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人才隊伍建設直接關系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而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薪酬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其設計原則關系到師資隊伍的積極性和穩定性。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薪酬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進程,也制約了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為此,有必要深入剖析薪酬管理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對現存薪酬管理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薪酬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從薪酬結構不合理、薪酬激勵效果不佳、薪酬體系缺乏競爭性、薪酬管理執行不透明等方面進行剖析,并提出了優化高職院校薪酬管理體系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薪酬管理;薪酬結構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高職院校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吸引和留住高職院校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職院校的薪酬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薪酬結構不合理、激勵效果不佳等,這些問題制約了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
1 高職院校薪酬管理體系設計原則分析
高職院校的薪酬管理體系設計必須遵循科學性原則,才能真正反映不同崗位的工作價值,合理配置薪酬資源。第一,要根據崗位的具體工作特征和責任要求,設計出區分度高的薪酬結構體系,高職院校內部崗位差異較大,可以按照管理崗位、教學崗位和技能崗位等類別進行劃分,針對每個崗位類別制定符合其價值貢獻的薪酬標準。例如,對于承擔教學任務的崗位可重點關注教學效果、學生反饋等指標,對管理崗位則可優化考核關鍵業績指標等。第二,在確定薪酬水平時,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院校和典型崗位進行充分的薪酬調查,收集細致的市場薪資數據,調查的樣本量要足夠大,要覆蓋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和不同層級與類別的崗位,要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同時,要注意不同地區的區位差異對薪資水平的影響。第三,建立系統科學的薪酬評價體系。評價時要全面考量薪酬影響因素,比如崗位負責的工作任務、發揮的作用貢獻、所需的能力素質要求等,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合理的薪酬水平,還要建立崗位價值評估機制、績效考核機制、職級晉升機制,形成與之匹配的薪酬結構框架。第四,由于勞動力市場的波動,應每年開展薪酬水平調查,跟蹤了解行業以及區域薪資標準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內部薪酬系統,保證其科學性和競爭力[1]。
2 高職院校薪酬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薪酬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薪酬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結構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表現。許多高職院校薪酬以基本工資為主,構成較為單一,彈性調節機制不足,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學科研人員的薪酬比例失衡,后者收入偏低,積極性難以激發;職稱薪酬過分強調學歷和年齡,而非教學質量和貢獻大小,導致教師重視論文發表量而非育人實效;崗位薪酬增減幅度有限,調節不夠靈活,校內外薪酬存在差距,教師通過多點執教增加收入,穩定性受影響,這些問題導致薪酬與工作實際脫節,無法合理配置資源、留住人才。
2.2 薪酬激勵效果不佳
高職院校的薪酬體系面臨著激勵效果不佳的問題。第一,薪酬水平偏低,不能充分吸引和留住人才。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薪酬收入較低,難以滿足生活需求,特別是青年教師群體,薪酬增長緩慢,不能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加盟,直接削弱了薪酬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的能力。第二,非貨幣激勵手段單一,缺乏創新?,F有的非貨幣激勵多停留在榮譽式的表彰獎勵上,缺乏針對教師個人發展需求的實質性激勵措施,沒有建立彈性工作制、教師發展基金、團隊合作激勵等多樣化的非貨幣激勵方式。第三,薪酬分配不透明,激勵不直接。部分高校的薪酬分配不夠透明和規范,考核標準不明確,難以起到直接的激勵作用,缺乏明確的績效指標與薪酬掛鉤,零散獎金分配隨意性大,削弱了激勵效果。
2.3 薪酬體系缺乏競爭性
第一,校際薪酬競爭不充分。同一地域范圍內的高職院校,由于學科設置和規模較為接近,鮮有薪酬方面的競爭,教師流動和校際競爭不頻繁,導致區域內薪酬水平趨同,跨地域流動也面臨區域壁壘,進一步制約了競爭。第二,校內競爭機制不健全。高校內部普遍缺乏公開招聘、聘任等薪酬競爭機制,教師學術地位穩定,但工作崗位缺乏競爭流動性。第三,崗位設置機制固化?,F有崗位設置強調絕對公平,缺乏競爭性,非關鍵崗位數量過多,影響資源優化配置,崗位的設定缺乏彈性調整機制。第四,晉升路徑單一。晉升通道以升職稱為主,缺少引入競爭上崗、開放選拔等機制,編制限制較為嚴格,教師專業上升空間狹小[2]。
