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貴萍 侯正衛



【摘要】數學概念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概念課往往是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它的學習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后面相關延伸知識的學習,因此對概念課的教學展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概念課;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常規教學中,不少教師覺得概念課內容比較簡單,往往采用直接給出概念,再通過大量試題訓練達到掌握概念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忽略了知識間的聯系,對概念本質沒有細致地剖析,短時間學生看似掌握了概念,時間長了就會對概念混淆不清.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第一章“1.5.1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對單元整體教學思想指導下初中數學概念課教學的看法.
1? 聯系舊知,創設沖突
例1? 某名校畢業的一位優秀學子王同學,大學畢業創業成功,為了感恩母校對他的培養,他決定在母校成立教育基金,幫助那些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他制定了兩種資助方案:
第一種方案:每月獲得100萬,連續30個月.
第二種方案:第一月獲得2元,第二月4元,第三月8元,……以后每月得到的錢都是前一月的2倍,連續30個月.
設計意圖? 單純地運算往往略顯枯燥,以資金問題導入,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為后面解決實際問題做鋪墊.
2? 類比歸納,探究概念
2.1? 類比猜想
追問1:你能用式子表示兩種方案獲得的錢數嗎?(方案二只算第30個月獲得的錢)
方案1:100萬×30=3000萬(乘法運算)
方案2:2×2 ......×230個2相乘(乘法運算)
追問2:兩個算式在運算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追問3:像這樣多個相同的數相乘,在以往的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
追問4:有沒有簡單的方式可以表示30個2相乘?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聯想:邊長為a的正方形的面積公式a2,棱長為a的正方體的體積a3,類比得到n個a相乘記為an.這個環節主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類比熟悉的2次方、3次方轉到n次方上來,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
2.2? 共性歸納
例2? 觀察下列算式,能否有其他的表示形式呢?等式左邊的運算有什么共同特征?
①1×1×1×1×1×1×1=;
②0.5×0.5×0.5×0.5=;
③0×0=;
④-3×-3×-3×-3×-3=;
⑤56×56×56=.
設計意圖? 通過多個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引導學生形成初步的概念建構.
2.3? 形成概念
概念? 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
表示方法? a×a×… ×a×a(n個a)記做an.
讀法? an讀作“a的 n 次方”,或讀作“a? 的n 次冪”.
設計意圖? 歸納乘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使學生對乘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2.4? 概念辨析
(1)說出下列乘方的底數和指數,并把乘方寫成乘法的形式:
①52=;
②25= ;
③-14=;
④-23=.
(2)-24與-24一樣嗎?252和225呢?
從讀法、底數、書寫形式、表示的意義、冪幾個方面進行辨析.
設計意圖? 第(1)題中,老師可讓學生說出幾個式子乘方的意義,引導學生將乘方與乘法建立聯系,對于第(2)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五方面指出兩組式子的區別,強調底數是負數和分數時,書寫的規范性.通過這兩個概念辨析概念,突破難點.讓學生逐步加深對乘方概念的認識,得到螺旋式的鞏固和提升.
2.5? 概念應用
例3? 計算:①-43;②-24;③05;④-232.
設計意圖? 設計底數是負數、0、分數的式子,讓學生通過回憶多個有理數乘法運算符號的確定,為冪符號的確定做鋪墊.
探究? (1)通過計算,你能確定下列各式結果的符號嗎?
①52000; ②-299; ③-125; ④197;
⑤-82; ⑥-32021; ⑦46; ⑧-2.36.
歸納: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偶數.
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0的任何正整數次冪都是0.
設計意圖? 讓學生掌握通過辨認底數、指數,直接判斷冪的符號,達到對概念“再造”.
(2)直接說出下列各式的結果.
①120;? ②-120;③-175;④-12n;⑤-12n+1(n是正整數).
3? 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呢?
設計意圖? 通過總結學生對概念學習的總體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知識納入本章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章知識有一個整體性結構化的認知.
(2)通過觀察下面幾個數的365次方,你有什么發現和體會?
0.99365≈,1365≈,1.01365≈,1.02365≈.
設計意圖? 引入“乘方”的精神,實現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4? 結語
縱觀乘方概念的教學,教師首先通過問題串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接著圍繞乘方概念的本質層層設問,在概念的生成過程中既抓住了乘方與乘法的關系,又辨別了不同點,讓乘方的概念不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匯入到四則混合運算這個大的集合中,符合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
對于新課標提出的單元整體教學的要求,我們還需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在同一主題的一般觀念引領下的概念教學,讓學生經歷相同知識點下不同內容的學習過程,學習用相似的框架研究不同的對象,積累學習經驗,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建構整體內容體系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邵光華,章建躍.數學概念的分類、特征及其教學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9(07):47-5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