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文
摘 要: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各類有效、科學的教學模式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跨學科項目化教學,更是獲得了不小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文章通過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大致分析了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的開展現狀,接著從實踐價值、實踐原則和實踐策略這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小學音樂教師如何有效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助力學生的音樂學習。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項目化;跨學科;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1-0009-04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擴充學生音樂學習面的直接方式,也是推動學生主動建構音樂知識體系的有效途徑。由此可見,該模式對學生的音樂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在充分把握該模式本質的基礎之上,圍繞民族音樂重點、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民族音樂學習項目,給學生營造出活潑、有趣的音樂氛圍,推動學生主動調動自己的感官來感知民族音樂的魅力,體會到音樂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音樂感悟力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明顯提升。
一、 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的開展現狀
(一)音樂教學理念傳統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很多小學音樂教師本身并未注重音樂課程的設計與開展,沒能及時改革音樂教學理念,進而影響到民族音樂教學的最終效果。受過去應試教育理念的較大影響,部分教師錯誤認為音樂課程并不屬于基礎課程,所以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少會主動精心設計音樂教學,大多數只是隨意向學生傳遞一些基礎的民族音樂知識。甚至會有教師將原本的音樂課堂時間讓給其他學科,導致音樂教學更是難以得到順利開展。影響到學生的音樂成長。
(二)音樂教學形式落后
實際上,音樂教學形式的選擇將會直接關乎學生最終的音樂學習效率。很多時候,多數教師習慣于采用單一、固化的口頭形式,不停地向學生灌輸民族音樂知識。即使學唱民族音樂時,也是教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看起來學生似乎都在努力地學習唱歌,可實際上他們并沒有提起太大的性質,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基于該形式下,整個音樂課堂的氛圍也開始變得無趣,學生更不愿意主動學習和接觸民族音樂,參與程度變得越來越低,不利于音樂素養的形成。
(三)音樂教學內容單一
雖然說有關于民族音樂教學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始終沒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數教師所開展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十分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點。通過觀察得知,教師存在這樣一種錯誤觀念:音樂教材是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唯一資源。基于該錯誤理念,所有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都會被限制到音樂教材中,既不能滿足學生實際的音樂學習需求,也會大大消磨掉學生內心原本的音樂學習興趣,甚至會形成一定的抵觸心理,更不利于學生的音樂學習。
(四)音樂教學評價匱乏
評價,是整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推進學生全面音樂發展的作用。但大部分教師很難注意到這一點,認為評價會浪費原本的音樂課堂時間。教師即使評價,也只會給出類似于“唱得很好”“你很優秀”這樣的簡單評價,并不能給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完善的體育評價能反映出教師的態度。受到教師的影響,學生也會開始不重視民族音樂的學習,這也是影響學生最終音樂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 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項目化的跨學科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音樂興趣
一般來說,教師只是帶領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民族音樂。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是很大,很容易會忽視音樂學習。而通過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教師則根據具體的民族音樂,引入與之相關的豐富內容,包括其他課程內容等。這時候,音樂課堂不再是單獨的民族音樂,還含有很多能抓住學生眼球的內容,很受學生的喜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會參與到其中,既能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又能大幅度激發出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音樂課程的開展并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輸民族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音樂素養的良好培養,這是傳統音樂教學做不到的。而通過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則不再是教師不停講解,而是讓學生作為音樂學習主體,使其圍繞民族音樂項目進行積極探究和深入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音樂感悟力、音樂鑒賞力都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長此以往,學生的音樂素養自然能在各類音樂項目的鍛煉下獲得明顯的提升,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穩步提升。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心理素質
