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亮 ? B秋 王廣智 張國棟 丁晶 張軍 趙慶良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得到廣泛關注的時代背景下,環境類專業如何結合當前國家建設需求進一步完善適合知農愛農新型環保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當前環境類專業發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我國農業特色高校和環保強校涉農課程設置的前期調研,結合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科技人才需求,該文重點梳理當前涉農課程的類別及課程建設特征,在此基礎上剖析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涉農課程設置特色,并提出適合未來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知農愛農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建議。相關研究結果有助于推動新時代知農愛農新型環保人才培養體系的升級與重構。
關鍵詞:鄉村振興;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知農愛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031-04
Abstract: Regarding of the continuous pushing forward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and the vigorously promoting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how to cultivate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s, who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ia the revolu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ining scheme of the typical Chinese colleges/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zing of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mand for talents in China, here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etting of the agriculture-related curriculum categorie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for those major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knows agriculture and loves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nvironmental majors; talent training;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之大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鎮污染防治如火如荼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如何結合當前國家及行業需求,完善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并重構課程體系,以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知農愛農新型環保人才,是當前環境類專業改革的重要議題[1-2]。由于我國傳統的污染治理重點聚焦城市及廣大城鎮,“知農愛農”型環保人才缺乏,這與農村/農業污染防治人才培養體系的不健全和課程設置的不完善密切相關[3]。
基于此,本文在調研國內20余所涉農高校環境類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不同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情況,分析了涉農課程建設特色;結合我國當前生態環境領域涉農人才知識重構需求,提出了未來環境類專業涉農方向課程體系升級建議,以期更好服務我國知農愛農型環保人才培養。
一? 調研高校環境類專業涉農方向課程設置情況
(一)? 主要調研高校及環境類專業分布
本次調研聚焦我國農業特色高校、生態環境領域強校環境類專業培養方案中涉農課程的設置,共涉及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等20余所國內著名高校。上述高校中,涉及的環境類本科專業主要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生態工程和資源環境科學等。
(二)? 調研高校環境類專業涉農課程設置及特色
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涉農方向課程設置富有特色,共建設涉農課程合計80余門,主要分布在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資源環境科學等專業課程體系。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建設的涉農課程最多,合計40門,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次之,分別建設涉農課程16門和10門,其余的環境生態工程、資源環境科學等專業建設課程較少。
按照門類,上述高校環境類專業涉農課程可概括為:①專業導論類課程(如農業環境保護概論、農業概論、農學概論等);②植物生理學/農業生態學課程(如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實驗、農業生態學和農業生態工程等);③作物栽培/植物營養類課程(如作物栽培學、無土栽培學、植物營養學、作物施肥各論、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植物營養研究法、植物營養學實驗和植物營養研究法實驗等);④農產品/肥料加工類課程(如肥料加工學、肥料加工學實習、肥料加工學實驗、綠色食品及有機農業、農產品市場營銷學、產地環境與農產品安全、肥料制造與加工、肥料生產原理與工藝、肥料生產原理與工藝實驗、農產品認證管理、肥料標準與法規和新型肥料研發與應用等);⑤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置類課程(如農業廢棄物處理、農業生物質資源利用、養殖廢物管理與土地利用(英文)、農業資源環境實習、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技術和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等);⑥農業污染監測/防治類課程(如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物環境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農業廢水處置與飲用水安全、農業環境治理綜合實驗、農業環境監測與評價、農業環境監測新技術、農業環境監測新技術實驗和小城鎮及農村環境治理等);⑦農業信息化與數字農業類課程(如農業氣象學、農田水利學、農業信息技術和數字農業等)。可以看出,上述課程中農產品/肥料加工類課程設置最多(超12門),其次為作物栽培/植物營養類課程、農業污染監測/防治類課程、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置類課程(在高校廣泛設置);相反,農業信息化與數字農業類課程尚處于建設階段,建成課程較少。
縱觀不同高校,青島農業大學在涉農環境類課程方面設置最多,該校在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環境科學三個專業共設置環境類涉農課程29門,主要包括產地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管理、肥料生產原理與工藝、農田水利學、農學概論、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技術、農業廢水處置與飲用水安全、農業環境監測與評價、農業生態工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農業環境學、農業生物技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農業氣象學、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管理、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和土壤農化分析等課程。此外,東北農業大學在涉農環境類課程方面也進行了廣泛建設,該校在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環境科學三個專業共建設25門課程,主要包括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肥料加工學、農業生態學、農業廢棄物處理、綠色食品及有機農業和農業氣象學等課程,與青島農業大學差異顯著。此外,浙江大學除了在傳統課程方面進行建設外,在數字農業、產地環境與農產品安全、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課程建設。與傳統農業強校不同,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在農村/農業污染防控等方面進行了課程建設,主要包括農村污水與面源污染治理、廢棄物農用資源化理論與技術、小城鎮及農村環境治理等課程,特色鮮明。
二? 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環境治理中涉及的農學知識需求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及村容村貌整治等專項行動,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上述舉措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在此背景下,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農業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然而,我國地域廣闊且村鎮發展水平差異顯著,不同區域相關技術的適用性各不相同(圖1)。另外,農村農業污染防治中污染源識別難、污染指標參數統籌難、處理處置技術選擇難和設備設施運行難等技術/管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推進[4]。經過綜合調研,當前農村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對知農愛農型人才知識儲備需求主要包括:①農村廁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全域推進中適用性技術篩選與裝備開發;②農村區域/流域環境治理過程中污染物源解析、污染物入河計算、河流自凈及河流動力學等;③農業/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及資源化利用等低碳處理技術;④農村農業現代化環境治理/管理數字孿生技術及智慧農業/農村技術;⑤農村農業污染防治的新型、小型智能化設備研發;⑥適合農村農業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環境管理技術。
