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芳
【摘? 要】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構建價值引領的課堂,探索教學新模式、新方法,對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培養學生良好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有重要作用。基于價值引領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遵循以生為本原則,立足教學內容,找準價值引領點,借助引導學生思辨、體驗、實踐,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基于此,文章首先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價值引領的重要性做出分析,進而具體探究基于價值引領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價值引領;問題驅動;情境;實踐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實現知識性與價值性的協調統一,能夠在知識教學中滲透價值觀引導,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目標。與其他課程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價值觀教育特性,通過構建以價值引領為核心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借助先進的思想引導學生對正確的價值觀有所感知和認同,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在價值觀方面的分析、判斷、選擇能力,進而促使其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并驅動自身行為的轉化。因此,教師要重視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引領要素,基于學情設計教學活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引領的實效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價值引領的重要性
教師要重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深入了解價值引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體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價值引領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價值。構建以價值引領為核心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對傳統課堂教學中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行具體化處理,以真實的情境、案例,或者實踐體驗來完成理論知識教學,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有趣,有效激發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順利完成課程教學目標以及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價值觀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2)具有提升課程教育效果的價值。從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可以看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學習了解相關理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實現知識的內容學習,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素養。通過道德與法治價值引領的課堂實踐,能夠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增強學生對思想理論的感悟與認同,為轉化其行為提供保障。由此可見,價值引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從理論認知到思想認同,為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提供保障。(3)具有促進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價值。道德與法治價值引領的課堂實踐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能夠驅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完善的價值體系,使其自身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感得到提升,并在各種人、事、物中能夠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選擇。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價值引領的課堂實踐策略
(一)優化教學目標挖掘價值引領要素
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中起到重要的指引方向的作用,明確教學目標對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充分分析課程的性質,要將課程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標融入到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進而通過具體的課程教學活動推動課程育人目標的順利實現。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來看,其在課程育人目標上不只局限于傳授學生基礎的政治理論、法律知識以及道德規范,而是要通過思想理論的傳授和引導,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自身的思想認知、道德情感以及價值取向進行修正,從而使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在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中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規范自身行為。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要進行優化調整,使其從傳統的知識教學轉變為價值探索,立足教學內容與學情挖掘課程中的價值引領要素。
1.基于新課標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在優化基于價值引領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時,需要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立足課程性質深入分析與探討教學目標要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只有明晰了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才能讓教學更有方向和目標。從整體上看,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就是借助正確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以及法治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為新時代發展培養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人才。教師要基于新課程標準,挖掘價值引領要素,明確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形成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目標,重視對學生責任意識、政治認同以及道德修養的全面提升,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
2.基于學情優化教學目標,挖掘價值引領的關鍵點。在基于價值引領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不僅是價值引領的對象,更是價值引領的主體,只有基于學生明確價值引領的關鍵點,才能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引領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學情的分析,了解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況、理論基礎以及情感需求等,具體可以采取教學觀察、課下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綜合分析學情,幫助教師準確掌握價值引領的關鍵點。同樣是在“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情的分析,了解到學生在之前所學習的內容中已經對人的責任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但是從價值觀角度來看,部分學生仍然缺乏對勞動價值的準確認知,沒有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教師可以將熱愛勞動、崇尚勞動作為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引領。
(二)借助問題驅動引領學生價值判斷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面對事物時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形成了自身的價值體系,然而這種自發形成的價值體系相對來說不夠健全、不夠深入、缺乏標準性。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價值引領,通過巧妙設計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思考、深度探究,進而使學生可以掌握價值判斷標準,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各種人、事、物時,能夠準確地分辨是非與善惡。在為學生設計驅動問題時,教師要掌握相關的原則,把握好提問的切入點,才能更好地驅動學生思辨,提升其價值判斷能力。
1.于學生困惑處設問。基于問題驅動引領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使其能夠明晰價值判斷標準,修正自身價值體系,教師要重視找準設問的關鍵點,使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在學生困惑處設問,是一種針對學生學習難點設問的方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問題思考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突破認知難點,消除其價值判斷過程中的阻礙。例如,在進行“夯實法治基礎”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通過對學情的了解,掌握了學生對法治價值理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法治意識還不夠成熟,仍然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價值引領。因此,教師從學生疑惑處設置相關的引導性問題,使學生在思考中強化法制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2.結合現實生活設問。中學生現有的價值觀也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漸形成的,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進行價值引領同樣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基于具體案例設問,這樣能夠將枯燥的理論灌輸轉變為案例分析與問題探索,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規范有重要幫助。例如,同樣是在“夯實法律基礎”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比較常見的社會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并圍繞社會案例給學生設置具體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圍繞真實的案例展開問題分析和探索,最終使學生可以在具體實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分析與判斷。
(三)構建真實情境強化學生價值認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構建價值引領課堂的過程中,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傳統理論灌輸的教學形式很難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不能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理解與內化。因此,教師要選擇更加合理的教學手段,基于學生情感需求,為其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以情境體驗和互動提升學生的價值體驗,強化學生對正確價值觀念的認同。教師要注重圍繞教學目標構建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將價值引領滲透到生動、鮮活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參與中、體驗中、互動中激活內在情感,為促進學生進一步進行價值分析與探究奠定基礎。情境的構建一方面可以選擇將現實社會中的真實情境進行還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遵循客觀事物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虛構。例如,在進行“少年當自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著名歷史人物的事跡作為情境素材,結合學生現實發展情況和需求,為其創建具有一定真實性、故事性的教學情境,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情境演繹出來,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情感、抱負,對激發學生內在情感,使其形成正確價值觀有重要幫助。這種將歷史人物事件進行真實還原的情境構建方式,為學生搭建起與歷史人物跨時空對話的平臺,能夠使學生受到心靈的觸動,進而使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只有思想上對價值觀念產生認同,才能真正發揮價值觀驅動行為轉化的作用。
(四)組織多元實踐校正學生價值選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落實價值引領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對正確價值觀有準確的認知、辨別,也不是讓學生成為正確價值觀的存儲器,而是要讓學生在正確辨別與認同價值觀念的同時,能夠做到知、情、意、行合一,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傳遞正確價值觀。因此,為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引領的作用,教師還要注重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實踐體驗機會,通過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際生活和體驗中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1.模擬實踐。模擬實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實踐教學手段,教師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實踐經驗,將社會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進行復盤,也能夠對未來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演練。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實踐條件,使其在親身經歷實踐中進行價值的分析、判斷和選擇。
2.社會實踐。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教師要更多地為學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的大集體中,通過實踐體驗感知現實社會中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并能夠準確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例如,在進行“我們的公共生活”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完成課上教學活動后,可以在課下利用放學后的時間,或者周末以及節假日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比如參與社會公益服務,包括城市清潔活動、交通秩序維護活動、醫院以及療養院義工服務等。在學生實踐體驗中,自然而然能夠形成“以保護環境為榮,以破壞環境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等價值選擇標準,使其在具體事情面前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踐行價值引領,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體地位,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對提升課程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引領要素,圍繞學生的基礎情況把握好價值引領切入點。要以學生為核心設置引導問題,驅動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并構建真實的情境,使其在深度體驗感悟中達到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組織學生參與多元實踐活動,使其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最終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