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京劇為例,探討傳統音樂文化在高中音樂課程建設中的滲透。筆者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先剖析京劇本體與高中音樂課程的適配性,闡述其獨特調式、旋律、美學意蘊及承載的民俗歷史;隨后展示了京劇多元藝術形式在高中課堂的創新植入途徑;同時還呈現了京劇文化滋養下高中音樂創作的實踐蛻變,包含題材、旋律、結構運用。分析認為,京劇融入能豐富高中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與創造力,助力傳統音樂傳承,提升學生審美與綜合素養。
【關鍵詞】傳統音樂" 高中音樂" 課程建設" 滲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117-06
在當今教育領域,傳承與弘揚傳統音樂文化至關重要。高中音樂課程作為美育的關鍵一環,承載著培養學生藝術素養與文化認同感的重任。京劇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瑰寶,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蘊含深厚藝術底蘊與人文精神。而當前高中音樂教學對京劇等傳統音樂挖掘不足。鑒于此,聚焦京劇,深入探究其在高中音樂課程建設中的滲透路徑,旨在為提升教學質量、傳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汲取傳統文化精髓,提升審美境界。
一、京劇本體剖析與高中音樂課程的適配性探究
(一)音樂形態溯源:京劇獨特調式、旋律與高中音樂基礎構建
京劇在音樂形態領域綻放別樣華彩,其調式與旋律宛如一座蘊藏無盡奧秘的藝術寶庫,與高中音樂課程根基緊密相連。京劇唱腔主要基于西皮、二黃兩種聲腔,它們有著別具一格的調式架構。西皮調式多呈現明朗開闊之感,其音程跳進相對頻繁,賦予旋律以活潑、激昂的特質,恰似春日奔涌的溪流,活力四射。就如《四郎探母》中楊四郎“坐宮”一折的經典唱段,那明快的西皮快板,學生在聆聽時,能清晰捕捉到音符間跳躍的動感,仿若置身于緊張又激動的劇情之中,這無疑為高中音樂的音程感知教學提供了鮮活范例,助力學生深化對音程變化表現力的理解。二黃調式則偏向深沉、委婉,音程過渡相對平穩舒緩,恰似秋夜靜謐的月光,灑下溫婉的光暈。以《二進宮》里徐延昭的醇厚唱腔為例,悠長的旋律、細膩的音程變化,讓學生體會到內斂深沉的情感抒發模式,為音準把控、旋律線條勾勒筑牢基石。從旋律走向來看,京劇旋律緊密貼合漢語“湖廣音”“中州韻”的聲調韻律,依字行腔,蜿蜒流轉。老生唱腔蒼勁雄渾,講究氣息的沉穩運用,在高音區挺拔剛健,低音區醇厚深沉,如書法大家揮毫,筆鋒剛勁又不失沉穩,像《空城計》中諸葛亮城樓撫琴唱段,一字一句盡顯智謀與膽識,學生研習時可洞悉旋律與字詞韻味融合的精妙,激發旋律創作靈感。青衣唱腔則柔美細膩,宛如精美的工筆畫,一個拖腔便能千回百轉,裝飾音錯落點綴,恰似花瓣上晶瑩的露珠。如《貴妃醉酒》楊玉環的唱段,婉轉悠揚的旋律隨著劇情層層鋪展,學生借此領悟到細膩情感及旋律的精妙詮釋,打破西方音樂旋律單一走向的思維定式,為高中音樂旋律寫作注入東方古韻。
(二)美學意蘊探尋:京劇“和”“韻”“意境”與高中審美進階
京劇美學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如繁星閃耀的浩瀚夜空,“和”“韻”“意境”三顆明珠尤為奪目,引領高中學生邁向審美新境界。“和”是京劇美學的核心要義,貫穿舞臺上下每一處細節。在樂隊編制上,文場的京胡、京二胡、月琴等弦樂器與武場的鼓、鑼、鐃鈸等打擊樂器默契配合,相得益彰。以經典劇目《霸王別姬》為例,虞姬舞劍橋段,京胡弦音如泣如訴,恰似離人淚,緊密跟隨虞姬的每一個劍花、每一步臺步,鼓點則精準把控節奏強弱,或如急雨,或似輕雷,二者水乳交融,再搭配演員的精湛表演、舞美的精妙烘托,共同營造出凄美壯烈的氛圍。學生在高中音樂欣賞課中深入剖析此劇,便能直觀領悟到藝術各要素間和諧共生的妙處,學會在音樂鑒賞中權衡織體元素搭配,為參與校園文藝活動校準審美坐標。“韻”是京劇的靈魂精髓,于唱腔咬字、行腔轉韻間盡顯風流。湖廣音、中州韻獨特的發音規則,讓每一個字音都承載著文化重量。像《鎖麟囊》中薛湘靈的唱段,一個簡單的“春秋亭外”,“春”字出口,先抑后揚,音韻婉轉,似春風拂柳,飽含嬌柔與溫婉,后續的詞句更是層層遞進,韻味悠長。