整個發展過程與我國媒體融合發展歷程大致吻合但稍顯滯后;媒體深度融合、全媒體融合研究以及農業科技期刊強刊興農的路徑探索將成為該領域后續的研究方向。農業科技期刊人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為農業科技期刊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新媒體;發展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并向全媒體融合邁進。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肩負傳播農業科技信息、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引領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進一步迎來發展新機遇。當前,農業科技期刊積極探索轉型與發展路徑,融入媒體融合發展,優化與整合學術傳播產業鏈。同時,各界也展開相關研究和報道,但系統性分析不足。因此,文章采用可視化分析法,總結、梳理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研究熱點等概況,分析其特點及不足,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為后續的相關研究及媒體融合發展實踐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CSSCI、
CSCD來源期刊為數據源,檢索與農業科技期刊相關的主題為“新媒體+傳播+新媒介+媒體融合+全媒體+網站+OA+微博+數字出版+優先出版+App+微信+出版平臺+抖音”等方面的研究文獻,經筆者手動剔除無效文獻后,獲得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91篇,再以Refworks格式導出相關記錄,作為分析樣本數據,并采用CiteSpace等軟件對檢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及可視化分析。檢索日期截至2023年7月14日。
二、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發布年代分析
文獻的年代發布情況可以反映某領域研究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有助于各界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歷程及其趨勢。文章分析獲得的91篇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發現農業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研究始于2005年。周桂蓮等對40種農業科技期刊上網及網站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有6種期刊建有期刊網站[1]。張行勇等也提出農業科技期刊應當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建立期刊網站[2]。由圖1可知:2009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達到首個發文量高峰(10篇),經分析發現,其主要集中在張志轉等[3]、周桂蓮等[4]對農業科技期刊網絡傳播情況、信息化現狀的綜合分析;2017年,關于農業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研究出現[5-6];2019年前后,對農業科技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的研究大量涌現;2019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達到第二個發文量高峰,其中孫淑培對農業科技期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進行探索[7];2021年,農業科技期刊以自身發展實踐為例,提出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發展路徑[8-9]。總體來看,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發展的關鍵節點與我國媒體發展歷程相符但稍顯滯后,如:2010年以前,其主要是和網絡的融合;2010年以后,其主要是和微媒體的融合[10],隨著國家相關文件的出臺,2019年、2021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進入高峰階段。
(二)文獻來源、作者及機構分析
文章對檢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在獲得的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安徽農業科學》的發文量分別占所檢索到的文獻總數的24.18%(22篇)、23.08%(21篇)和14.29%(13篇)。同時,《廣東農業科學》發文量4篇,《中國農學通報》發文量3篇,《出版廣角》《北方園藝》《中國編輯》發文量各2篇。此外,有22種其他期刊發文量各1篇。整體來看,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文獻來源期刊相對集中。
研究還發現:在作者方面,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安徽農業科學》編輯部的張志轉和朱永和(各12篇),兩者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合作關系,然后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的張輝玲和蘇柱華(各6篇)等;在機構方面,發文量排名前十的機構累計發文量49篇,占所檢索到的文獻總數的53.85%,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安徽農業科學》編輯部(12篇),然后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6篇)、南京農業大學(5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5篇)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5篇)。整體來看,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作者和機構之間合作較少。
此外,由表1可知,筆者所檢索到的文獻共涉及作者68人,其中:發文量8篇的作者1人,發文量4篇的作者2人,發文量3篇的作者1人,發文量2篇的作者8人,發文量1篇的作者56人。根據洛卡特定律,某領域發文量1篇的作者比例在60%左右時,其核心作者群形成[11]。在獲得的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中,發文量1篇的作者數量占所檢索到的文獻作者總數的82.3%,這說明在該領域研究中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3篇。從表1也可以看出,發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有4位,累計發文量19篇,占發文總量的20.88%,小于普萊斯定律50%的標準,這說明該研究領域高產作者較少。
(三)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文章采用Citespace對獲得的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主題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圖譜、時間線譜圖,并設置節點為Keywords、時間切片為1,選擇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進行修剪、運算。在生成的圖譜中,通常Q>0.3代表聚類的模塊性顯著,S>0.5被認為聚類是合理的,S>0.7則被認為聚類是可信且高效的[13]。研究得到的聚類數據為Q=0.8463、S=0.9508,調和平均數(Q,S)=0.8955,這表明該聚類是合理高效且令人信服的。
1.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可高度概括研究主旨,是研究內容的重要體現[14]。研究通過Citespace分析得到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表2)及關鍵詞共現圖譜(圖2)。由表2可知,從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來看,從網站建設到電子期刊、網絡傳播,再到信息化、“互聯網+”和新媒體以及媒體融合,基本囊括了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發展進程,其中網絡傳播是出現頻次相對最多的關鍵詞,然后是新媒體、網站建設和電子期刊,而信息化、媒體融合、“互聯網+”出現的頻次較低。
