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胡雪薇
[摘? ? ? ? ? ?要]? 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是土建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課程本身的需要。為更好地在本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根據課程特點,從五個方面深入梳理挖掘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并采用互動式、演示式、情景模擬式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 ? 鍵? ?詞]? 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3-0041-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成為每名教師的“必修課”,成為課程建設的必選項。對于工學類專業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一、課程概述
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是建筑學、城鄉規劃等土建類工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一般開設于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也有部分院校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在大四年級,以24學時居多。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全方位了解中國傳統民居的建筑環境、建筑歷史、建筑材料、建筑工藝特征以及民居中包含的獨特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各地區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的起源、形成、特征和演變,建筑的布局結構、典型形制、風格、藝術形式、結構構造等技術方法和美學表現,有助于學生從傳統民居建筑中吸取營養,體會傳統民居中折射出的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文化靈魂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形成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視角和思維,培養形成工程倫理和工匠精神。
我國的傳統民居與經典鄉土建筑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窯洞民居在陜西、永定土樓在福建、徽州民居在安徽、喬家大院在山西、胡同宅門在北京、石庫門住宅在上海、傣家竹樓位于云南、羌藏碉房和維吾爾民居又分別位于西部的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地理空間上比較分散,在認知與學習上,該課程主要采用講授的方式,通過圖片和文字學習認識民居建筑概貌,教師從建筑學角度拆解講授典型的中國傳統民居,教學內容單調,學生興趣不高。加上難以進行實地調查和實踐,目前的講授法課堂教學總體效果并不好。
作為一門介紹中華傳統民居與經典古建筑的課程,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的內容圍繞中華文明歷史、民族風俗習慣、建筑技術等要素對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展開剖析,該課程中所蘊含的歷史建筑、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等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不謀而合,十分有利于構建家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和工匠精神。因此,無論從國家對教育教學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本身課程教學的要求來看,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實踐是很有價值的。
二、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依照《指導綱要》對工科學類專業素質培養的要求,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需要教師從科學、文化、藝術等層面分別進行深入的內容挖掘,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課題組依照課程內容,確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一)建筑技術層面
中國眾多的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無一不蘊藏著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術和建筑素養,學習和領會古代匠人這些高超的建筑設計和構造技術,有利于土建類專業大學生啟發設計思維和靈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比如:(1)閩西地區因抵御匪患而創造出福建土樓這種奇特建筑,建筑外部整體的防御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內部空間的生活性與交互性則更勝一籌,完美體現出建筑設計的巧妙。(2)而藏族羌族為抵御野獸創造出的碉房式民居外部與土樓的防御屬性如出一轍,內部則體現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同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適應當地炎熱、潮濕、多雨的氣候而創造出干欄式民居[1],建筑結構設計同樣精妙。(3)清代以前的古典建筑以木結構為主,不用釘子,通過榫卯、斗拱等結構實現了大型建筑物的支撐和抗震。(4)江南水鄉民居的排水技術、江蘇昆山周莊的拱橋技術、廣東省潮州市的廣濟橋等以其獨特的建筑結構和精美的建筑藝術而令世人驚嘆。
很多傳統民居和經典古建筑以古老建筑材料和傳統建筑技術建造,且能流傳上百年依然風采依舊;而與之相對應的,目前很多鄉土民居甚至是城市建筑、橋梁,廣泛運用了鋼筋混凝土材料和現代建筑技術手法,卻出現了不少建筑安全方面的問題,比如地面嚴重返潮、墻面裂縫、建筑傾斜、通風采光問題、建筑老化快壽命短等。
這里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應付懈怠的急功近利態度。由此可以教育學生只有愛崗敬業、努力鉆研學習建筑技術,秉持科學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才能造得出讓世人放心的建筑作品。向學生滲透工程倫理的觀點,樹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凸顯當代大學生應該從國家要求、人民需要出發,自覺承擔一個工程人的使命擔當。
(二)建筑文化層面
