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迭代進步,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息沖擊和挑戰。他們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辨別真偽的能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時事問題。新聞評論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如何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文章聚焦于場景協同下的新聞評論課程,通過分析場景協同教學模式的概念和特點,探討場景協同教學模式下,新聞評論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打造課堂場景,融合思政學習內容、延伸學習場景,提供豐富學習資源、拓展實踐場景,組織合作調研活動以及完善評價場景,加強實際成果反思。文章研究發現,學生在課堂場景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在學習場景中能夠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在實踐場景中能夠提升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分析能力,在評價場景中能夠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通過這些探索和實踐,能夠不斷推進場景協同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課程中的科學應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他們對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的理解與應對能力,從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場景協同;新聞評論課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探索
中圖分類號:G212.2;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135-0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關鍵任務。新聞評論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思辨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批判性思維,從而使他們能夠針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分析和深入思考。場景協同教學模式則強調學習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模擬實際場景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入探究。因此,將場景協同教學模式應用于新聞評論課程中,有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辨能力,提高他們對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的認知水平。
場景協同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真實情境和互動合作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模擬真實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并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實際應用能力。其特點包括真實性、情境性、互動性、個性化和反思性。
第一,場景協同教學模式強調真實性。學生通過模擬真實情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真實性和實踐性。這意味著學生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第二,該教學模式注重情境。通過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模擬真實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的應用場景,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第三,場景協同教學模式強調互動性。它倡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培養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促進集體智慧的發揮。這種互動性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第四,個性化也是該教學模式的特點之一。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意味著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第五,場景協同教學模式強調反思性。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反思和總結,幫助他們深入思考和理解所學知識,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反思和總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一)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運用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對事物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和判斷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思辨能力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綜合素質,它不僅是獲取和應用知識的基礎,還是解決問題和創新的關鍵。在高等教育中,新聞評論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場景協同下的新聞評論課程通過將學習內容置于實際場景中,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和解決問題,而非被動接受知識。這樣,學生能在思考中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聞本身是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學生對其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和思考[1]。在課堂上,學生會接觸到各種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新聞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涉及倫理、道德、政治、社會等多個領域,而且常常涉及不同的立場。學生在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評估和分析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另外,新聞評論課程鼓勵學生進行辯論和討論,促進了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辯論、小組討論等方式,與同學們交流觀點、爭辯。這種互動討論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保障他們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在辯論和討論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推理,提出有力的論據和有效的反駁,從而培養出邏輯思維的能力。可見,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場景協同下的新聞評論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作出獨立的判斷和決策,進而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場景協同下的新聞評論課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方面,新聞評論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現實,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新聞評論課程中,學生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新聞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涉及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而且常常涉及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在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社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并不是簡單的黑白兩分,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分析和討論新聞事件,可以讓學生理解社會問題背后的根源和影響,促使他們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2],并形成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另一方面,新聞評論課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3]。在學校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將課堂上所學運用到實踐中,了解社會現實、參與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社會責任感。例如,在某個公益活動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所學知識,設計項目計劃、組織活動并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這種實踐體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公益事業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出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三)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信息時代,隨著信息的爆炸增長和虛假信息的泛濫,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變得至關重要[4]。新聞評論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新聞敏感度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分析媒體報道的角度、立場和用詞等,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媒體的運作機制和潛在影響,從而對新聞信息保持高度警惕。這樣,學生將更加謹慎地對待各類信息,不盲從、不輕信,并具備辨別和防范虛假信息的能力。此外,新聞評論課程還可以幫助學生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各種社交媒體平臺成為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通過新聞評論課程,學生可以學會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獲取并篩選有價值的信息[5]。對于網絡上的謠言、假新聞等虛假信息,學生也能夠有針對性地辨別和拒絕,從而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因此,協同場景下的新聞評論課程通過提高學生對媒體報道和新聞信息的敏感度,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四)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新聞評論課程要求學生深入分析和評價新聞事件,從而促使學生具備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時需要使用恰當的語言和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與同學的互動和辯論,他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組織自己的思路,還能夠學會給予他人積極的反饋和批評,進一步提升了溝通能力。同時,新聞評論課程還要求學生撰寫評論文章,這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學生需要通過文字表達自己對新聞事件的觀點,這要求他們在限定的字數內準確傳達自己的思想,并注意文章的邏輯結構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通過反復的寫作訓練,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培養出良好的文風和邏輯思維,進而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此外,新聞評論課程還鼓勵學生利用多種媒體形式表達,如演講、PPT、視頻等。學生通過這些多媒體形式,能夠更加直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他們的多元表達能力。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表達渠道,還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因此,場景協同教學模式下的新聞評論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深入分析和評價新聞事件、撰寫評論文章以及利用多媒體形式進行表達,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口頭、書面表達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和溝通技巧。
