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玲 趙文平
摘 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有著內在的關系,深化產教融合需要“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職教教師落實產教融合的形象表征,而“雙師型”教師培養需要產教融合的指引。實際上,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是一類具有產教融合特征的教師。從教育與職業跨界來看,“雙師型”教師既是傳遞職業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指向特定崗位的職業形象代言人;從教育與技術跨界來看,“雙師型”教師既是服務學生技術技能開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務技能型社會構建的技術大使;從教育與產業跨界來看,“雙師型”教師既向學生傳遞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和信息,也向產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產教融合引領下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是:確立“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復合性觀念,優化“雙師型”教師認定的跨界性標準,營造“雙師型”教師成長的雙場域聯動,培養“雙師型”教師能力的復合型品質。
關鍵詞: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
基金項目:2021年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項目“制造業立市戰略下卓越職教師資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JWZD26)
作者簡介:宋玲玲,女,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師、職業教育課程;趙文平,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4)02-0041-09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產教融合,為此,近年來國家層面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產教融合的深化與發展保駕護航。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產教融合是其最本質的類型特征。深化產教融合需要多方力量支撐,其中教師是關鍵,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需要一種與其類型特征相匹配的教師,即“雙師型”教師。2022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這既是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評判標準的規定,也是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模樣的一種刻畫,同時引導著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方向。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途徑,本文具體從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的關系出發,揭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產教融合特征,提出產教融合引領下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
一、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的內在關系
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有著密切的關系,產教融合離不開“雙師型”教師的紐帶作用,同時又為“雙師型”教師的發展和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深度合作,二者可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共同探索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模式,以期達到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雙師型”教師是唯一既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又懂得職業教育規律的群體,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這一主體,“雙師型”教師是職教教師落實產教融合的形象表征,其成長需要產教融合的指引。
(一)深化產教融合需要“雙師型”教師
“產教融合是一種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和諧共生、動態演化的復雜適應系統”[1]。打通教育與產業的界限,實現產教融合,必須依賴一種教育主體,即其能夠在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實現自由出入、自覺融合。直白地講,實現產教融合必須依賴和依靠“雙師型”教師。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產教融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校企溝通的“橋梁”、產教融合的“紐帶”。“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的一種特殊身份,其將職業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環節相融合,起到“帶徒育人”的作用。現如今,企業與職業院校相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職業教育教師需深入了解產業發展趨勢,才能培養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技能人才,從而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實現共贏。“雙師型”教師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他們能夠將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教育目標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實踐,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以加工制造類專業領域為例,現有的“雙師型”教師還存在著不適應產業變革中現代智能制造技術對其提出的能力要求。現代智能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需要“雙師型”教師具有較深入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其具備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時融入最新的智能制造技術,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流程的對接。
(二)“雙師型”教師是職教教師落實產教融合的形象表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成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是產教融合對職業教育教師的要求和產物。深化產教融合有利于校企雙方協同推動“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有利于提升“雙師型”教師在理論與實踐、學術與職業、文化與技術等方面的跨界協同素質。“雙師型”教師必須自己先熟知企業工作過程和掌握實踐技術,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當前企業生產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掌握實用的技術技能,從而培養出具備崗位勝任力和擁有技術能力的學生及應用技術的研發者。職業教育教師在參與企業相關研發工作、開展技術應用研究和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產流程和工藝技術,以便更新自身所執教的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自身能力提升,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達到“雙師型”教師標準所要求的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即能迎合當前行業企業應用技術服務需求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開發能力。故“雙師型”教師是職教教師落實產教融合的產物,對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雙師型”教師成長需要產教融合的指引