高中階段學生審美逐漸由具象邁向抽象,研習此類飽含韻味的唱段,仿若品味陳釀,反復咂摸間,捕捉細微音韻更迭,從中體悟古人的情感哲思,滋養內心精神家園,在音樂課的交流碰撞中深化對“韻”的感悟,雕琢審美感知力。意境營造堪稱京劇美學的巔峰追求,憑借一桌二椅、簡單切末,借演員的神來之筆與音樂的畫龍點睛,便能勾勒出萬千世界。如《林沖夜奔》,舞臺上林沖孤身一人,僅靠身段、臺步的精妙設計,配合著鼓點的緊促節奏、唱腔的激昂悲愴,瞬間將觀眾帶入那月黑風高、英雄末路卻又不甘沉淪的情境之中,學生沉浸其間,仿若穿越歷史迷霧,與林沖并肩同行。高中音樂課程引入此類佳作,引導學生跨越音樂藩籬,抵達歷史、人生的縱深之處,完成由聲入情、由情入境的華麗蛻變,奠基高品位音樂審美格調。
二、京劇多元藝術呈現形式在高中課堂的創新植入
(一)樂器雅韻新呈:京劇器樂組合的沉浸式體驗
京劇樂器有著獨特的韻味與魅力,為高中音樂課堂創新開啟精彩之門。雖然京劇樂隊 “場面”樂器繁多,但引入關鍵幾件,便能開啟一場奇妙音樂之旅。以京胡、月琴、小三弦構成的“文場”核心組合為例,在高中課堂打造“京劇器樂小天地”,是深度感受京劇器樂之美的創新路徑。課堂上,教師可展示高仿真京胡,讓學生從輕輕撫摸琴桿、調試琴弦開始,感受其獨特木質紋理與緊繃張力。當指尖初次觸碰弓毛與琴弦摩擦發聲,那清脆、剛勁又略帶沙啞的獨特音色,仿若能穿透歷史,喚醒沉睡的梨園記憶。引入月琴,其圓潤飽滿、顆粒感十足的聲音,似京劇唱腔里靈動的裝飾音,為旋律添彩。小三弦則以撥弦間的清脆跳躍,夯實節奏基礎。分組讓學生嘗試演奏京劇經典唱段的器樂伴奏部分,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舞劍段落。一組學生拉奏京胡,模仿京胡大師燕守平的演奏手法,以細膩揉弦、巧妙滑音勾勒出凄美氛圍;另一組撥弄月琴,精準跟隨旋律節奏,用輕快彈撥模擬虞姬輕盈的舞步;還有一組操控小三弦,以穩定節奏、活潑撥弦為整體伴奏注入活力。在教師引導下,各小組磨合配合,感受樂器間音色互補、你呼我應的默契。音波流淌間,學生仿若置身楚漢相爭的垓下戰場,見證霸王別姬的悲壯,沉浸式領略京劇器樂合奏的震撼魅力,一改往昔樂器教學的單調模式,讓學生在團隊協作演奏中解鎖京劇器樂融合之美。
(二)聲樂戲韻重塑:京劇唱腔的角色化演繹
京劇作為傳統戲曲巔峰,唱腔與角色演繹緊密相連,為高中音樂課帶來無盡創新可能。設立“京劇小舞臺”,能打破常規教唱沉悶格局。選取京劇《貴妃醉酒》經典唱段,先從梅派唱腔細膩婉轉的發聲、行腔技巧深度剖析入手,講解依字行腔如何貼合“海島冰輪初轉騰”的音韻美感,讓學生感受口腔、鼻腔、胸腔共鳴變化塑造出的醇厚音色。再依旦角扮相、身段規范,為學生精心勾臉、著華麗戲服,從云步輕移、水袖翻飛中找人物狀態。指導學生以楊貴妃視角,借舞臺走位設計融入情境,詮釋唱段情感層次。當學生身著華服,蓮步輕移唱著婉轉曲調,借表演力升華對唱腔理解,擺脫機械學唱枯燥。拓展至其他京劇劇目,如《空城計》,分組排練時,生角學生模仿老生沉穩大氣的扮相,揣摩諸葛亮臨危不亂的心境,從醇厚唱腔到羽扇輕搖神態皆精心雕琢;凈角學生則以花臉臉譜、洪亮嗓音展現司馬懿多疑狡詐,在對唱交鋒中碰撞火花。利用多媒體虛擬背景切換場景,以3D音效環繞增強環境氛圍,讓學生在亦真亦幻的舞臺情境里,借京劇聲樂與表演融合,體悟傳統音樂敘事性與抒情性交織的魅力,挖掘唱腔背后的文化密碼,如京劇唱腔格律、音韻與歷史故事關聯,讓古老的京劇在高中課堂借角色演繹出新活力,激發學生傳承熱情。
(三)樂舞影韻交融:多媒體助力京劇樂舞創編
在科技浪潮下,多媒體為京劇樂舞植入高中課堂架起創新橋梁。以京劇經典劇目《天女散花》為藍本,借3D動畫還原其超凡脫俗的舞臺畫面,從天女飄逸的服飾紋理、靈動舞姿旋轉,到樂隊編制全景呈現,音畫同步讓學生仿若置身仙境,直觀把握京劇樂舞一體藝術精髓,刺激創作靈感。課堂創編環節,學生分組以京劇音樂旋律為核心,如《蘇三起解》選段,結合現代舞蹈元素即興創編。利用智能動作捕捉設備記錄肢體動態,實時投屏糾正動作與音樂契合度。有的小組模擬蘇三戴枷行路姿態融入街舞律動,借光影變幻舞臺背景映襯明代街景,音樂節奏驅動舞蹈力量爆發,實現京劇旋律與現代舞風碰撞融合;還有以剪紙動畫搭配《貴妃醉酒》古箏改編曲,在動畫光影搖曳中重釋古典意蘊,學生借多媒體工具玩轉跨界,讓京劇樂舞在高中課堂突破時空局限,以新形式重生,培育學生創新傳承能力,使其成為京劇音樂文化傳播新火種。
三、京劇文化滋養下高中音樂創作實踐的藝術蛻變