強大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學生攻克學習困難、提升學習效率的基礎。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選擇退縮,這正是學生心理素質弱的一種表現。而通過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則會專門給學生布置民族音樂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這時候,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音樂學習問題。只有當學生能勇于克服并解決,他們才能順利完成該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將會得到較好的訓練,并變得越來越強大。
三、 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項目化的跨學科實踐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眾所周知,音樂興趣是學生自發進行高效音樂學習的關鍵。可以說,興趣的強烈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最終的音樂學習質量。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秉持趣味性原則,在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時,要考慮到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以激發學生音樂興趣為設計指向,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趣味內容,或者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民族音樂教學形式。無論是哪一種,都能切實提升民族音樂項目的趣味性,進而推動學生主動參與項目的探究與學習中,保證學生最終的音樂學習質量。
(二)主體性原則
無論是民族音樂教學的開展,還是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進行,教師都需意識到一點,即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個體的音樂進步,那么學生始終都應當處于音樂課堂上的主體位置上。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秉持主體性原則。在設計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時,教師既要考慮到民族音樂及其相關內容,又要把握學生本身的音樂知識水平。唯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的音樂學習項目,才能切實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要,才能起到促進學生個體音樂進步的作用。
四、 小學音樂民族類歌曲項目化的跨學科實踐策略
(一)確定民族音樂項目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近幾年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核心在于項目。有了明確的項目,后續的學習才能順利推進,才能真正發揮出該模式的真正效能。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注重民族音樂項目的確定,保證最終的民族音樂教學效果。在確定項目時,教師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考慮民族音樂內容,并適當聯合其他學科,緊緊圍繞這些內容來確定項目;另一方面,考慮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把握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確定。只有充分考慮這兩個方面,才能確定更加適合學生的民族音樂項目。
比如,在學習《牧歌》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為了保證下一步項目學習的順利進行,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民族音樂項目。第一步,針對《牧歌》這首民族歌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要求學生能感受到內蒙古民歌的音調,并嘗試分析每樂段所表現出的音樂內涵。這時候,也需考慮其他課程內容,以美術課程為例,可展示與本民族歌曲相關的美術作品。第二步,分析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在這之前,學生可能只是聽過,但并不了解,所以音樂項目的難度不能太高。第三步,結合以上兩個環節,確定本次的民族音樂項目。通過充分考慮并融合美術課程,既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美術基礎,又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推動民族音樂項目學習的高效完成。
(二)創設音樂項目情景
音樂情景,是帶領學生進入良好音樂學習狀態的直接方式,也是強化學生音樂理解的關鍵。要想保證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最終效果,那么情景的創設必不可少,以引導學生探究民族音樂項目。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主動創設民族音樂項目情景。根據具體的民族音樂,聯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經歷,形成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該情景的輔助下,學生不自覺地會對民族音樂項目產生出親近感,進而主動參與到項目學習中,實現穩固音樂知識網絡的構建。
比如,在學習《大雁湖》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為了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本次民族音樂項目的學習中,教師可創設出相關的生活情景:“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湖泊呢?誰能描述一下呢”由此來引導學生分享他們的游玩經歷,為后續的音樂項目學習奠定基礎。有的學生可能分享自己見過的人工湖,還有的學生分享自己見過的大湖泊等。在不斷分享中,學生對湖泊的探究欲變得越來越強烈。這時候,教師可再引入《大雁湖》音樂項目的學習。可能學生原本的學習興趣并不算很強烈,但在剛剛生活情景的輔助下,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與到其中。通過這樣創設《大雁湖》的項目情景,可快速拉近學生與這首民族歌曲的距離,更能推動學生主動開展探究。
(三)引入現代信息技術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很難在音樂課堂上形成持久性的音樂學習動力,影響學生后面的音樂學習效率。而信息技術含有大量豐富內容,也能以新穎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可大幅度提升民族音樂項目的吸引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可適當引入該手段。那么,教師需提前搜索與民族音樂項目相關的豐富資源,像圖片、視頻、音頻等,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這不僅可以快速調動學生內心的音樂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音樂進步。
