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友琳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但物理是一門實用性與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科素養及較強的動手能力。初中物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展開物理課堂教學,設計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興趣。本文圍繞核心素養下初中物理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具體對策展開討論。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物理;大單元;作業設計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物理課堂以大單元設計的角度入手進行教學,為初中物理教師提供扎實的教學理論支撐,讓教師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內容。因此,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授學生課本中的物理知識,讓學生奠定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學生能夠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習能力、學習技巧及德育。學生也能夠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深入了解初中物理知識,掌握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加強對知識點的邏輯性。
一、鞏固課堂,拓展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有作業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而對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完善,學生通過做作業能夠熟練地掌握初中物理基礎知識,增強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物理教師在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時,要從整個單元教學內容入手,重點突出整個單元中的物理知識點,并由此為中心拓展有關重點知識的小知識點,讓學生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強知識與知識的聯系,獲得物理知識的拓展,在物理核心素養背景下完成對單元內知識的整理與歸納。當然,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課堂教學中的物理知識,學生在完成相應的作業時,物理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應對所遇到的物理問題,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利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加強學生在物理學科中的思維邏輯能力,促使學生能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思考問題,最終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進行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折射”的教學時,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將激光筆發出的光線投到遠處墻壁上,并在噴霧的加持下,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直直的光線,但當物理教師利用玻璃杯或玻璃板在光路上進行遮擋時,學生便會發現遠處墻壁上的光點發生了位移,在這時,物理教師便可以讓學生猜想這是為什么?從而巧妙地引入新課知識。當學生已掌握光的折射這一節內容的基礎知識時,物理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讓學生完成物理實驗操作作業,讓學生通過自身動手完成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研究三線兩角之間的關系,最終學會將已掌握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光的折射這一節內容意味著本單元的課程已經過半,物理教師便可以整合已學習過的單元物理知識,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問題中,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整合信息,情境命題
在教授一些較難懂的物理知識時,物理教師大多會為學生創設與課程有關的情境,在充滿趣味的情境的加持下,學生會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在初中物理教師教授生澀難懂的物理知識時,學生也能通過情境易于了解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因此,在進行一些物理命題時,物理教師可以在一些題目中為學生增加情境,在情境的幫助下讓學生能夠找到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加強單元物理知識的緊密性。當然,選擇恰當的情境融入題目,也是現階段物理教師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信息時代中,雖然獲取信息較為便利,也能夠獲取到物理課本外的新穎的物理資料,但所獲取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門的。這就需要物理教師對這些信息進行仔細的辨別,從而將收集的資料利用通俗的語言,合理化地融入物理題目,讓學生在完成物理題目的過程中既能豐富物理知識,又能從物理題目中獲取對自身有用的信息。
比如,在進行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五節“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教學時,物理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中做的水球實驗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學生驚奇地發現:通過水球看到的是航天員倒立的頭像,于是,學生就會發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由此,教師利用航天科技的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進行物理新知識的學習。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凸透鏡成像的基礎知識之后,物理教師可以繼續播放視頻內容,在視頻中,航天員在之前的水球中加入了氣泡,通過凸透鏡竟然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這再一次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物理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布置課堂作業,要求學生應用本單元所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這一探究問題,最終得出光的折射原理引起的光學現象這一答案。
三、分析學生,作業分層
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個性特點也不同,最終的學習成績也不盡相同。學生在學校中接受教育就是為了能夠獲得優質的知識內容,個性化的教學輔導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初中物理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時,首先,要深入班級內部。教師要了解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根據學生自身的真實情況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需求制訂相應的作業規劃,讓學生能在合理的物理作業中得到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第一層次為物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完成相關作業時要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針對性,尤其是感受到單元與單元知識的關聯性;第二層次是物理學習能力中等水平的學生,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要多為他們布置單元性的題型,強化這一層次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三層次則是物理學習能力較為不足的學生,教師在為這一層次學生布置作業時,要在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加深單元內知識的關聯性,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進行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五節“科學探究:摩擦力”的教學時,物理教師不管面對哪一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完成基礎的作業,這樣才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物理知識,為之后進行更高階的探索作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完成單元作業時,物理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工作業:部分學生根據教材內的實驗過程及手邊已有的工具進行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實驗,利用實驗的形式得出最終準確的結果;部分學生要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增大摩擦力及減小摩擦力的事例,最終可得出二者的意義。部分學生要總結本單元中的重點知識,并參照自己的知識體系考慮是否用已學知識補充與摩擦力有關的知識。學生在小組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及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生在物理中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四、以題為點,建立聯系網狀知識體系
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大多物理教師多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認為在初中階段學習物理,就是要將理論知識完整地掌握,才能更好地進行更高階的物理學習,在短時期內,這樣的教學形式確實能夠取得良好的物理成績。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因枯燥的物理理論知識對物理學科產生厭學心理,而且會導致學生的物理實踐操作能力不足,從而無法將物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因此,為了提高初中階段學生在物理中的核心素養,物理教師應以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來轉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多設置啟發式題型。首先,學生能夠第一眼看出該題型是哪一知識點,通過逐一啟發,讓學生深入探索物理知識,在恰當的時機,物理教師要提出合理的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增強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以不同以往的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印象。最終進行題目設置時,物理教師所選題目不僅要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而且要以此題為中心,拓展本單元中的相關知識點。
比如,在進行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九章浮力單元知識的教學時,物理教師可以直接以習題進行單元知識的歸納總結。物理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習題:我國第二艘055型萬噸驅逐艦“拉薩號”,它于2021年3月正式亮相,其綜合作戰能力在當今世界位居同類艦艇前列,若艦上的直升機飛離甲板后,航母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多少?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學生首先可以利用對航母的了解進行答案的推斷,再根據本單元所學的浮力知識研究直升機飛離甲板后航母的變化:因為“拉薩號”一直漂浮在海面上,所以浮力等于重力,當艦上的直升機飛離甲板后重力會減小,則驅逐艦所受的浮力也會變小;由F=pgV可知,在水的密度一定時所受浮力變小,則排開水的體積也變小。最終得出航母所受浮力將變小,排開水體積也將變小的結論。通過這樣一道經典的物理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既讓學生有效地鞏固了本單元中的物理浮力知識,也讓學生通過本次經典習題的練習,感受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加深了浮力單元知識的印象;又潤物細無聲地為學生建立單元物理知識體系,提升了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五、生活實踐類題型與課后實踐作業,提高學生代入感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就需要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操作,只有將已學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驗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識中的深刻內涵,進而將知識真正地掌握到自己手中。物理實踐作業也分為校內實踐作業和生活實踐作業,校內實踐作業的完成是需要校內基礎設施輔助完成,多是一些較為精細的實驗操作;而生活實踐作業多是與生活實際有關,這一類作業學生可以在課后獨自或合作完成。該作業的完成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將生活與物理緊密地聯合起來,因此,物理教師在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時,可以多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關的物理實踐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物理知識的魅力。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證初中階段物理教學質量,物理教師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依據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大單元作業。目的是學生能夠獲得優質的物理知識,可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他們能夠牢固掌握及熟練應用物理理論知識,進而形成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穎紅.立足大單元 創設小情境 發展大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初中物理大單元作業設計[J].華夏教師,2023(11):13-15.
[2]莊雅霜.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物理單元作業設計[J].物理之友,2022,38(7):30-32.
[3]朱香紅.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