(一)題材挖掘:京劇故事與歷史典故的當代重塑
京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其故事與歷史典故是一座蘊含深厚智慧與人文精神的寶庫。從文化人類學理論視角出發,京劇故事生動地映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民俗風情以及民眾心理。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如《岳母刺字》所展現的精忠報國精神,《趙氏孤兒》體現的忠義擔當品質,它們將家國情懷深深鐫刻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在審美心理學層面,京劇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唱、念、做、打,搭配精美的服飾、臉譜與舞臺布景,構建起極具東方韻味的審美意境。這種多感官協同的審美體驗,為高中音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靈感。學生可以借此運用象征、隱喻等美學手法,將抽象的音樂與具體的京劇故事相結合,創作出富有深度和詩意的音樂作品。
在高中音樂特色課程中,“古韻新聲:京劇題材音樂創作探索”項目極具代表性。以《楊門女將》為例,教師在課程伊始,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挖掘資料。一方面,組織學生研讀宋史相關資料,深入了解北宋邊疆戰事頻繁的歷史背景下,楊家一門忠烈的英勇事跡,包括佘太君百歲掛帥、穆桂英等女將沖鋒陷陣的情節。另一方面,通過觀看不同流派的京劇《楊門女將》演出,讓學生剖析劇中人物的唱腔風格、身段動作以及舞臺調度如何精準地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節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切體會到故事中巾幗不讓須眉的豪邁氣概和深厚的愛國情懷,還能被京劇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吸引。進入創作環節,學生們積極發揮創造力。“巾幗樂章”小組受京劇武旦剛健唱腔與利落身段的啟發,以傳統五聲音階為基礎構建旋律。他們巧妙地選用琵琶來模擬穆桂英的颯爽英姿,清脆的輪指如同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利用大堂鼓渲染戰斗的緊張氛圍,鼓點隨著戰斗節奏的變化而起伏。歌詞創作借鑒古典詩詞意象,如“紅妝執戟破天門,烽火巾幗照古今”,簡潔有力地勾勒出女英雄的豪邁形象。“先鋒旋律”小組則大膽創新,引入電子音樂與搖滾元素。他們保留京劇的核心旋律動機,對傳統慢板唱腔節奏進行重新編排,融入激昂的電吉他失真音效和強勁的搖滾鼓點。在表現楊家將出征前的悲壯氛圍時,運用低沉的貝斯和如泣如訴的弦樂進行鋪墊;在戰斗高潮部分,通過電子音效與激昂唱腔的交織,營造出震撼的視聽效果。兩組作品在成果展示中充分展現了學生對京劇題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創新活力。這一項目不僅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扎根民族文化進行創作的強大力量,也從實踐層面有力地論證了京劇在高中音樂課程建設中的重要滲透價值,為京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高中音樂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二)旋律借鑒:京劇唱腔的現代轉譯