比如,在學習《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為了給學生制訂更加豐富的音樂學習方案,教師可引入信息技術。第一步,運用信息技術,播放這首歌曲的視頻,一邊播放,一邊向學生介紹,帶領學生初步接觸,為后續的民族音樂項目學習做好鋪墊。第二步,再次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并大致介紹其基本的概況,使學生能大致了解到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第三步,著重播放這首歌曲,引領學生正確認識,進而逐步引入本次項目的學習。在觀看這些圖片和視頻后,學生不自覺地對該歌曲產生出興趣,進而參與到項目學習中。
(四)精心設計項目問題
假如直接將民族音樂項目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由于小學生本身音樂能力有限,導致他們極有可能出現毫無頭緒學習的情形,無法完成民族音樂項目學習,難以從中真正有所收獲。而音樂問題則是指導學生高效率完成民族音樂項目的直接方式。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精心設計民族音樂項目問題,以明確學生探究項目的思路和方向,確保最終的項目學習效果。在設計時,教師務必把握好問題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否則將無法起到指導作用,甚至會加劇學生對音樂項目的抵觸心理。
比如,在學習《北京喜訊到邊寨》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為了指引學生高效化地完成本次項目,教師需注重音樂問題的提出。第一步,直接開始提問:“仔細傾聽歌曲的引子部分,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呢?它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呢?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是用什么樂器進行演奏的呢?音色有什么特點呢?力度是否有發生變化呢?”這時候,可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展開思考。第二步,繼續追問:“完整聽過歌曲之后,展現出什么樣的情緒呢?為什么這樣說呢?”再次引發學生的思考,推進學生進入歌曲的探討中。等到最后,教師再帶領全體學生一起總結本次項目,確保學生能切實感受到苗族、彝族的音樂風格。
(五)組織小組合作探究
與以往音樂課堂有著很大區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提倡的是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更能鍛煉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探究能力。但由于小學生本身的能力較弱,可能難以獨立完成項目學習,教師可考慮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合作探究,讓學生都能參與到項目學習中。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適當組織小組合作探究,使全體學生在合作中獲得不同程度的音樂成長;在保證合理分組的基礎上,再給出合適的民族音樂項目,鼓勵進行小組探究,以逐步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領悟。
比如,在學習《阿細跳月》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本次民族音樂項目的學習。第一步,合理分組,這是確保小組合作順利的基礎。那么,教師需針對全體學生進行分析,將合作能力不同、音樂基礎有差異的學生匯編到一個小組中,并讓他們做好分工合作,使小組之間可進行互相幫助。第二步,給出民族音樂項目。小組共同聽賞《阿細跳月》,嘗試演唱,并分別從速度、力度、旋律、情緒這幾個方面來探究這首歌曲。與此同時,結合藝術課程,讓小組嘗試分析如何結合歌曲改編舞蹈;接下來,再讓小組圍繞該項目展開探究。在合作過程中,不同的成員負責不同的部分,有的成員分析這首歌曲的旋律,還有的成員探究這首歌曲的情緒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民族音樂項目,既能加深學生對這首歌曲的領悟,又能起到鍛煉學生音樂探究能力的作用。
(六)完善音樂項目評價
上文已經分析到,不完善的評價是影響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效果的重大因素。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及時完善民族音樂項目評價。并不是說學生完成項目之后就算是結束,而是應當給出相應的評價。在評價時,教師也需側重于學生的項目學習過程中,制訂出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包括學生態度、思維、能力等,形成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項目學習中,并給予必要的指導意見。如此一來,不僅能改善學生的項目學習狀況,而且還能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信心。
比如,在學習《火把節(片段)》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教師需將評價重點放到學生的項目學習過程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觀察發現,某學生十分認真地探究《火把節》中的樂器音色,那么教師則需及時給予正向的評價,使其形成激勵作用,激勵學生更認真地對待音樂項目的學習。同時,若發現學生出現走神情形,也應該及時指出。通過這樣制訂多維度項目評價標準,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項目學習自信心,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實現多方面的音樂成長。
五、 結論
綜上所述,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已經變得尤為重要了。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主動轉變自身的音樂教育觀,針對音樂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并嘗試聯合其他學科內容,從多個方面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項目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能逐步構建出穩固的音樂知識體系,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最終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在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踐中而獲得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薛迅.讓民族音樂走入小學音樂課堂[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27):42-43.
[2]張亞琴.小學音樂教育中本土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3(18):128-130,133.
[3]溫佳佳.項目化教學,讓音樂課堂更精彩[J].教育界,2022(2):71-73.
[4]朱江月.利用項目化學習,提高音樂課堂實效[J].求知導刊,2021(43):94-96.
[5]吳麗娟.以項目化學習推動小學生音樂素養落地[J].教學與管理,2021(2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