推動“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必須以產教融合的方式打破傳統教育與產業的壁壘,重塑人才培養機制。“雙師型”教師應當掌握專業操作技能與方法及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具備專業方面的組裝、調試、設備使用、維修或工具軟件的應用能力,以及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發明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有效對接。產業是教學的源頭,只有更加深入了解產業的現狀,才能培養出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需要深入產業一線,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產業知識和技能,并將其融入到教學中。因此,“雙師型”教師能力的發展需要緊隨產教融合,在產業最新發展格局中引領“雙師型”教師能力建設。“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產教融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必由之路、職后發展的關鍵支撐、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保證,通過產教融合信息平臺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保駕護航”[2];同時,產教融合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培訓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環境,尤其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興起,使得行業企業參與“雙師型”培養的體制機制更加順暢,推動了“雙師型”教師提質升級[3]。“雙師型”教師可以通過參與產業研發項目,積累更多的實戰經驗,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界對于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也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產業研發項目,而產教融合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創新空間。
總之,“雙師型”教師的誕生離不開產教融合的發展,產教融合的深化也離不開“雙師型”教師及其隊伍建設。
二、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產教融合特征
基于上述關于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內在關系的分析可知,“雙師型”教師與產教融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是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的關鍵紐帶。“雙師型”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將產業新動態、新技術帶入課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企業培養滿足崗位真實需求的人才。“雙師型”教師實質上是一種具有產教融合特征的教師,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與職業跨界中的“雙師型”教師:既是傳遞職業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指向特定崗位的職業形象代言人
“雙師型”教師在教育和職業跨界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各種專業知識,引導學生進入某一專業領域;而作為職業形象代言人,他們又將行業的發展趨勢、行業前景、行業現狀等內容清晰呈現,從而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有更清晰的認識。“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領域獨創的概念,彰顯著職業教育類型屬性,他們與普通教育教師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其指向或關聯著某種“職業”。當然,這個“職業”不是指教師職業,而是指“雙師型”教師所承載或面向的某一職業,比如會計、汽車維修、機械設計等職業。“雙師型”教師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個關涉某一職業崗位的職業形象代言人。在職業“視界”中,“雙師型”教師作為指向特定崗位的職業形象代言人,向社會和職業教育領域宣講和傳播某一職業。
首先,“雙師型”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隸屬于特定的職業人。根源于職業教育培養職業人的目的,“雙師型”教師除了是教師這一職業角色之外,還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比如,醫學職業教育領域中的“雙師型”教師具備醫生的職業背景。進一步說,“雙師型”教師是教授職業的工作者。之所以強調“雙師型”教師是具有特定職業背景的教育工作者,是對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師的超越。以往的職業教育教師只教給了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所教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脫離了特定的職業情境,所以學生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中并不完全會、也難以得到有效應用,最終導致其缺乏綜合職業能力。只有教給學生與真實職業工作密切結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才能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工作素質。對于“雙師型”教師的特定職業素養培養,需要強化“雙師型”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通過企業實踐讓“雙師型”教師了解職業工作崗位的狀況。
其次,“雙師型”教師具備與自己專業匹配的職業價值觀。作為具有特定職業工作背景的教育者,他們應具有相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主要是對職業的認識和看法,以及在職業工作中所持的取向。這實質上指向職業人的靈魂和精神層面。職業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養首先需要“雙師型”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價值觀。比如,一名合格的護士,除了需具備基本的專業護理知識、較好的護理技能外,還應認識到其工作是一項需要高度責任心、愛心、耐心和細心的職業,即需有一種“南丁格爾精神”,沒有“南丁格爾精神”的護士不算是合格的護士。那么,培養護士的“雙師型”教師首先就應具備如南丁格爾那樣的職業價值觀。
再次,“雙師型”教師具備與自己專業匹配的職業行為。這實質上是要求“雙師型”教師能夠教給學生在實際職業中的具體行為實踐,教會學生從事自己的職業工作。這需要教師不僅能夠勝任與自己專業匹配的某一特定職業,而且在自己的職業教育活動中,能夠引入職業工作分析、職業能力分析、職業標準指導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為開展符合職業規律的職業教育提供指導。眾所周知,我們所從事的職業教育活動是與職業分不開的,沒有職業的成分,我們所從事的活動不能成為職業教育活動。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雙師型”教師要能夠依據職業標準、職業工作屬性,合理開發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課程,確定與職業能力對接的職業教育教學目標,選擇與職業工作對接的課程教學內容,實施與職業工作過程對接的教學活動等。
總之,“雙師型”教師不僅是教育場域中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也是職業場域中的職業形象代言人。職業院校學生作為準職業工作者,他們通過在職業院校中的學習來認識和掌握職業的內在特質,主要依賴并依靠廣大的“雙師型”教師。所以,在教育與職業交融的“視界”中,“雙師型”教師以職業形象的代言人角色,服務于學生走進職業、成為職業人。
(二)教育與技術跨界中的“雙師型”教師:既是服務學生技術技能開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務技能型社會構建的技術大使
“雙師型”教師穿梭于教育世界與技術世界之間,逐漸融入新的社會形態,扮演著多重角色,推動著社會技術的進步。他們教授某種技術,服務于學生的技術技能發展,承擔著社會中技術技能積累的使命。技術屬性是“雙師型”教師的根本屬性之一,始終圍繞“技術”這一屬性是“雙師型”教師工作范疇中的重要邏輯。如果沒有技術這一屬性,可能只能是一般教師,而不是“雙師型”教師,因此“技術服務能力應成為衡量是否為‘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標準之一”[4]。在教育與技術復合的“視界”中,“雙師型”教師既是服務學生技術技能開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務技能型社會構建的技術大使,是以技術傳遞來溝通教育場域與工作領域的中介力量。
