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岳巍 劉家寶

摘? 要: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行業高速發展,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然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對人才的能力具有特定要求,在當前的培養方式下,人才能力的培養難以滿足我國軌道交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因此,亟需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人才培養現狀展開深入分析,提出能夠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新策略,更好地服務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該文通過深入分析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培養現狀,提出實施全方位引導方案、強化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構建高效率特色課堂、統籌發展實踐教育和打造多元化創新平臺等策略,將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人才培養;現狀分析;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8-0157-04
Abstract: The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with high speed and entered the leading rank in the world recently,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rail transportation ha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apability. Under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s, talent capability training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propose new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ffectively for serv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rail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including implementing the all-round guidance scheme, strengthening demand-oriented of talen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class with high-efficiency, developing practical education in all-round way and establishing the diversified innovation platform by analyzing the demands and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i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rail transportation deeply,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alent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improving strategy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的實施,“公轉鐵”運輸模式的加快轉型,軌道交通行業迎來了新一輪蓬勃發展[1]。軌道交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持續輸入。高校及科研院所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明確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而推動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實踐,促進人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為軌道交通行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本文在深入分析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全方位引導方案、強化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構建高效率特色課堂、統籌發展實踐教育和打造多元化創新平臺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對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型高端人才的培養及行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2]。我國軌道交通行業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以“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正在“走出去”,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亮麗名片”[3]。這對軌道交通裝備的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零部件必須滿足嚴格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及全壽命周期等技術指標要求。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屬于高端制造業,相對于傳統的中低端制造業而言,具有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數字化程度高等顯著優勢[4]。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解讀中提到,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發展重點是依托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平臺,廣泛應用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重點研制安全可靠、先進成熟、節能環保的綠色智能譜系化產品,建立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體系[5]。
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規模穩步增長,高速鐵路、重載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型軌道交通方式迎來了建設的熱潮[6]。以增材制造、激光加工等為代表的新型高端先進制造技術不斷發展成熟,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逐漸開始被廣泛應用。另外,隨著鐵路客運高速化、貨運重載化的發展,對裝備的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逐步提高,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7]。鑒于以上發展形勢,對肩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相關人才培養重任的高校與科研院所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處于軌道交通發展的黃金階段,相關高校與科研院所應當抓住時代機遇,勇于擔當起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重任。以培養掌握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敢于探索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切實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適應行業的新發展趨勢,更好地滿足行業人才需求。本文針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的培養現狀展開了分析。
(一)? 學生專業興趣需提高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超過25%的學生由于對專業的興趣不足,容易導致出現消極的學習狀態[8]。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這種現象的出現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專業課程和專業發展的認識不充分、大學生活的不適應等。專業興趣的不足,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尤其對于自制力不強、自律能力不高的學生,長此以往容易形成不端正的學習態度和不良的學習、生活習慣,導致思想上出現懈怠,甚至陷入迷茫[9]。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專業興趣,是探索高質量人才培養策略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 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存在差異
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經歷了新一輪快速發展,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人才培養單位存在培養目標未及時更新等問題。前期,相關單位長期注重中低速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的培養,隨著軌道交通高速化的不斷發展,針對高速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尚未及時做出全面調整,導致培養目標與行業的具體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這種培養目標下,難以滿足軌道交通行業的新需求,從而導致人才供需結構失衡,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10]。
(三)? 學科交叉建設需加強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相關技術覆蓋面廣,涉及包括機械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及現代管理技術等眾多技術,學科交叉性強[11]。目前,所設置的教學內容以單一學科為主,較少涉及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形成的知識結構體系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12]。此外,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課程設置不全面或存在冗余。對于前者,學生在各課程的學習中容易出現知識脫節的問題,課程之間相關聯的內容銜接不到位,難以在心中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對于后者,開設過多的課程可能會占用過多學時,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導致學生喪失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良好專業興趣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
(四)? 教學內容應緊跟行業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一批批新的先進制造技術逐漸成熟,并成功投入到實際生產中。隨著軌道交通裝備安全性和服役性能等綜合性能的標準不斷提高,傳統的制造技術已經難以滿足相關要求,行業迫切需要引進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相關高端人才。然而,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往往不能對行業的需求及時做出全面響應,設置的課程內容以較為陳舊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理論為主,難以直接應用于企業的現代生產活動。另外,未及時更新的教學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取得的學習效果無法達到課程的預期目標。這意味著企業需投入更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用于對新招聘的畢業生進行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以便更好地為企業的實際生產活動服務[13]。在一定程度上,這將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形勢,加劇培養單位人才供給和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矛盾。
(五)? 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緊密結合