京劇唱腔是京劇藝術的核心要素,其藝術價值和音樂特性獨具特色。從音樂聲學原理來看,京劇唱腔主要分為西皮、二黃兩大聲腔體系,它們在音樂特征上呈現出鮮明的對比。西皮唱腔具有節奏緊湊、旋律起伏大、音程跨度寬等特點,其發聲時氣息對聲帶的沖擊力強,產生的音色高亢明亮,能有效表達激昂、歡快、豪邁等情感,例如《定軍山》黃忠的唱腔,充分展現了老將的英勇豪邁之氣;二黃唱腔則以節奏舒緩、旋律線條流暢、音程過渡平穩為特征,發聲注重胸腔和頭腔共鳴,氣息沉穩悠長,適用于表達沉郁、悲傷、溫婉之情,如《洪羊洞》楊延昭的唱段,把人物的憂慮哀傷刻畫得細致入微。從音樂教育的理論視角出發,引導高中學生對京劇唱腔進行借鑒創作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在音樂文化傳承理論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是當代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京劇唱腔作為民族音樂的精華,承載著數百年藝人的智慧結晶。在學生的學習實踐中,掌握京劇唱腔獨特的發聲、行腔、轉腔技巧,可以為其音樂創作帶來新的思路和突破。依據音樂心理學原理,學生在學習依字行腔時,根據漢語四聲調值設計旋律走向,能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情感表達,裝飾音的運用能增強旋律的表現力,拖腔通過細膩的音高變化來抒發深層情感,這不僅有助于突破西方作曲技法的固有框架,還能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心理認同,拓寬其音樂創作視野。
在高中音樂創作實踐工作坊,圍繞“京劇唱腔的現代變奏”主題開展了系統教學。首先,教師選取京劇《霸王別姬》中經典的梅派與麒派唱腔片段,使用專業音頻軟件進行科學拆解和示范。從音樂表演學理論來看,這種拆解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流派唱腔的發聲特點和情感表達。對于梅派唱腔,著重講解其婉轉細膩之處,包括口腔共鳴如何實現圓潤的音色效果,以及氣息的輕柔控制技巧;對于麒派唱腔,則強調其蒼勁豪邁的特質,如胸腔發聲所展現的雄渾力量和磅礴的氣息沖擊。同時,教師對行腔中的各類裝飾音進行詳細展示,解釋顫音如何營造婉轉的情感氛圍、滑音怎樣勾勒俏皮的音樂形象、波音如何增添靈動之感,以及拖腔在通過節奏和音高的伸縮變化展現人物復雜心境時的獨特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下達分組創作任務,主題為“都市的晝與夜”。“律動京腔”小組充分利用西皮唱腔的活力特點,將其與現代都市元素相融合,選定城市繁華商業區作為創作藍本。從音樂融合理論的角度來看,該小組保留西皮的骨干音列,同時大膽革新傳統板腔體節奏,將流行音樂中的Funk節奏和電子鼓點融入其中。在樂器配置方面,依據樂器聲學原理,選用電吉他來模擬京胡的高亮清脆音色,利用貝斯夯實動感低音,合成器則負責鋪陳奇幻的和聲,為主唱提供了豐富的音樂支撐。主唱在演唱“霓虹燈下舞步忙,喧囂都市樂未央”時,借鑒西皮發聲技巧,字頭的演唱剛勁有力,旋律跳躍奔放,生動地展現了都市的活力風貌。“夜色江南”小組另辟蹊徑,把京劇二黃與江南絲竹的韻味有機結合,營造城市的靜謐夜景。從音樂風格融合的理論出發,該小組以二胡作為核心樂器,模擬二黃唱腔的深沉醇厚,再搭配竹笛的清幽婉轉,創造出寧靜而富有詩意的音樂氛圍。在旋律創作上,他們汲取二黃的平穩旋法,并巧妙融入江南絲竹的裝飾音,使旋律如潺潺溪流般流暢,歌詞“月照古橋水悠悠,夜泊江南夢入舟”配合舒緩的二黃唱腔,細膩地呈現出都市夜色的溫婉之美。通過此次創作實踐,學生親身體驗了京劇唱腔的現代轉譯過程,創作出兼具民族韻味和現代風尚的優秀作品。
(三)結構承繼:曲牌聯綴與變奏手法的活用
京劇的曲牌聯綴與變奏手法是京劇音樂的重要構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藝術智慧和結構美學。從戲劇音樂學理論來看,曲牌聯綴是根據京劇劇情的推進、人物情感的變化以及舞臺氛圍的營造需求,巧妙地將眾多風格各異、格律固定的曲牌組合在一起。而變奏手法在音樂創作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京劇藝人通過加花繁飾、減字瘦身、偷聲變速等技巧,對主題旋律進行創新處理。加花繁飾能夠為原旋律增添更多裝飾元素,使其更加豐富;減字瘦身可以突出主題核心,刪繁就簡;偷聲變速則可以靈活調節節奏疏密和音符時值,賦予旋律獨特的情感色彩和動感,這些技巧充分挖掘了主題旋律的潛力,適應不同的戲劇情境和人物心境,展現了京劇音樂嚴謹精巧且靈動多變的美感。