2.4 薪酬管理執行不透明
第一,決策過程不夠民主。薪酬分配政策缺乏充分討論,未能采納教職工意見,導致部分人對政策不理解支持,決策沒有教職工代表廣泛參與,程序不夠民主。第二,管理制度與操作規程不健全。部分高校在薪酬管理制度建設上不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設置不明確,執行中自由裁量過大,導致薪酬分配出現隨機性。第三,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薪酬分配的依據、決策過程以及管理細節不夠透明公開,教職工對薪酬管理知之甚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監督困難,可能出現利益輸送問題。第四,財務審計監督不力,個別高校在特殊津貼發放、業務費報銷等方面管理不嚴,審計監督存在漏洞,造成資金被濫用。
3 高職院校薪酬管理體系優化建議
3.1 優化薪酬管理結構
高職院校應當參考同類院校的薪酬水平,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教職工的薪酬標準,包括基本工資標準、各類津貼補貼標準及績效工資標準。第一,薪酬標準要體現“均等有差”的原則,在平均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工作崗位的差異性、工作業績的高低以及員工的能力大小等因素,形成差別化的薪酬標準體系;學校在設置薪酬標準時,還需要考慮對不同地區的院校適當采取差別化的薪酬政策,具體可以對經濟發達地區適當提高薪酬標準,使之高于中部地區水平;對欠發達地區則可適當降低薪酬標準。第二,高職院校要合理配置基本工資、各類津貼補貼和績效工資的比例關系,形成科學合理的薪酬結構?;竟べY比例要充分保障教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各類津貼補貼要體現工作特殊性,如班主任津貼、高溫津貼等;績效工資要與工作業績掛鉤,采取除基本工資外,其他部分需要考核獲得的形式,既能保證教職工基本生活,也能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學校還應設立一定的彈性薪酬項目,可以根據學校當年的財務狀況,適當調增或調減該部分薪酬,增強薪酬調節的靈活性,既保護了教職工利益,也兼顧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應為教職工提供增收的渠道和空間,以增強崗位的吸引力,教職工可以通過承擔社會服務項目、申請各類科研課題、推廣優質課程包等方式獲得額外收入。第三,學校要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能夠增加社會效益或者經濟效益的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例如,可以采取課時津貼等方式,鼓勵教師承擔夜間教學、給留學生授課等額外教學任務,獲得合理報酬,拓寬教職工增收渠道,使之既提高了收入水平,也有效激發了工作熱情。第四,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合理、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績效考核體系,考核指標應立足崗位工作特點設計,注重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效果的考量;同時,考核要做到程序公開透明,允許教職工對不合理考核予以質疑,接受監督,考核結果要與薪酬分配、職稱評定及職務晉升等直接掛鉤,對表現優秀者給予適當晉級和提薪;考核不合格者采取暫停晉升、調整崗位等措施。建立科學嚴格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敢教敢學的濃厚學風[3]。
3.2 強化薪酬激勵效果
高職院校應注重采取精神激勵措施,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發揮薪酬的全面激勵作用。第一,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將崗位目標量化分解到個人,實現崗位目標和個人貢獻的直接掛鉤,從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可以設置教師的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學生培養等定量考核指標,并和工資掛鉤,既能有針對性地激勵教師,也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教師的工作成效。第二,開展民主評議活動,讓職工代表和管理層面對面交流、評議工作業績,既能體現職工的民主管理,也能增強職工對薪酬的滿意度,可以定期召開職代會,聽取職工的合理化建議,及時解決職工反映的問題,使職工對學校發展產生強烈歸屬感。第三,建立榮譽機制,對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表彰和獎勵,適當的精神激勵能更好地滿足職工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可以設置“師德標兵” “教書育人楷?!薄翱蒲邢冗M個人”等榮譽稱號,在校園網站、校報上通報表彰,充分肯定員工的貢獻。第四,高度關注職工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環境、交通條件、住房待遇等,提升職工獲得感和幸福感,只有讓職工過上好生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通過改善辦公場所、優化作息時間、提供交通接送、采購集體住房等方式,切實增強職工的獲得感。