首先,“雙師型”教師的價值在于技術技能的積累和傳遞。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授和學習技術、內化技能的活動,與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育內容的技術性。實際上,這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教育者不僅是單純地向學生教授理論知識,而且要重在教授學生職業技術。正是基于教授技術、內化技能這一價值維度,原有只會教學術理論知識的教師并不適合職業教育的需求。從這個角度而言,“雙師型”教師的提出在其能夠教給學生技術技能、技術知識的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國家技術技能發展戰略依靠“雙師型”教師去傳遞和積累。“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技術的文化傳承,乃是人類生存模式的要素,而且為一切人類社會所實踐”[5],顯然,“雙師型”教師承擔著技術技能強國的“中國夢”這一使命。由此可見,“雙師型”教師是國家技術技能積累和傳播的大使,他們不僅是一般的教育者角色,而且代表和象征著國家的技術技能發展水平。
其次,技術技能素質是“雙師型”教師區別于普通教師的根本標志。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種不同于普通學術教育的特殊教育類型,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者的素質直接決定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傳統的教師是一種學術知識的化身,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被看得很重,因而往往忽視了其自身的技術技能素質。當職業教育在技術技能傳遞的過程中發現傳統意義上知識化身的教師并不能適應技術技能傳授的需求時,于是便需要強調實踐技能的價值。這也就是“雙師型”教師產生與存在的立足點。
再次,“雙師型”教師主要向職業院校學生教授技術知識。技術知識的意會屬性呼喚這種“雙師型”教師。萊頓認為,“技術知識是關于如何做或制造東西的知識,反之,基礎科學具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6]。技術知識具有意會性,它不同于傳統的理論知識。傳統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文字、課本等載體而存在,教師可以通過講授的方式對其進行傳遞;而技術知識則不然,技術知識是不可言說的,是存在于“做”的過程中的。那么,技術知識的傳遞就需要通過示范和行為指導,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滲透,最終達成教授目的。“技術知識的這種意會性,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設計共同體的特定‘意會背景,或者說,形成了根植于共同體內并影響其成員的‘前理解。這類知識的傳播與接受主要通過‘面對面、人對人的方式而實現。從年輕設計人員到高級設計者,根本而言,是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實現的”[7]。技術知識的情境性意味著“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成長離不開具體的真實生產情境,也意味著“雙師型”教師的技術技能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也離不開企業生產的實際經歷。“雙師型”教師是一種與具體生產實踐過程密切結合的教育者。“雙師型”教師自身的技術技能素質不是架空的,而是落地的,能夠將實際工作情境下的技術技能教給學生。
總之,“雙師型”教師是一種讓技術生產與技術教育走向融為一體的復合型教師,這是技術發展水平提高和技術技能積累需要的產物。首先,人類社會技術發展的水平日益提高,技術的精密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加工過程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當我們在職業院校教授某種技術、教授某種生產實踐能力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具備精湛的技術水平。其次,人類社會技術技能積累的迫切性越來越重,需要在技術生產過程中及時而有效地將技術工藝傳播傳遞下去,這就呼喚有專門的教育力量傳遞技術技能。其實,這是一種教育教學的力量和技術生產的力量在走向融合。在職業院校教師身上,就體現出了技術生產與技術教育的融合,這就是“教育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等兼備形態的“雙師型”教師。
(三)教育與產業跨界中的“雙師型”教師:既向學生傳遞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和信息,也向產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走向產教融合境界的產物,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之間銜接的重要載體,是產教融合型教師的代名詞。“雙師型”教師作為教育與產業跨界的橋梁,致力于把理論知識與產業實踐相融合。他們不僅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也深入到產業之中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向產業輸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他們將最新的理論知識與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
“雙師型”教師能夠同時深度理解教育教學規律和產業規律。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作為職業院校教師,他們必須全面熟悉職業教育教學的原則及規律。相較于職業院校其他教師,“雙師型”教師具備企業工作經歷或生產服務一線崗位的實踐經驗,他們對行業發展、企業需求及職業崗位變動有深入理解,對企業運行模式、生產流程或技術工藝有豐富的認識,深知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雙師型”教師具有顯著優勢,企業工作經歷使他們能夠準確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他們能精準考慮區域經濟的發展,貼近企業對崗位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需求,基于教育的前瞻性,科學設定專業,制定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專業課程目標的設定上,“雙師型”教師對崗位能力要求有深入了解,從而能設定更清晰的目標;在專業課程內容的建設上,“雙師型”教師可將教育教學規律和產業技術規律有機融合,打造符合職業院校學生成長規律的課程,確保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脫節、學校課程與企業需求脫節,使學生的能力培養更符合實際職業需求。在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過程中,“雙師型”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參與不僅可以彌補企業技術師傅教育教學能力薄弱的缺憾,還可以避免“學院派”教師企業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因為“雙師型”教師既了解教育教學規律,又熟悉產業技術規律,他們是能有效地將兩者結合,形成實用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者。
“雙師型”教師要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研發服務,需要將最新的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及時傳導給企業,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他們在學校中不僅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與企業的技術研發人員緊密合作,共同研發創新產品,推動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基于此,企業與院校之間的合作模式不斷優化,形成良性循環。教師需要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專項技術研究為主線,對當前市場環境及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企業的技術研發方向,制定合理的研究計劃,促使研究成果能夠在短期內轉化為產業應用。這樣的合作模式既能夠加快企業技術研發的速度,也有助于教師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同時,“雙師型”教師還需要關注企業技術創新的前沿動態,緊跟科技發展的脈搏,對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持續的跟蹤與研究。在此基礎上,教師與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共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聯合攻關,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實力,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技術服務。“雙師型”教師在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總之,“雙師型”教師作為教育與職業跨界的橋梁,能促進教育與職業的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發展機會,促進技能型社會的建設。
