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禮智
【摘? 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倡導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長久以來,我國歷史課程的教學依舊停留在單純知識的講授上。實踐證明,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問題導學;初中歷史;教學對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它走過了一條效仿蘇聯,曲折探索、嚴重挫折,直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合理的“教學主題”,可以達到教學對知識點進行統整、加深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強化歷史教學育人功能的目的。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所走的道路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截然不同,同時也克服了蘇聯、朝鮮等國社會主義道路所帶來的弊端。它是一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偉大實踐和理論成果。中國的道路彰顯出自主獨立、符合國情的特質,不盲目追隨西方的道路,而是展現出一種自主創新的精神。以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例,深入探討中國道路的發展歷程,旨在從歷史必然性的角度審視道路自信,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堅定道路自信的信念。
一、常見的歷史問題類型
在歷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的三個方面,即對歷史的理解、判斷和反思。這三種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為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會帶來不同的問題和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歷史教育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主要是以筆者初中歷史教學的經驗為主,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歷史問題類型展開以下分析:
(一)問題的本質是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常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對于問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歷史水平以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問答式”教學模式來進行提問,這種模式容易導致課堂上出現大量重復性或孤立性的知識點,這樣的情況發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基于此,對于問題的設置需要教師保證其有一定的指向性,避免使用大范圍、模糊不清的語言,使學生可以快速掌握答案。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的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點以及易錯點,因此,教師在問題上的設置可以為“在新中國成立后最有意義的歷史轉折是什么?其主題是什么?”“對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礎知識,我們需要探討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性的問題。
(二)探究問題的本質
初中歷史問題導學模式中,在理解性問題的設置上,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理解性問題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等特點。在設計理解性問題時,教師應當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教材中的新知識為基礎,大膽地設置層次性問題,以達到“正中心”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中的第8課時“經濟體制改革”中,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當時情況下出現的農村經濟改革體制的相關內容,基于此,教師對于本課時的問題設置可以為“在當時情況下,什么原因導致人們生產積極性低?在鄉鎮問題一致的情況下,為什么經濟體制改革最先在農村實施,而不是城鎮?為什么不是鄉鎮一起開展?”基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自學教材,并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尋找答案。
(三)反思性問題
對于學生的反思學習能力和初中歷史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力,反思性問題不僅是一種考察,更是一種檢驗。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反思性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應當注重問題的創新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以激發學生的反思性思維。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的第8課時“經濟體制改革”時,教師可以利用其他資源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敘述。“在20世紀70年代的末期,正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的經濟體制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對當時與現在的農村經濟與社會經濟,分析在當時的背景環境中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的好處?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是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拓展學生思維,提出以下問題:“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你認為我國經濟體制中需要優化與改革的地方有哪些?哪種經濟體制更適用于當前社會發展?”
教師主要以具有大量思維空間的問題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差距,了解在新中國成立時實施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進一步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過程中的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知識的認知。
二、探究歷史中“問題導學”育人思想的內核
歷史課程所具備的政治屬性和文化意識形態屬性,彰顯出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意義。因此,在新時代,如何加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成為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中,“培根鑄魂”主要是指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之根本,愛國愛黨之魂魄的過程。培根鑄魂,既體現了歷史學科育人價值取向與目標定位的一致性,也彰顯出歷史課程育人功能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培根鑄魂,是通過歷史課程教育,使廣大學生在思想上堅定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立場。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主要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根據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進而促進學生在探究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從而成為一個具有民族自信與愛國情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者與接班者。
三、建構一套“問題導學”育人模式,以解決歷史上的問題
“問題導學”這一理念主要是對所學知識整合并以問題方式展開的教學方式,簡單來講就是以問題為主,通過對課本內容的整合、精簡,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相關知識的過程。對于“問題導學”來講,這一育人方式是通過“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以問題為主,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中的第11課時“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時,教師可以帶入上節課內容,并根據兩個課時之間的關系設置問題,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本課時的內容,“1.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2.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其啟示是什么?”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鼓勵學生回答問題1,并對中國夢的實現進行探究;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內容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完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2。
四、適時地進行問題導學
(一)初始時間:引入新課
在初中生心目中,知識的每次探究都充滿了未知,教師如果能夠把自己對“未知”的好奇心發揮到極致,以新知識為主,設置相關問題,吸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中的第7課時“重大歷史轉折”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外資源為本節課的問題資料,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設置問題“為什么叫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而不是其他?會議內容對我國發展的影響?”通過當時的報道、照片等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自主學習。
(二)最為關鍵之時:突破重難點
重難點是初中歷史教學上的重要內容,同時成為教師教學中主要攻克的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上可以不斷地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歷史題目,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時,歷史教師對于教學重難點,可以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主,使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其中在第9課時“對外開放”的教學中,其重點為經濟特區的設立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程;難點則是掌握對外開放的形成過程與特點、中國加入世貿的重要性。在了解重難點的基礎上,教師對于教學問題的設置為“1.經濟特區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設立?2.什么是經濟特區?其‘特主要表現為什么?3.在當時情況下,為何選擇這些地方成為經濟特區?4.經濟特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作用?5.經濟特區建設后我國是如何實現對外開放的?其意義是什么?6.中國加入世貿經歷怎樣的歷程?7.加入世貿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分別是什么?你又是怎樣看待這些機遇與挑戰的?”
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本課時,因為問題的設置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并且其主題為“對外開放”,因此,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了解本課時的主要內容。學生在通過教師給予的相關資料,通過不斷對問題的剖析,并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可以了解到“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形成了歷史思維方式,這也成為突破歷史教學中重難點的關鍵。
資料1:1984年經濟特區在深圳、珠海、廈門設立后,其考察中提到:特區可以促進人不斷學習,特區的開放既能發展經濟又能培養人才。
資料2:加入世貿的好處,加速對外開放進程;吸引先進技術與資金注入本土等。加入世貿更利于我國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
資料3:經濟特區開放后,大量國外產品涌入我國市場,加快我國部分行業發展,對于落后企業有著一定的壓力與影響。
(三)最后時間:復習課堂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代表學生學習歷史的結束,因此課堂復習成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的重要方式,在不斷的復習中,學生可以了解自身不足,從而實現查缺補漏,進而養成歷史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在不斷復習中,可以進一步明確本單元的相關知識,可以全面地了解歷史時間,因此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后,可以適當地以問題為主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例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中的第10課時“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因為本單元已經接近結束,因此教師需要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并提出問題“當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候,什么東西使你感到驕傲,你覺得那些東西怎樣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呢?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怎樣認識的?”指導學生對課堂上的總體學習內容進行復習,有助于對所學知識進行高效復盤。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學”的方式,可以在多方面、多角度以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拓展學生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對于初中歷史老師來講,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目標,利用問題導學優勢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進行科學運用,從而完善學生品格,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娜.淺析高中歷史“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3(12):65-67.
[2]沈莉芳.淺談問題導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1):124.
[3]王鋒.導學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