(一)打造課堂場景,融合思政學習內容
在場景協同教學模式下,新聞評論課程可以通過“打造課堂場景,融合思政學習內容”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策略旨在將新聞評論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結合,通過創建生動豐富的課堂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價值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如圖片、視頻等素材展示新聞事件的現場情境,激發學生的視覺感知[7],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和影響。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參與討論深入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新聞評論課程中,教師可以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教育內容有機融入課程中[8]。例如,在講解新聞報道原則和倫理規范時,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道德觀念;在分析新聞事件影響力及社會反響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些事件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相符合,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政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的課堂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中深刻領會新聞報道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9],增強他們的思政意識。
(二)延伸學習場景,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新聞評論課程作為涉及時事、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具有廣泛的教學空間,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發展、社會變革等重要議題,從而推動其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場景協同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延伸學習場景來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0]。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新聞機構、媒體公司、政府部門等場所,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現場氛圍,了解新聞從采訪到編輯再到發布的全過程,進而增進對新聞行業的認識;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與新聞采訪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新聞報道的過程[11],了解新聞從采集到傳播的責任與影響,培養他們對新聞報道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時,在新聞評論課程中,教師可以積極收集整理與新聞報道和評論相關的書籍、期刊、報紙、電子資源等,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料[12]。利用網絡平臺和學校圖書館等資源,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資料和文獻檢索服務,幫助他們深入學習與研究。此外,邀請新聞界專家學者、資深記者等人士來校舉辦講座、分享經驗,為學生提供更直接、實用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邊界,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拓展實踐場景,組織合作調研活動
教師在場景協同下講授新聞評論課程時,可以通過拓展實踐場景、組織合作調研活動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和合作調研,深入了解并分析新聞事件,拓寬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拓展實踐場景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新聞報道實踐和采訪活動[13]。例如,安排學生前往社區、學校、企業等地進行實地采訪,調查和報道當地社會熱點事件或話題。通過分組進行采訪、記錄、拍攝等工作,學生可以親身了解新聞采訪的過程和技巧,同時深入了解當地民生、社會等內容。此外,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熱點新聞事件或話題,要求學生分組調研和分析[14]。例如分配不同的新聞事件,要求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采訪相關人士、整理數據等,最終形成調研報告并匯報。在調研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好問題提出、信息篩選、數據分析等環節的工作,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當然,教師還應及時評價學生的調研成果,幫助他們發現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調研報告[15],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完善評價場景,加強實際成果反思
新聞評論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場景協同,教師可以采取“完善評價場景,加強實際成果反思”的方法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設計評價場景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引入真實的新聞事件作為討論話題,例如社會熱點、國際時事等。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培養他們對當前時事的關注和思考能力,同時能滿足學生對不同評價場景的多樣化需求。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推理論證等方式,鼓勵學生就新聞事件提出個人觀點,并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或者引導學生閱讀多元文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和思考能力。
在完成新聞評論作業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際成果反思。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或舉辦學術研討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心得體會。在此期間,教師要提供及時、具體的反饋,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果進行思考和改進。這樣的反思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另外,教師可以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多元評價指標、多元評價方法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且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以上方式,可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
通過場景協同教學模式,新聞評論課程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影響。該模式通過打造課堂場景、延伸學習場景、拓展實踐場景以及完善評價場景等方式,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提升信息素養,并培養其表達和溝通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為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支持和幫助。然而,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合理設計課堂和實踐場景,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該模式在其他學科和教育領域的應用,促進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媛,常慧明. OBE理念下課程思政在本科新聞評論課程建設中的實踐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6):72-74.
[2] 張琳.應用型本科高校新聞評論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1):168-171.
[3] 陳建云.構建立體化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育人體系[J].當代傳播,2022(6):59-61.
[4] 付福起.新聞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辦公自動化,2021,26(15):30-31,42.
[5] 劉艷.共生與更新:新聞評論課程實踐互動改革探索[J].傳播與版權,2020(11):1-3,6.
[6] 賴昕.基于場景協同的新聞評論課程思政教育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4):164-166.
[7] 魏文歡.新聞評論課程思政建設中時事熱點元素的運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9):77-78.
[8] 楊樹.新聞評論課程教學融入思政要素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3):64-66.
[9] 霍華民,翟曉瑞,鄭笑楠.新聞評論課程改革與實踐探索[J].知與行,2019(4):71-74.
[10] 夏現偉,鄭煒,胡智標,等.開放教育場景式思政育人模式構建及其實踐路徑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23,41(2):105-112.
[11] 梅紅,劉爽.新聞評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與實施:以“新聞評論視頻制作”實踐課為例[J].青年記者,2021(16):100-101.
[12] 魏文歡.新文科背景下新聞評論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75-76.
[13] 胡文文.新聞評論融入高校思政課:青年德育新范式探賾[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2,35(3):10-13.
[14] 任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3.
[15] 王紅霞.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新聞評論課程中的實踐探索:以“新聞評論欄目實踐展演”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9):134-135.
作者簡介 張靖,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