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摘要:“雙減”既要做減法,即減輕學生學習的校內校外負擔,更要做“加法”,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越來越受重視,很多學校都會運用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施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師生關系建立、五育融合、單元教學等角度探索心理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心理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6-0023-04
一、“雙減”背景對心理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自此全國各地各部門開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半p減”既要做減法,即減輕學生學習的校內校外負擔,更要做“加法”,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增加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使其全面發展成為可能[1]。《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心理教師需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高效掌握必備知識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小學心理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探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其課程模式是交互模式,師生是協作關系,是人與人的一種精神性交往關系,其教學途徑的性質是體驗性、生成性和生活性[2]。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學校都會運用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開展教育,但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實施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選題問題化傾向、目標設計年段特征不明顯、教學評價落后[3]。體驗活動是心理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但諸多小學心理課的體驗活動存在單一性、淺層性和被動性傾向,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的發展[4]。郭喜青[5]基于對北京市“中小學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征集與評選”活動征集教案的分析發現:部分教案活動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不吻合;整個活動過程重預設、輕生成,沒有做到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對課后延伸重視不夠;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隨意性大;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關注程度不一,不同內容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之間存在水平上的差異等。課堂紀錄管理不當,學生參與不積極、行為散漫[6]等也是影響心理課教學質量的因素?;诖?,有必要基于課堂規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深入探索,嘗試有效改善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三、心理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的探索
(一)師生和諧,活而有序
只有那些與學生心靈相通的教師才有可能喚醒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用心學習[7]。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師更能和與自己深入交流過的學生產生共鳴,也更能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因為這部分學生更加認同和信任教師,教師的引導也就更能進入學生內心并產生積極作用。深入交流可以是課堂上的引導分享,也可以是課間的真誠對話,更體現在個體心理輔導的深入交談中,通過這些方式,師生能在心靈上產生更多關聯,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友好,學生上課時也會感到更加安全、放松,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課堂。
為保證課堂活動的有序進行,建立簡潔有效的課堂約定十分重要。以六年級心理課為例,六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可以讓學生在游戲體驗中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并自主探討適合于心理課的課堂規范。例如在開學第一課中,設計“猜猜他是誰”這一游戲環節,規則是請學生說一名同學的特點并讓其他人猜,被猜中的幸運兒起立介紹自己,在進行兩輪后請學生分享心情并思考:你覺得游戲規則怎樣完善會玩得更舒心?此時同學們會從如何描述他人的特點、如何猜得準、怎樣輪換發言能有更多游戲機會等角度提出建議,比如說別人的優點或者別人比較能接受的特征等。學生會發現改進規則后課堂更加有序、氛圍更加歡快,會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性并為自己制定有效規則感到自豪。就此,師生一起商量出積極參與、真誠分享、耐心傾聽、理解尊重、溫暖互助的課堂規范并自覺遵守,讓課堂生機勃勃卻又井然有序。
(二)五育融合,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要求教師打破學科邊界和思維定式,具有綜合育人意識[8],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心理課如何實現“五育融合”呢?首先肯定不是將“五育”生硬疊加拼湊,應運用學科意識、育人意識,結合課程主題選取適合的方面自然而然地促進“五育”在更廣闊的范圍中應用和發展。
以“生命的律動”這一課為例,該課主要講述青春期生理變化與衛生保健知識,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本課融合了德育、智育和美育這“三育”。德育貫穿始終,融合在各個環節內,引導學生尊重愛護生命,為自己感到欣喜自豪,積極看待自己和身邊同學的生理變化,尊重與關愛自己和同學,并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解答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明白應該通過何種方式科學學習青春期知識。智育體現在學生觀看圖片和視頻自主探索發現生命的發展規律,改變對青春期生理變化和相關衛生知識的消極認知,正確看待并學習相關內容。美育體現在圖片和視頻欣賞中,學生在此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多姿多彩,欣賞生命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獨特之美,進而學會欣賞青春期自己的身姿美,對未來充滿美好向往。
(三)單元教學,系統深入
深度學習倡導單元學習[7]。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如果這周上探索自我課,下周上人際交往課,這種頻繁更換教學主題的方式難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與發展,實施單元設計和分模塊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在選擇單元學習主題時,心理教師應依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主題相關理論研究、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學情和校情綜合考量,注重教學模塊的全面性和單元內部的深入性,避免依據喜好或便利隨意設置單元主題與內容。此外,還應注意單元課時控制在4~10課時為宜[7]。