可以看出,在未來的人才培養中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核心要義,重點識別污水、垃圾、農業養殖、農業種植和農村產業發展等過程中污染治理需求,在實現基礎信息了解的基礎上,通過相關課程建設形成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儲備,才能夠對農村環境問題進行科學識別并有效服務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三? 調研高校涉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比國內環境類專業培養方案涉農課程設置情況,可發現當前所調研的高校在相關課程設置中在以下方面亟需升級。
(一)? 農業污染控制與治理相關的課程建設不夠,亟需升級
調研結果顯示各高校與作物栽培、植物營養、農產品/肥料加工等相關的課程設置較多,部分課程內容與農學基礎課重復明顯;然而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的農業/農村污染防治課程建設較少,對農村水體、固廢、土壤和生態污染防治相關的課程建設不夠[5]。
(二)? 農業信息化與數字農業課程設置較少,亟需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涉及大空間、跨流域、廣域污染源的信息收集及綜合分析,諸如3S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等對建設成效保障意義顯著。然而,當前高校環境類專業涉農方向與農村/農業相關的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智慧環保相關的課程明顯缺乏,未能站在時代制高點對復雜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解決進行布局[6]。
(三)? 農村/農業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的課程較少,亟需布局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復雜體系,在整體治理過程中需統籌農村農業、田間村鎮、岸上岸下和生產生態等,因此,亟需從山水林田湖草整體出發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7]。然而各高校對流域、區域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課程關注度不夠。
(四)? 與“雙碳”戰略、鄉村振興等相關的課程設置較少,亟需推進
時代日新月異,我國生態文明持續推進,如何結合當前的國家“雙碳”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等,從課程體系上進行改革,重點培養具有系統思維、能夠服務國家戰略任務的復合型人才是未來重要的工作重點[4]。
(五)? 面向美麗鄉村建設的污染防治標準/規范及政策解讀性課程尚未設置
為了強化農村污染防治的規范性,我國大部分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制定了各自的農村污水處理構筑物污染物排放標準;此外,國家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污水處理、污泥處置、污水再生利用和農業肥料等相關的標準及規范[8]。然而,當前各高校在涉農課程體系中對相關內容講授的課程建設不夠。
四? 基于新農科建設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課程體系建議
基于上述調研,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環境治理中對知農愛農型環保人才知識儲備的需求,對未來相關課程改革建議如下。
(一)? 構建涵蓋現代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的新農科專業導論課程
基于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污水、垃圾、農業養殖/種植和農村產業發展等單項/綜合污染治理的技術需求調研,全面升級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現代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導論課程體系,以期使得相關專業學生站在系統治理的層面上思考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4,7]。建議在未來人才培養體系中增加或更新農業環境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導論、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等課程。
(二)? 精簡合并作物栽培/植物營養類課程相關課程
面向新時代,優化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建議對作物栽培/植物營養類課程進行整合,構建寬口徑的基礎課程,并與環境生態工程技術有效結合[2-3]。因此建議將作物栽培學與植物營養學進行組合,考慮在課程內容中增加土壤污染與植物/動物修復、流域生態補償等課程。
(三)? 構建面向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管理課程體系
我國環境污染歷史欠賬多、問題嚴重,因此有必要建立統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涵蓋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管理課程體系,支撐人才培養體系升級[9]。建議在課程體系中增加鄉村振興與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等課程的比重,強化農業污染“源頭防控”的理念。
(四)? 構建空天一體化的農村農業環境污染監管課程體系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鄉鎮星羅密布,呈現污染檢測難度大、治理措施難開展等問題。因此,如何結合3S技術,全面推進空天一體化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監管課程體系建設是構建新時代知農愛農型人才的必要措施[10]。建議在課程體系中增加資源遙感與數字農業、3S技術與國土規劃、3S技術與農業應用等課程。
(五)? 構建涵蓋現代新農科方向的數字農業和農業信息化課程體系
我國生態環境領域信息化日漸提升,美麗鄉村“智能化”需求凸顯[11]。目前,我國在環境類專業涉農方面依然存在處理工藝與信息化技術融合度不高的問題[6]。因此,有必要結合大數據處理、全球感知等新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建設數字農業環保、智慧農業環保等課程。
五? 結束語
隨著我國新農科建設的持續推進,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與治理需要相統一的知農愛農型生態環保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是保障新農科建設成效的關鍵。本文基于國內20余所典型高校涉農課程的設置情況開展調研,對不同類型的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梳理,結合新時代鄉村振興對生態環境治理知識體系需求,提出了面向新時代知農愛農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重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面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升級建議,以期為構建鄉村污染治理及美麗中國建設需求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魏亮亮,馮玉杰,張照韓,等.“工工”結合下環境工程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課程支撐[J].高教學刊,2021,7(S1):1-6.
[2] 蔡河山,黎曉霞,徐頌,等.環境工程類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9):33-34.
[3] 王莉淋,羅玲,張延宗.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發展方向[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4):156.
[4] 陳娟,馬國勝.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4):269-271.
[5] 陳強強,楊婕妤,楊清.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優化[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1):51-58.
[6] 尹冬雪,姬江濤,李心平.“互聯網+新農科”助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專業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研究[J].大學,2021(37):17-19.
[7] 王宗莉,李名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環境治理分析[J].環境工程,2021,39(8):263.
[8] 田甜,張明,王冬明.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及標準綜述[C]//201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與技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2017:263-266.
[9] 許海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J].河南農業,2020(17):51-52.
[10] 熊斯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廣西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0.
[11] 郭麗君,陳春平.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農業人才培養改革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