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能夠改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等條件。介紹設施蔬菜秸稈全量化還田技術案例,闡述遼寧省朝陽市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及配套技術的試驗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為促進設施蔬菜秸稈的有效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設施農業; 全量化; 原位;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6-0013-02
中國是蔬菜生產大國,蔬菜生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同時也產生了大量蔬菜秸稈廢棄物。蔬菜秸稈廢棄物因其量大、水分高、干物質少,且不適宜長距離運輸,大部分都被直接丟棄或焚燒,影響生態環境,已成為垃圾處理的難題。此外,蔬菜秸稈中含有大量的營養元素,其從農田系統中的連續移出會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和有機碳庫衰減,加快土壤退化進程[1]。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是其資源化利用的一種有效方式,能夠改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等條件[2-3]。介紹設施蔬菜秸稈全量化還田技術案例,闡述遼寧省朝陽市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及配套技術的試驗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為促進設施蔬菜秸稈的有效利用提供參考。
1設施蔬菜秸稈還田技術案例
1.1省外設施蔬菜秸稈還田技術
1.1.1山東壽光蔬菜秸稈還田技術 一是在蔬菜罷園拉秧時節,高稈和藤蔓性蔬菜解下吊秧繩或移除架扶物,揭去地膜,葉菜類蔬菜直接還田利用。二是利用秸稈粉碎機械將蔬菜秸稈藤蔓就地粉碎,再將有機肥、復合微生物菌劑播撒在粉碎秸稈上,最后用旋耕機翻耕。三是灌足水分整平土地,或覆蓋地膜,高溫發酵密閉15~30 d,密閉期間如果地表零星干燥要進行第2次灌水,以滅殺病菌、蟲及蟲卵,最后旋耕土壤,整地做畦,定植蔬菜。
1.1.2 河南某團隊處理方式 番茄收獲后,將秸稈采收并平鋪于土壤上,撒施秸稈腐熟劑后進行第1次旋耕,加入干牛糞等有機肥后進行第2次旋耕,灌水后悶棚15~20 d,再起壟定植。
1.1.3 內蒙古赤峰技術模式 蔬菜秸稈粉碎還田后,將專用復合腐熟劑與沙子攪拌均勻,撒在粉碎的秸稈上,再用機器翻耕,使秸稈和腐熟劑混合均勻,最后進行灌水覆膜,高溫悶棚。
2遼寧朝陽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及配套技術
2014年開始,在遼寧朝陽進行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試驗,試驗主要以番茄為研究對象,近10 a的試驗結果表明,周年生產番茄過程中,沒有出現連作障礙,植株長勢強健,產量正常,病蟲害少,化肥農藥施用顯著少于傳統模式?,F總結技術如下:
2.1蔬菜秸稈還田
第1茬番茄植株連根拔下,晾曬2~3 d,秧子萎蔫后將其理順平鋪在作業溝內(第2茬在第1茬拔株前20 d于株間定植)。第2茬番茄生產結束后,拔除萎蔫植株,然后在作業臺挖寬30 cm、深30 cm的溝,把番茄植株埋在溝內,同時在溝上做定植臺,以備進行下茬定植。
2.2肥藥減量施用
通過番茄植株全量化原位還田,棚內不施用糞肥和商品有機肥。定植后,每7~10 d澆1次大量元素水溶肥或中微量元素肥料,用肥量總體不到傳統種植用肥量的一半。
2.3殘葉次果處理
管理過程中,除商品果實外,其余所有作物植株(根、莖、葉、果)全部還田,溝埋或鋪墊在作業道內,使其變成有機肥料再施入棚內。
2.4病蟲害防治
根據大棚結構和害蟲活動規律,棚內適量懸掛黃藍板及性誘芯,懸掛高度與作物生長高度相匹配,同時定期更換,以確保黏陷效果和誘捕效果。害蟲種群密度較高時,選擇對非目標生物影響較小、低毒性的殺蟲劑,同時使用電動彌霧機進行噴藥,用藥量是其他農戶用藥的1/3左右,這有助于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5棚室處理
棚室2~3 a機械旋耕整地1次,把棚內番茄植株腐爛后形成的有機質均勻翻入土壤中,以用于提升肥力。
3遼寧朝陽蔬菜秸稈全量化還田技術效果
3.1經濟效益
該技術具有不休棚、不悶棚及無連作障礙等優勢,實現了番茄的周年生產,2a可生產5茬,其他農戶2a生產4茬。每年節省人工10人/667 m2,人工費約節省1000元/667 m2;節省農家肥600元/667 m2,化肥少施200 kg/667 m2,節省1200元/667m2,農藥少投入600元/667 m2。2a增加1茬,約增收36 000元/667 m2。因此,每年可節本增收21400元/667 m2。
3.2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該模式有效利用了蔬菜秸稈廢棄物,減少了農村道路兩側垃圾的堆置,解決了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打破了設施農業生產中的土壤連作障礙,為設施農業綠色高效發展提供了“接地氣”的解決方案?;兽r藥使用量的減少,維持了自然界昆蟲、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關系,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解決了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確保了蔬菜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對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4]。
4主要問題和解決對策
4.1應用品種單一,應擴大試驗品種和面積
2023年全省設施農業面積18.68 萬hm2,產量1 400萬t以上。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主要應用在番茄和黃瓜上,其他品種則嘗試較少。2023年在喀左縣、朝陽縣、北票市的一些鄉鎮對番茄、茄子、黃瓜、豆角等品種進行了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試驗,效果較好,但還需要對該模式進行長時間試驗,以驗證其他作物運用該技術的可行性和穩定性。
4.2思維模式固化,應強化科技支撐
該種植管理新技術摒棄了傳統的悶棚、消毒、間歇和倒茬做法,但很多菜農難以接受,認為蔬菜秸稈還田后不是“衛生田”,會攜帶病蟲害而影響下茬作物生長。對此,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利用現場觀摩、媒體平臺等進行宣傳,通過示范田以點帶面來帶動周圍菜農轉變傳統思路,接受新技術。同時,加強管理和技術人員的指導服務,開展技術攻關以攻克核心技術和設施裝備,進而促進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
4.3缺乏資金支持,應探索項目整合
當前,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還處于初期起步階段,缺乏特定的財政項目給予傾斜或支撐,這就會影響新技術的深入研究和大面積推廣。對此,相關行業管理和推廣部門可以整合項目,將該項目納入到其他相近的農業項目中,以促進該技術快速鋪開、大面積應用。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建立政策性保障體系,出臺具體落實到位的政策激勵機制,給予更多支持,從而促進新技術良性發展。
5結語
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直接關系到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遼寧省朝陽市蔬菜秸稈全量化原位還田技術的成功實踐,不僅為設施蔬菜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徑,也為其他地區的類似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科技支撐、探索項目整合,以推動設施蔬菜秸稈還田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共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為構建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