三、產教融合引領下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
如前所述,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具有產教融合特征,這一特征實質上也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導向。產教融合引領下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觀念層面、制度層面、環境層面和行為層面,其培養路徑具體如下。
(一)觀念上:確立“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復合性觀念
跨界復合是產教融合的特征之一,產教融合引領下的“雙師型”教師是一類具有復合素質的人才。復合性素質是指一個人具備多種能力或素質的綜合表現。“‘雙師型教師是一種特殊的復合型人才,其素質結構表現為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發、知識與技能、教育與專業等方面的統一”[8]。“雙師型”教師走向產教融合,首先需要在觀念上確立牢固的認識,即認識到“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復合性品質。在產教融合導向下,隨著新技術時代的到來,產業、行業、企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與此同時,應用型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能力也成為“雙師型”教師要具備的重要素質。“雙師型”教師在具備學科教學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跨學科研究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這要求“雙師型”教師在不同教育場景中具備靈活切換角色的能力。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專業技術能力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新和提高。
那么,究竟如何確立“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復合性觀念呢?首先,作為職業院校教師本人,要明晰我國頒布的對“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基本標準要求,牢固樹立“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觀念,以“雙師型”教師標準時刻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實踐,努力提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師德修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次,作為學校管理層,應洞悉“雙師型”教師的特點和成長規律,為“雙師型”教師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最后,教育行政部門要意識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為企業和學校搭建平臺,推動產教融合,促進雙方合作,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供保障。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上,學校、企業和教育行政部門,缺一不可,只有三方從觀念上確立“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復合性觀念,才能做到三方聯動,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制度上:優化“雙師型”教師認定的跨界性標準
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雙師型”教師認定的通知,并制定了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首次從國家層面建立了“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基本標準已突出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考察,注重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實績,同時強調“雙師型”教師要熟悉行業企業情況,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以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可以說,已有標準關注到了“雙師型”教師在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之間的跨界。那么在產教融合導向下,還可以將制度進一步上升到教育與產業之間跨界性標準的優化這一境地。優化“雙師型”教師認定的跨界性標準,首先要深入了解“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擁有嫻熟的專業實踐技能,能夠將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職業能力。因此,“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應該更加強調跨界性和實踐性,既要考察教師在專業領域的水平,也要考察教師在行業和企業實踐中的表現和能力。正如學界所主張,“‘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活動不應該被簡單定義為‘單一技術技能的傳授者,而是在‘教育者‘生產者‘服務者‘研發者等多種工作角色下,為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擔當技術知識輸出者、技術技能訓練者和技術文化傳播者的使命”[9]。
現如今,我國大部分“雙師型”教師是在企業與職業院校兩大平臺上自我成長起來的。盡管國家已制定“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但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方面,尚未構建起明確的培育體系。那么,在制度上,可以分為兩步走。首先,細化“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制定嚴格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等級。在考核方式上,應充分考慮跨界性,制定科學可行的考核方案,真實反映“雙師型”教師素質。其次,構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體系,并將其與“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對接,由此可形成自我培養與制度培養兩大培養路徑。
(三)環境上:營造“雙師型”教師成長的雙場域聯動
“雙師型”教師既具備理實一體的職業教育能力,也擁有把握最新職業發展動態的實踐能力。這種復合素質僅僅通過院校書本中的學習是難以形成的,需要借助于相關的企業實踐平臺。從“雙師型”教師成長的規律來看,可能需要先理論后實踐,也可能需要先實踐再理論,或者理論實踐同步進行的過程。總體而言,“雙師型”教師的成長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雙場域交互聯動的復雜過程。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這兩個平臺的建設有助于營造“雙師型”教師成長的雙場域聯動氛圍。比如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能夠聚焦行業和企業,能夠整合上下游資源,能夠聯合學校、科研機構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育人、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機制,助力“雙師型”教師在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教學工作與技術研發、教書育人與社會服務等之間的雙場域聯動,提升自身的“雙師”素質。“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能夠在教育行業發揮中堅力量。