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希翼 張瓊潔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發展迅速,運營規模繼續保持高增長勢頭,城市軌道交通蓬勃發展的局面使行業內的車輛檢修與車輛駕駛等工作崗位人員的需求大幅增加,城軌交通車輛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缺口較大。為更好地服務行業發展,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不斷輸送合格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高校需要積極推動城軌車輛專業核心課程“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的實踐教學改革,解決傳統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與企業需求不匹配、與行業新技術脫節等問題。以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核心課——城軌車輛檢修為對象,結合“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研究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學實施模式的優化及改革措施,滲透理實一體化的思想,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所獲經驗可為后續其他專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崗課賽證”模式;教學改革;城軌車輛檢修;信息化教學
我國“交通強國”的戰略目標賦予城市軌道交通新的廣闊發展前景;此外“云物移大智”技術飛速發展,現代軌道交通技術不斷升級的步伐對城軌車輛專業技術技能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愈發緊迫。
一、傳統城軌車輛檢修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城軌車輛檢修課程育人理念陳舊
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傳統城軌車輛檢修專業課程育人偏重理論教學,對接崗位需求不夠深入,教學內容融入行業新標準、新工藝、新標準存在嚴重滯后性。一是重傳統理論知識與技術、輕實踐的傳統教學理念不能完全匹配現場崗位需求;二是傳統專業課堂育人培養模式中理論課與實踐課分開設置,通常是理論課程結束后才開始進行對應的實操課程,長時間的間隔增加了學生將理論融入實踐的難度,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技能培養目標;三是傳統城軌車輛檢修課程教學知識及技術規范因為教材更新不及時等原因,與城市軌道車輛運營行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情況,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人才培養要求。
(二)實踐教學體系交叉融合程度不夠
過于專業的城軌車輛檢修課程建設模式,數量不多的城軌車輛現場檢修案例,難以適應城軌車輛應用技術專業課程交叉融合的需要。一是傳統城軌車輛檢修教學更加關注于課程本身的車輛結構及檢修工藝,新時代信息化背景下城軌車輛檢修人才的培養需具備城軌車輛專業知識、人工智能和虛擬仿真等不同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二是城軌車輛檢修應用于現場作業的實踐教學資源庫缺乏。傳統的城軌車輛檢修實踐教學資源缺乏與現場作業過程深度融合的交互式虛擬仿真模型、實驗平臺,學生難以身臨其境地真實體驗城軌車輛檢修的相關操作技能。三是城軌車輛應用檢修工藝不斷優化更新,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而傳統教學缺少與時俱進的產教融合教學案例庫。
(三)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的城軌車輛檢修教學實施模式以線下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形式單一且理論和實踐難以有效協調。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理論講解結合現場案例展示,學生無法結合實訓平臺完成實踐,很難充分理解課堂知識。此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過度依賴教師講授,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不能很好掌握相關檢修技能。
(四)實踐育人平臺缺乏
傳統課程以校內為主,無法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行業新標準、新工藝、新標準的更新存在滯后性。同時牽引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缺乏協同育人環境和平臺,無法滿足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經驗、解決問題、提升創新能力的需要。
二、城軌車輛檢修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
對照上述城軌車輛檢修專業課程傳統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課程教學團隊以標準為出發點,重構設計教學內容;以數據為切入點,精準診斷學情分析;以崗位為對標點,科學制訂教學目標;以學情為依據點,深入優化教學策略;以過程為控制點,多元交互教學評價;以思政為根本點,層次推進素養提升。
(一)重構教學內容
依據學校《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明確城軌車輛檢修是主要培養學生從事城軌車輛檢修工作,能對城軌車輛機械及電氣部件進行檢修運用維護的職業技能課程,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方面占重要地位。車輛檢修技能是學生入職崗位后任職能力體系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理論學習須服務于工作實踐、理論學習方法須結合工作實踐、理論學習成效須在工作實踐中檢驗并深化等哲學思想。
(二)精準診斷學情分析
以授課班級為對象,依托大數據技術,不僅化解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掌握班級整體情況及每個學生的個體情況等難題,還通過捕捉學生學情的“蛛絲馬跡”,將學生進行畫像分類,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幫扶。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獲取班級整體及學生個人的學情走勢圖,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生學習特點及認知和實踐能力。
(三)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結合學情分析中的具體情況,對標崗位制訂教學目標,立足軌道車輛技術賽項平臺,力求通過本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兼具入職后所需的設備檢修及電路系統分析等知識基礎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及個人品質等綜合素質,達到“知識、能力、素質齊頭并進”的三維教學目標。
(四)深入優化教學策略
針對學情分析中學生存在的不具備系統的自主學習能力,且空間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但樂于并善于動手操作的情況。參照“1+X”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維護與保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具體考核標準,將其最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
將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融入教學,從職業素養與職業特質兩個方面培養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關注實踐能力、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依據所采用的教學模式設計為四個階段,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課堂理論教學階段、課堂實操實訓階段、課后鞏固提升階段。
(五)多元交互教學評價
課程目標的實施必須具備完善的考核制度,團隊把握城軌車輛專業學科特點,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通過平臺測評、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點評、企業導師專業點評五維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等多重能力。
(六)以思政為根本點,多層次推進素養提升
以思政教育為根本點,以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為著力點,搭建系統化課程思政體系,圍繞車門系統檢修課程四個項目,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工匠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學生做地鐵安全守護者、勞模精神踐行者的職業擔當和信念。
三、結論
(一)教學效果
教學團隊通過合乎學情的教學設計,實施多元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方式,使學生在知識、技能、素養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 多樣化教學活動設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提高
經過教學實踐檢驗,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設計,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查看職教云平臺和中國大學生MOOC的學習訪問次數和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
2. 多樣化信息手段運用,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結合校內實物實訓平臺,最大限度貼近現場,借助虛擬仿真系統平臺真正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教學平臺課后任務測試和成績統計分析,學生答題正確率明顯提高,大幅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教學創新
1. 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挖掘軌道行業特色
針對軌道交通行業的特點,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行“教師+企業導師”,“線上+線下”,“實訓室+工作現場”的“2,2,2”模式。探索校企在教學過程中的配合和任務的分配,將深入融合的理念體現在現代學徒制改革實施過程中。
2. 信息平臺,助力人才培養出彩
依托網絡系統,學院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合作,邀請現場資深工程師、技師搭建一個“大師進課堂”平臺,一方面實現學生深度了解未來工作崗位的具體職責、作業環境等各個方面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另一方面通過平臺讓現場工作人員將自己多年工作中所積累的寶貴操作經驗、工作感悟及崗位責任感等許多方面內容講給自己的“準后輩”們,讓學生能直接獲取寶貴實操經驗的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企業認同感、崗位責任感、大國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曹炳坤.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前景廣闊[J]. 交通與運輸,2010,26(03):18-19.
[2] 蔣薇. 高職軌道交通技術專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1):113-114.
[3] 張程光. “1+X”證書制度下高職教育工作與三教改革經驗探索:以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 知識經濟,2022(0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