另外,從圖2可以看出,新媒體、媒體融合、深度融合、全媒時代等關鍵詞的節點較小。由此可見,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然而,新媒體、媒體融合等正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并將逐步向全媒時代邁進。
2.關鍵詞聚類與時間線譜分析
聚類分析通過科學計算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歸納總結,能夠依據數據特征發現數據隱藏的規律和關系[14-15]。
時間線譜圖能夠直觀反映不同時間某研究領域的熱點及其衍生關系,進而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由圖3、圖4可知,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凸顯5個核心聚類,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探索期(2005—2009年)、發展期(2010—2018年)和成熟期(2019—2023年)。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媒介形式主要有網站、微信公眾號、OA、數字出版、微博、App等,其中網站相對來說是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最早的媒介形式。2001年,趙大良等提出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的重要性[16]。而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則起步較晚,張行勇等于2005年提出農業科技期刊應當利用網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建立期刊網站[2],同年周桂蓮等對40種農業科技期刊上網及網站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1]。2009年,周桂蓮等對我國農業學術期刊的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分析[4]。張志轉等對38個綜合性農業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的網絡傳播情況進行分析[3]。可見,2005—2009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處于探索階段。
2010—2018年為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的發展期,主要集中于針對農業科技期刊轉型發展實踐及策略的相關研究。孫巖等結合《種業導刊》電子期刊的制作經驗,對多媒體技術在農業科技期刊中的應用進行研究[17]。高宏對農業科普期刊數字化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數字化時代農業科普期刊的破局思路[18]。劉新永等提出利用信息化提高農業科技期刊廣告經營能
力[19]。覃圣云對移動互聯網時代農業期刊發展策略進行研究[20]。金會平等對農業科普期刊微信公眾號用戶黏性的影響因素及其測量方法進行探析[5]。杜輝等以4種農業類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試運營實踐為例,總結“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類期刊微信公眾號發展的建議[6]。
2019—2023年為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成熟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媒體深度融合及助力期刊影響力提升方面。孫淑培對農業期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進行探索[7]。魯博等對新媒體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途徑進行探討[21]。杜輝等對農業科技類期刊如何進行網站建設和升級進行經驗總結[22]。徐琳君等對媒體融合背景下農業核心期刊App的發展進行探析[23]。趙鑫等對數字鄉村視閾下農業科普期刊的數字化發展路徑進行研究[24]。呂曉梅等探析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農業期刊集群化發展實踐及其創新模式[25]。趙赟等以農業期刊集群構建的山西農業科技傳播協同創新聯盟實踐為例,探索農業科技傳播創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新模式[26]。
整體而言,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且媒介應用形式較單一,缺乏各類新媒介的融合發展,其媒體融合任重而道遠。
三、研究結論及發展策略
(一)研究結論
文章通過對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熱點及趨勢的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該領域高產作者較少,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和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少,亟須加強學科融合及多視角研究;媒介應用形式較單一,缺乏各類新媒介的融合發展;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新媒體、媒體融合等成為繼網站、網絡傳播、信息化等之后新的研究熱點;2005—2023年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研究可大致分為探索期(2005—2009年)、發展期(2010—2018年)和成熟期(2019—2023年)3個階段,數字鄉村、鄉村振興等關鍵詞表明其研究熱點與政策緊密相連,該領域研究將向媒體深度融合、全媒體方向,以及農業科技期刊強刊興農的路徑探索方向發展。
(二)發展策略
文章針對當前農業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準確識變,樹立全媒體融合思維。為了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農業科技期刊人要加快轉變傳統媒體工作理念,及時把握新技術、運用新思維,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傳播方式的多元化、交互化。同時,農業科技期刊人也要注重跨媒體的相互融合,創新媒體形態。此外,農業科技期刊人還應通過學術平臺、農業專業網站等多種渠道,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的可見度和傳播效果。
第二,科學應變,深化媒體融合體制改革。農業科技期刊人應建立科學評價體系,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建立用戶評價機制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農業科技期刊的質量、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以增強農業科技期刊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同時,農業科技期刊人也要轉變傳統經營理念,用新媒體思維再造業務流程,通過圖片、圖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豐富內容表達形式,增強和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此外,農業科技期刊還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整合相關資源,尋求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第三,主動求變,培育新時代“三新”人才。當下,農業科技期刊亟須擁有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的“三新”人才,如大數據分析師、新媒體運營人才、新渠道拓展人才等。除了積極吸引“三新”人才,農業科技期刊還應加強對原有人才的新媒體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引進、交流等多種方式,鼓勵農業科技期刊人積極探索新的領域和話題,了解農業科技領域的前沿動態和研究成果,增強和提高對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主動融入媒體融合的時代大潮,為農業科技期刊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周桂蓮,李桂麗.對40種農業科技期刊上網及網站建設現狀的調查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03):355-358.