因此,他們的培養過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個平臺為“雙師型”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雙師型”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理解最新職業發展動態,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這種方式,“雙師型”教師能夠將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技能與在企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素養,提升自身的“雙師”素質,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目前,“雙師型”教師主要是通過自行參與企業實踐以提升自身實踐技能,但因種種原因效果并不顯著。究其根源,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雙場域協同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營造良好的“雙師型”教師成長的雙場域聯動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學校要加強和企業的合作。一方面,需拓展企業資源為“雙師型”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實踐崗位和實踐機會;另一方面,要與企業共同制定“雙師型”教師的企業實踐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切實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其次,學校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同時兼顧教師的學校工作任務和企業實踐學習任務,讓教師能夠專心參與企業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而不是使其疲于奔波于學校和企業之間,最終將企業實踐淪為一種形式化的過程。最后,學校和企業應共同制定合理的企業實踐考核評價方案,既可追蹤教師實踐的效果,也可據此不斷調整企業實踐方案,切實保證教師實踐的質量,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四)行動上:培養“雙師型”教師能力的復合型品質
“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復合型品質,這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包括項目管理、溝通和持續學習的能力。通過培養這些品質,教師可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在產教融合導向下,“雙師型”的能力培養應更加凸顯其復合型品質。在具體的行為中,“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應當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職業技能大賽等多元平臺,引導學生改進和優化現有生產工藝流程、探索新生產方法、研發與制作新技術產品、設計新工藝等”[9]。
所以,在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培訓行動中,要緊緊圍繞其復合型素質能力的生成下功夫。在職教師資培養中應加大企業實踐力度,為職教師范生搭建更多走出校園的條件,提供更多認識產業、認識企業、認識職業等方面的見習、研習性的課程;在職教師資培訓中要設置產教融合專項計劃,助力“雙師型”教師的產教融合能力提升;在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中,需加大吸納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技術人員向職業院校流動的力度。職業院校可以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教師創新大賽等活動,以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可邀請企業專家進校園開展講座,以拓寬“雙師型”教師的視野,讓其了解行業新動態和新技術;企業可提供橫向科研課題,共同研究新產品和新工藝,以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潘海生,張玉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復雜稟賦、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4):176-186.
[2]常小勇.產教融合,共建高質量“雙師型”職教教師隊伍[N]. 2023-03-27(8).
[3]曹曄,孟慶國.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與高質量“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5):19-24.
[4]蔡玉俊,趙文平,劉燕.論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7):50-54.
[5]詹姆斯·E·麥克萊倫第三,哈羅德·多恩.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M]. 王鳴陽,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9.
[6] LAYTON 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or News from Lake Mirror Image[J]. Technology and Culture,1987,29(10):594-607.
[7]趙樂靜.理解技術知識[J].科學技術與辨證法,2008(2):55-61,112.
[8]趙文平.“雙師型”教師的人才特征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9):64-67.
[9]陳鳳英.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職業使命的結構與養成路徑——基于扎根理論視域[J].職業技術教育,2023(13):38-45.
[責任編輯 ? ?曹 ? 穩]
The Cultivation of "Dual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ONG Lingling, ZHAO Wenping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dual quality" teacher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quires "dual quality" teachers, who are the image repres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dual quality" teachers requires the guidanc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f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quality" teachers are a type of teach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career, "dual quality" teachers are not only educators who transmi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ut also professional image spokespersons point to specific pos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dual quality" teachers are not only educators wh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but also technical ambassadors wh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 "dual quality" teachers not only transmi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students, but also provid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to the industr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quality" teacher training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o establish a composite concept of "dual quality" teacher quality, optimize the cross-border standards for identifying "dual quality" teachers, create a dual field linkage for the growth of "dual quality" teachers, and cultivate a composite quality of "dual quality" teacher abilit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quality"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