3.3 提高薪酬體系競爭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面臨著師資隊伍建設的嚴峻考驗。為優化高職院校的薪酬管理體系,吸引和留住人才,高職院??梢詮囊韵路矫嫒胧帧5谝唬瑢嵭袕椥孕匠曛贫?,針對一些緊缺和急需的專業教師,學??梢栽O立特殊崗位,實行彈性薪酬,通過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優秀教師。這些優秀教師的薪酬與其業績和貢獻直接掛鉤,能帶動學科建設和團隊發展??梢詤⒖?11工程院校的經驗,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特殊人才引進計劃,采取國際國內雙向引才的方式,為緊缺急需專業配備高層次人才。第二,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在薪酬結構中適當提高績效工資所占比例,更好地將薪酬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貢獻掛鉤。對于表現突出的員工,可以給予更高的績效獎勵。招聘時也可以承諾給予較高的績效工資,以吸引人才;可以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定期開展績效評審,將考核結果與工資、獎金直接掛鉤。第三,實行特殊津貼制度,學校可以對一些具有特殊貢獻的員工給予特殊津貼,如對完成重大課題研發的教師給予科研津貼、對承擔重要行政職務的領導給予管理津貼等。為進一步體現分配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工作性質和貢獻大小設立不同標準、不同級別的特殊津貼,使之成為重要的彈性薪酬組成部分。第四,加強保障性福利,除了提供基本的公積金、醫療保險等福利,高職院校還應進一步加強退休金、住房補貼等保障性福利,讓教職工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安全感,可以建立職工福利互助基金,為教職工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喪葬補助保險等,保障教職工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保障性福利標準,使之與同類院校保持競爭力。第五,建立人才特殊政策,學校可以制定針對知名校友的優惠回校政策,無條件提供更優厚的回校待遇;對一些急需的緊缺人才,提供定向招聘、幫助解決配偶工作等特殊政策,這些舉措都可以增加高職院校的吸引力,可以設立特聘專家、名譽教授等榮譽職務,實施高層次人才特殊政策,強化政策傾斜力度[4]。
3.4 完善薪酬管理執行方式
為完善高職院校的薪酬管理執行方式,建立科學規范的薪酬管理制度,形成良性循環的薪酬管理機制,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健全薪酬監督機制。高職院校內部應設置專門的薪酬分配監督部門,開展薪酬專項審計,及時反饋監督結果,促進薪酬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時,也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等外部監督,增強薪酬管理的透明度和約束力,可以建立薪酬管理評估考核制度,定期對薪酬管理工作進行評價,推動薪酬監督標準化。第二,暢通薪酬表達渠道,建立校內教職工民主評議制度,提供網絡、電話等渠道,讓教職工能夠以匿名或實名的方式反映薪酬分配存在的問題,及時回應教職工的合理訴求,提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信,可以定期開展薪酬滿意度調研,廣泛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建議。第三,加強薪酬管理培訓,對參與薪酬管理的相關人員,要定期開展工資制度、績效管理、法規政策等方面的培訓,增強其業務能力和法治意識,正確理解和執行有關薪酬管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建立常態化的薪酬管理培訓機制,提高薪酬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第四,規范薪酬管理行為,高職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各項薪酬決策和執行要嚴格依法依規進行,杜絕違法違規行為,要遵守《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保障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完善內控機制,防止薪酬管理中的腐敗行為。第五,落實薪酬管理責任,要明確薪酬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的責任主體,形成科學有效的薪酬管理責任體系,推動薪酬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薪酬違規行為進行問責,強化責任意識[5]。
4 結語
通過對高職院校薪酬管理存在問題的剖析,可以看出當前高職院校薪酬管理亟待進一步規范和優化。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管理體系,才能真正發揮薪酬的激勵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未來,高職院校應在堅持科學性原則指導下,不斷完善薪酬結構,強化薪酬激勵,提高薪酬競爭力,規范薪酬執行;同時,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將薪酬管理與學校人才戰略和發展戰略相銜接。只有持續推進薪酬體制改革,才能使高職院校薪酬管理制度化、科學化,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園園,連麗娟. 開拓高職院校薪酬管理新思路[J]. 人力資源,2023(16):82-83.
[2]馬晉逸. F學校薪酬體系改進方案設計[D]. 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3.
[3]賴秋婷. P民辦職校薪酬體系優化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4]朱雪君. 職業院校薪酬管理的優化分析[J]. 投資與合作,2022(1):131-132.
[5]林少蕓. 基于OBE理念的高職院校薪酬管理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J].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1):57-61,72.
[作者簡介]肖文超,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中級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