[2]張行勇,李明德,郭柏壽.辦好農業科技期刊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貢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03):275-278.
[3]張志轉,朱永和.38個綜合性農業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的網絡傳播情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4):16736.
[4]周桂蓮,溫曉平,南紅梅,等.我國農業學術期刊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制約因素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01):85-89.
[5]金會平,魯滿新.農業科普期刊微信公眾號用戶黏性的影響因素及其測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06):526-531.
[6]杜輝,陳建林,陶雪娟,等.農業科技類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實踐與發展[J].編輯學報,2017(S2):62-65.
[7]孫淑培.農業期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探索[J].編輯學刊,2019(05):101-106.
[8]孫明,趙慧君,謝艷麗,等.媒體融合背景下行業科技期刊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以《農業機械》的實踐為例[J].編輯學報,2021(02):133-136.
[9]劉忠麗.地方科研院所農業期刊新媒體化的途徑:以《貴州農業科學》為例[J].出版廣角,2021(16):53-55.
[10]楊馳原.刊網融合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出版發行研究,2014(12):58-60.
[11]彭希羨,孫霄凌,朱慶華.國內社交網絡服務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科學,2012(03):414-418.
[12]孫雨生,仇蓉蓉,黃傳慧,等.國內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進展:研究力量和知識基礎[J].情報雜志,2013(12):175-182.
[13]戴上,張彥妮.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礬根研究進展分析[J/OL].分子植物育種:1-21[2024-01-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30711.1049.004.html.
[14]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02):242-253.
[15]侯海燕,陳超美,劉則淵,等.知識計量學的交叉學科屬性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03):328-332.
[16]趙大良,荊樹蓉,葛趙青.科技期刊上網及其網站建設[J].編輯學報,2001(01):41-42.
[17]孫巖,馬中杰,卓文飛.多媒體技術在農業科技期刊中的應用[J].編輯學報,2011(01):75-78.
[18]高宏.農業科普期刊如何應對數字化出版浪潮的沖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04): 602-605.
[19]劉新永,林玲娜,王景輝,等.利用信息化提高農業科技期刊廣告經營能力:以《福建農業科技》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04):768-770.
[20]覃圣云.移動互聯網時代農業期刊發展策略研究[J].學術論壇,2015(12):162-166.
[21]魯博,談平,武星彤,等.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途徑的探討[J].編輯學報, 2019(S1):43-44.
[22]杜輝,楊紅,李俊,等.如何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類期刊網站的吸引力[J].編輯學報, 2019(S1):93-96.
[23]徐琳君,陳國榮,逯連靜.媒體融合背景下農業核心期刊App的發展探析[J].編輯學報, 2019(S2):179-182.
[24]趙鑫,韓瑞麟,魏麗珍.數字鄉村視閾下農業科普期刊的數字化發展路徑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05):614-621.
[25]呂曉梅,劉迎春,楊愛東,等.我國農業期刊集群化發展實踐及其創新模式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06):700-707.
[26]趙赟,佘小寧.以農業科技傳播創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基于農業科技期刊集群構建的山西農業科技傳播協同創新聯盟實踐[J].出版廣角,2021(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