實踐中發現,在確立單元主題時,還要考慮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不同教學深度,例如,同樣是人際交往主題,小學低年級應該聚焦禮貌交往、感受友情,中年級應該聚焦集體意識、善于交往,高年級應聚焦青春期前期異性相處。
以六年級心理課為例,結合學校心理課時安排,設計了包含自我認識(“我眼中的自己”“了解Blind我”)、青春前期教育(“生命的律動”“我能交往有分寸”“我能交往不起哄”“我們還是好朋友”)、學會學習(“注意力大挑戰”“記憶有妙招”“時間管理有良方”“小時間有大用途”)和情緒調節(“多彩的情緒”“揭秘壓力”“解壓有方”“挫折變形記”“尋找我的小確幸”“告別親愛的母?!保┰趦鹊乃拇髥卧黝},系統助力學生陽光快樂地成長。
(四)療法活用,增強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要求逐漸從受益面廣向受益程度加深轉變,這就要求教師以更專業的眼光和技術手段來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心理輔導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也隨之增多[3]。除常用基本技術如共情、自我暴露、繪畫、角色扮演等技術的日常使用外,心理教師還應結合各大心理療法的特點,并適度有效地應用在相關主題中。例如“挫折變形記”一課就綜合使用焦點解決療法中的量尺、表達性藝術療法中的繪畫和理性情緒療法培養學生樂觀解釋風格。運用游戲引入挫折主題之后,教師首先請同學書寫自己的挫折事件、歸因、心情和對挫折事件帶給自己的不舒服感打分,并繪畫挫折事件在自己心中的樣子,然后通過故事學習樂觀解釋風格,學會之后分析反駁自己原有的歸因,感受自己心情和行為的變化,最后再次繪制挫折畫像并對不舒服感打分。量尺使學生量化感受,繪畫幫助學生宣泄情緒、將挫折印象具體化,評分和挫折畫像的直觀變化使同學充分體驗并相信運用樂觀解釋風格的作用,增強其后續使用的動力。整堂課的教學環節也在無形中引導學生深入體驗了合理情緒療法,并用樂觀解釋風格做反駁與替換,幫助學生樂觀看待挫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課程并未直接使用外在的、特定的、暫時的樂觀解釋風格引導學生看待挫折事件,而是改為理性外在的、特定的和暫時的,引導學生既要關注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又要看到自己身上可以改變的地方,避免在無意中引導學生形成推卸逃避責任的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也能夠清晰理解這一點,并表達要多角度、合理地分析挫折事件的原因。
(五)一課一得,深廣有度
心理課要注意一課一得,這就要求心理教師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明確每節課的定位和主要解決的問題,深廣有度,保證學生有切實收獲。比如調查發現六年級學生對記憶方法和策略的掌握比較缺乏,而且每個人喜歡和擅長的記憶方法不同,如果只在一節課深講1~2種方法,對于不喜歡、不適用的學生,課堂收獲可能不盡人意,因此“記憶有妙招”這節課以學生存在記憶困擾的文字和符號為記憶材料,開展多輪挑戰,結合生生互動,廣泛了解各種記憶方法,旨在豐富學生的記憶方法庫,幫助學生根據不同記憶材料選取方法,發掘自己慣用和擅長的方法并積極調整。而“小時間有大用途”一課則針對零碎時間的發掘和運用,要的是“深”而非“廣”,通過游戲體驗“小時間”的精彩引發學生重視,通過書寫自己的零碎時間、常做的事和還能做的事開展自我探索,通過小組討論發現更有效的運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層層深入,提升學生零碎時間的管理能力。
(六)注重延伸,個性輔導
下課鈴響并不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束,心理課還應關注課后延伸,鞏固拓展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心理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情緒波動強且不適宜在課上即時處理的個案,教師應在課下及時關注并開展心理輔導,必要時邀請班主任和家長一起幫助學生。有教師特別是新入職的教師反映課上可能來不及關注每個同學,對此可以嘗試設置師生聯絡本,如“陽光日記”,一方面學生可以記錄課堂筆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寫下自己的心情、收獲和想對心理老師說的話,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感受與想法。在“我眼中的自己”一課中,曾有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明顯反應,卻在陽光日記上寫下自己是個絕望、沒用的人等特別消極負面的看法,他的留言讓教師能及時干預并持續關注。
此外,一些技能并不是在一次課中就能完全培養出來,對此一方面可以采用長線培養模式,貫穿在整個單元甚至學期的教學中,比如“猜猜他是誰”游戲可以在后續課程中作為保留項目在課程尾聲開展,引導學生關注同伴身上的閃光點,引導學生欣賞贊美他人。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學?;顒映掷m培養,比如在挫折相關課程后,可結合心理周開展挑戰賽,并請學生書寫記錄自己對挫折的歸因、如何幫助自己克服困難、效果如何等等。
對于有需要的班級,心理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課堂表現,采用單獨溝通或組織學校專題培訓的方式,調動班主任和其他學科教師一起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例如在講情緒調節單元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難以自行調節消極情緒,除與部分班主任溝通針對性輔導方法外,還在原有教師心理培訓計劃中加入了關于與學生有效溝通,特別是在學生有情緒時如何互動的專題培訓。
心理課堂的延伸還可以推廣到家庭教育中,除學生日常應用、回家分享給家長等方式,還可以結合市區資源和教學主題向家長推送專業講座和課程,家校合作,攜手助力學生成長。
四、結語
“雙減”工作正在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直接對話每個生命的神圣工作,心理教師更應積極主動地探索,幫助自己更科學、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為讓每個生命獨特綻放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愛菊. “雙減”的教學反思 ——教學偽和諧批判[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1):131-137.
[2]林崇德,俞國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夏江東.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施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5):37-40.
[4]吳偉紅. 小學心理課體驗活動的效度提升策略[J]. 江蘇教育,2020(48):38-40.
[5]郭喜青.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現狀分析與建議[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7):23-25.
[6]林婉青.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9):41-43.
[7]劉月霞,郭華.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8]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J]. 中國教育科學,2020,3(5):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