在藝術特色高中的音樂創作課堂中,教師將其構建為“京劇結構創想實驗室”,開展校園微電影配樂創作實踐。首先,教師以京劇《三岔口》為例,詳細講解曲牌聯綴與變奏手法的運用。開場時,為營造深夜客棧的靜謐懸疑氛圍,使用【粉蝶兒】曲牌,其舒緩輕柔的旋律與微弱燈光配合,營造出神秘的氛圍。隨著劇情發展,人物之間暗中摸索和誤撞打斗,轉為使用【急急風】,強烈急促的鼓點和激昂的旋律將緊張氣氛推向高潮,在打斗高潮處,運用變奏技巧,通過加花使音效更加嘈雜混亂,增強沖突感,讓學生通過實際案例理解這些手法對劇情的推動和烘托作用。在分組創作環節,“活力校園”小組以校園社團招新為主題進行音樂創作。從音樂與劇情適配理論來看,該小組借鑒曲牌聯綴,在新生涌入社團招新現場時,選用經過改編的歡快活潑的民間小曲曲牌,配合熱鬧的鑼鼓,有效激發現場氣氛;而對于不同社團的展示,根據社團特色運用不同曲牌,如街舞社團使用動感強烈、節奏多變的變奏曲牌來體現其活力時尚,書法社團則采用舒緩優雅、具有古風韻味的慢板曲牌來展現傳統文化魅力。“光影變奏”小組側重于變奏手法,以學生備戰考試為題材,以簡單的勵志歌曲作為主題旋律。晨讀場景下,運用加花繁飾,添加輕快的裝飾音,體現同學們的朝氣蓬勃;遇到難題時,使用減字瘦身,簡化旋律以凸顯內心焦慮;攻克難題后,采用偷聲變速,加快節奏來表達喜悅振奮之情。這兩組作品通過對京劇曲牌聯綴和變奏手法的活用,為微電影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讓學生從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京劇音樂結構手法在現代創作中的重要價值,同時也為京劇在高中音樂課程建設中的滲透提供了具體的實踐范例,為后續音樂創作和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具內涵和魅力的探索路徑。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京劇在高中音樂課程建設中展現出非凡價值與無限潛力。通過對京劇本體的剖析,讓學生領略其音樂形態、美學意蘊與文化承載魅力,在課程適配性探究中筑牢傳統音樂根基;創新植入多元藝術形式,打破課堂沉悶,使學生沉浸式體驗京劇器樂、聲樂、樂舞之美,激發學習熱情;依托京劇的音樂創作實踐,促使學生挖掘題材、借鑒旋律、活用結構,實現藝術蛻變。這一系列舉措不僅豐富了高中音樂教學內涵,更點燃學生對傳統音樂熱愛之火,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注入青春活力。
參考文獻:
[1]楊穎宗.傳統音樂文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分析[J].學周刊,2024(29):140-142.
[2]韓林林.新課程標準下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中的路徑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3(18):219-221.
[3]龍開淮.高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路徑研究[J].高考,2023(25):171-173.
[4]田琪.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路徑探討[J].高考,2023(15):174-176.
[5]賈婷婷.高中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研究[J].學周刊,2022(21):172-174.
[6]周釔含.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文藝家,2021(06):171-172.
[7]鄧琳.高中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1(06):150-152.
[8]張蓮.高中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01):97-98.
[9]李翻霞.高中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探討[J].高考,2020(2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