中國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承載了豐富的建筑文化,這些建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具體的建筑文化課程思政元素,如:(1)封建等級制度。近代保存下來的明清古建筑中大多嚴格遵循等級制度,如北京四合院以中軸對稱,分為北房(上房)、中堂、東西廂房、倒座房等,分別由相應等級的人居住[1];而皇宮大臣住所更是等級分明。(2)屋頂脊獸和梁柱門窗油飾文化。古建筑中的屋頂脊獸形態各異,裝飾油飾更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脊獸的種類和數量是等級制度的體現;油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比如繪以插月季的花瓶代表“四季平安”、繪制鳳凰牡丹寓意“榮華富貴”等。(3)寓意文化。古典建筑中的許多元素都充滿了寓意。例如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動物形象常常作為裝飾,表達了祥瑞、權力等含義。而一些植物形象如松、竹、梅等則寓意著品德和氣節。(4)彩畫文化。古典建筑中的彩畫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彩畫的圖案和色彩都有嚴格的規定,如和璽彩畫顯得高貴華麗,級別最高,旋子彩畫莊嚴肅穆多用于王府商貴,蘇式彩畫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廣泛用于一般民居。不同等級的彩繪與建筑物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賦予了建筑物獨特的文化魅力。(5)風水文化。比如徽州民居的四水歸堂寓意財源廣進財不外流,北京四合院按照八卦方位布局,民居選址講究負陰抱陽、背山面河,講求天地人和一、陰陽平衡。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中包含的建筑文化以及園林文化、宗教文化等,這些建筑文化有些是封建舊制遺存,有些是民間風俗習慣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景,科學性和藝術性并舉,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批判性眼光學習和研究。
中國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所蘊含的建筑文化,很多流傳千年,比如建筑彩繪、建筑風水、寓意文化等,使得中國傳統建筑韻味十足。而西方的建筑文化主要從文藝復興時期興起,歷史只有幾百年,卻對中國很多城市的居住小區建筑風格有著深刻影響(教師展示列舉一些案例圖片,比如很多起名為巴黎莊園、諾丁漢綠洲、威尼斯水岸等歐美風格居住區),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著重指出,引起學生的反思,安排學生就此話題進行思考并發表看法。最后得出這一現象反映出的深層問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當代的建筑工程領域體現的不夠,需要土建類專業人士和廣大居民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未來勇于發揮才能,通過優秀的建筑作品宣揚好中華傳統文化。
(三)美學價值
古代建筑在造型設計上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端正的美學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每一種傳統民居和建筑都能夠挖掘出很多美妙元素。比如:(1)古代建筑體現出極高的比例、對稱、空間、形狀和表面處理等感官體驗,以及豐富的文化意義,賦予了古代建筑獨特的美學特征。福建土樓的方與圓,徽州民居的高與低,維吾爾民居的葡萄架與圓弧頂裝飾圖案,山西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的飛檐翹角、斗拱琉璃等裝飾物,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2)建筑類型如殿堂、軒榭、樓閣、亭臺、廊廡、天井、院落、祠堂、四水歸堂等,這些建筑的布局或對稱或錯落有致,建筑構造各有特色,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3)江南水鄉民居,院落內多布置花木,利用水、峰、樹、草等自然景觀造景,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很多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被保護并開發為旅游景點,其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前去觀光體驗。
古代建筑的美學價值對現代的設計師尤其有借鑒意義,對于傳遞中華文化和價值審美具有典型意義。教師可以列舉上海世博園中國館、北京大興機場、深圳華潤大廈、北京中信大廈(中國尊)等外形具有典型中國風的現代建筑給學生以啟發。在學生的建筑設計作業中要求學生體現中國古典建筑的審美風格。
(四)哲學思維
在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中,老子思想中的“有和無”“陰和陽”“虛和實”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建筑空間的構造和布局。[2]比如,在徽州民居的建筑空間中,因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徽州民居嚴格遵循儒家和理學思想中倫理道德和禮制要求,也有著尊崇自然、超越禮法制度而達到“天人合一”的一面;道家思想中的對立和統一的辯證思維成就了中華民族傳統民居建筑的空間特色: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老子的“道”的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形成了具有中國人自己文化特質的建筑哲學。
現代很多農村住宅繼承了古代居住建筑的哲學思維;城市建筑中,現代大型建筑對于建筑方位、主輔建筑安排等也大多遵循了道家思想中的辯證思維;而城市民居建筑囿于土地和空間所限,建筑內部房屋主次布局往往比較隨意,但在采光安排、綠植與水箱布置、房門設置等依然會考慮建筑風水、陰陽平衡。對于風水學的使用,安排學生進行討論和思維辯論,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建筑保護
中國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很多都存在了幾百年,有些甚至達到上千年,囿于古代建筑材料種類單一、壽命較短,很多古建筑亟待保護和加固,歷史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貫穿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運用,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和課題,有助于科學素養與工匠精神的培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可以將北京故宮的修繕工程、敦煌壁畫修復工程、黃鶴樓的修繕工程等作為案例解說。比如,在北京故宮的修繕工程中,故宮博物院與文物學、材料科學、化學等領域的多個專業機構合作,運用了碳14探測、紅外探測等科技手段,注重保留歷史印記,同時考慮游客觀賞體驗。教師在講授每一種傳統民居和古建筑的修復、保護、開發時,要講到古建筑修復的不易,古建筑保護與修復的緊迫性,以及文明旅游的重要性等。通過文物建筑修復工作視頻和安排,向學生滲透精益求精的科學素養和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珍惜和愛護中華傳統民居和古建筑的意識。
三、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實踐
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內容以建筑的使用狀況和地域分布來劃分,共有二十余種傳統建筑形式,每一種建筑形式都有其典型的建筑特點,有些特征是建筑技術高超,有些是建筑形式特別,有些是建筑裝飾豐富多彩,有些是建筑布局鮮明,有些是細節處理巧妙。在授課中一般按照地域分布分別進行講解,通過建筑的地域特點凸顯建筑文化和地方風俗習慣。由于傳統建筑種類多,講解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師需要忽略共性凸顯差異,著重引出傳統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與課程內容的松散龐雜一樣,課程的思政元素也分布在每一種傳統民居建筑的建筑環境、建筑歷史、建筑工藝、建筑文化、美學價值、建筑保護等方面,課堂講授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學方法方面,需要講授式教學法與參與式教學相結合。參與式教學注重運用情景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形成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以下三種。
(一)課堂講授法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由于傳統民居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受限于課程教學計劃和經費,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課堂講授法為主[3]。我國國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加上延續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不同地域氣候、環境、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下,造就了風格迥異的人文生活環境,同時古人因地制宜、因材適用,創造出了一系列巧妙適宜的構造技術。因此,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構筑類型非常具有代表性,既延續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脈絡,又跨越了廣袤的中華大地,體現出建筑風格和建筑文化上的延續、交流、融合。
教師在分享每一種經典民居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分享一下對該民居的直觀看法,尤其注重讓不同地域的學生分享家鄉的傳統民居和特色建筑,結合家鄉的風俗習慣,談自己對家鄉建筑的感受和體會。比如讓山西、陜北、安徽、福建等地域的學生分別分享山西民居、窯洞民居、徽州民居、福建土樓等的建筑特色,重點要讓學生表達出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等,這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供師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對該建筑類型的結構特點、歷史人文等展開更系統的解說。
(二)演示法教學
很多傳統民居建筑傳承千年至今仍發揮著宣揚傳統文化的作用,但是更殘酷的一個現實是,分布在廣袤偏遠鄉村的很多數不清的百年老舊民居在迅速消亡,即便分布在鬧市的古建筑,在城市的急速擴展中也面臨著拆除、遷建的風險。作為從中國傳統建筑中直接受益的建筑規劃專業大學生,對古建筑保護的緊迫感是有切身體會的。傳統民居建筑課程以介紹經典為主,通過介紹經典建筑的特點讓學生汲取營養,而傳統建筑的保護可能在教學中會被忽視。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思政教學點,在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方面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演示法教學。一是文物修復技術的演示教學。收集關于敦煌壁畫、故宮建筑文物的修復等案例視頻,進行演示法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古建筑修復難度高,要珍惜和愛護古建筑。二是傳統建筑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演示教學。數字時代,借助新興技術實現傳統民居建筑的創造性轉化與永續性發展成為一種必選項[4],教師可以搜集分享關于喬家大院、福建土樓等的VR實景資料,讓學生在教室里就能看到經典古建筑的布局結構、裝飾等影像,從而感受現代科學技術在保護傳統建筑中的運用。三是搜集歷代古建筑修復的案例與技術資料進行演示教學。收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古建筑修復工程資料,比如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鸛雀樓、越王樓等的修復與重建案例,教師講解和演示古代榫卯技術、現代建筑工藝修復古代建筑技術方面的經典案例。教學過程中,告誡學生可以通過文明旅游、愛惜古建筑、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等方法共同保護中華傳統民居和優秀古建筑。
(三)情景模擬式教學
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知識點瑣碎,課程考核應避免采用考試的方式考查知識點記憶,若更多采用設計或手繪的方式,更能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本課程的目標和重點是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民居建筑的熱愛、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情感,在設計考核時應明確要求學生的作品要蘊含傳統建筑元素和文化內涵。在考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各小組就近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風格、民居形態、民俗風情等方面,以鄉村小學、鄉土博物館、新農村建設、鄉村文化站、主題文化公園等模擬場景為選題,進行建筑設計或景觀規劃。最后,各小組依次進行匯報講解,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委進行打分,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現能力得到同步鍛煉。設計過程中,強調學生要將傳統民居建筑與現代建筑進行融合和創新,注重使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完善作品參加鄉村規劃設計大賽,教學相長、以賽促學、以賽促練。
四、結束語
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離不開一批又一批潛心鉆研、開拓創新的大國工匠,離不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堅持守正創新改進教育教學質量。在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工科類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重要意義,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古典建筑的特點,善于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教育元素,利用傳統演示性教學和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將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有效滲透到課程教學實踐中,切實提升土建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和技能,培養其良好的科學與藝術素養,使之成為一名優秀的具有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晶,李天.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陳金康,劉仁義.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組織的“對立”與“統一”:以徽州傳統民居空間組織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23,37(3):39-42.
[3]郝占鵬.中國傳統民居課教學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5):145-146.
[4]秦瑯,曹瑩.擴展現實技術在徽州傳統民居建筑數字化傳承中的應用:以屏山有慶堂為例[J].工業設計,2023(7):128-131.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