軌道交通裝備通常具有較為復雜的機械結構和作用原理,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難以清晰地呈現出裝備的具體結構,使得學生對關鍵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掌握存在困難。例如,高速動車組的轉向架,主要由構架、輪對軸箱裝置、彈性懸掛裝置、基礎制動裝置和轉向架支撐車體裝置等部分組成,依靠各裝置之間的緊密連接和相互配合,共同實現轉向架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在課堂教學上,無論是在部件的整體層面還是各零件的個體層面上,學生都難以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客觀認知。針對一些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采用課堂純理論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得課堂枯燥無味,造成學生思維疲勞,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14]。將課堂的理論學習和實訓基地的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才能真正意義上將抽象的專業知識學習透徹,理解到位[15]。
(六)?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加強
傳統的教學方式下,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導致整個課堂教學容易成為學生配合教師完成知識灌輸的過程[16]。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不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另外,部分人才培養單位側重關注學生的課程考核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較少重視學生科創團隊的建設,對相關科技競賽類活動投入不足,未能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嚴重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
我國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發展和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對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具有重大意義[17]。先進制造技術作為提高市場適應和競爭能力的新型技術,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中應得到有效的傳授與應用。如何培養出一批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創新型高端人才,實現向行業的可持續性輸送,是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基于以上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的深入分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新策略,如圖1所示。
(一)? 實施全方位引導方案
大學期間的學習環境較為寬松,自由支配時間多,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興趣引導有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習熱情,自覺獲取專業知識,促進對專業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人才培養單位應重視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引導,如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組織課前預實踐等。通過專業導師介紹、組織參觀實驗室和專業成果展覽、開展畢業校友回訪活動、建立與企業的交流對話等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專業背景、專業發展及就業前景等,幫助學生做好自我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18]。此外,課前組織學生前往科研實驗室、實訓中心或企業單位,通過動手實踐操作、觀看實驗演示或利用虛擬仿真平臺等方式開展預實踐活動,讓學生能直觀了解到先進制造技術的優勢及與傳統制造技術相比的區別,激發學生對實踐環節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結果的本質及原理等進行獨立思考,以便對后續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形成一定的學前認知,從而帶著問題和思考聽課,最大程度地保證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 強化以人才需求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19]”對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而言,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人才培養單位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要以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行業的“需求側”為基礎,深入分析市場和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精準制訂和動態調整培養目標。根據“需求”主動調整“供給”,避免出現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解決因供需結構過度失衡導致出現“就業難”與“用工荒”等困境,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有效供給,促進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20]。
(三)? 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12]。相關人才培養單位應立足于本專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充分整合學科優勢,促進學科的交叉發展,培養具備綜合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在培養方案制訂中,應全面考慮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可融合性,做好頂層設計。另外,應當充分考慮本專業特點,明確專業指向性,科學設置課程,重點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思維能力。培養單位應根據課程安排,合理分配師資,教學過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層層遞進,做好各學科的學前興趣引導以及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避免出現相關課程之間內容脫節,以及學生形成的知識結構出現博而不精、泛而不深等現象,切實提升培養質量[21-22]。
(四)? 構建高效率特色課堂
教師應密切關注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將課程內容與學科前沿緊密結合。在備課時,應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切入元素,對相關制造技術的教學內容進行持續動態調整,及時將行業發展的新理論、新技術融入課程、教材和課堂,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取到新的專業知識,以便形成更為先進、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13];課堂教學前,通過影像資料對專業知識背景進行系統介紹,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納和吸收,使新知識的課堂學習體驗更加輕松、自然;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增設互動環節,通過開展課堂小實驗或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趣味性,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質量,鞏固學習效果;課堂教學后,應重視學生的反饋。根據學生的建議及存有的疑問,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給予解答,并作為下一步教學工作調整、優化的依據。此外,可充分利用虛擬教學手段,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通過虛擬仿真的形式進行靈活應用[23]。
(五)? 統籌發展實踐教育
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24]。經過一輪的課前預實踐和課堂理論學習后,學生已經對所學知識內容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只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再次同實踐聯系起來,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才能獲得“再認識”,最終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因此,人才培養單位可組織學生到企業、研究所、聯合培養基地或其他相關單位參加專業的實踐、實訓,將所學知識進行實際生產應用,并積極探索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進一步獲取新的認識,形成預實踐—強學習—再實踐—新認識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具備綜合能力的創新型高端人才的培養。
(六)? 打造多元化創新平臺
人才培養單位應全面落實“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引入豐富的工程案例傳授專業知識,并適當設置互動交流環節。教師拋出討論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吸引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25]。另外,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通過開展專家講座、學術報告等活動作為學生課堂的補充形式,充分利用教師豐富的教研資源,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術研討、科研競賽的環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引導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專業問題,使學生能夠了解到行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對創新型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大,當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方式,難以適應軌道交通行業未來的新發展趨勢。本文在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從實施全方位引導方案、強化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構建高效率特色課堂、統籌發展實踐教育和打造多元化創新平臺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新策略,為國家和軌道交通行業培養新時代創新型高端人才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銳杰.創新加工類企業管理新思路[J].人力資源,2021(22):100-101.
[2] 本刊編輯部.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J].鐵道技術監督,2020,48(9):1-24.
[3] 陸東福.打造中國高鐵亮麗名片[J].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2021(5):93-97.
[4] 安智偉,郝玉明.高端裝備制造(通用機械)企業的標準體系構建探究-以沈鼓集團為例[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22,42(9):4-6.
[5]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推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6-05/12/content_5072764.htm.
[6] 江永,明瑞利.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形勢和政策探討[J].都市快軌交通,2021,34(2):35-41.
[7] 蘭玉貞,劉暢,周建勤.基于脆弱性分析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優化升級策略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22,44(6):122-127.
[8] 何忠明.專業興趣培養在高校專業課程高效課堂改革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6(3):79-113.
[9] 余燕平,王安定,沈文麗,等.地方高校本科生專業興趣的現狀及引導措施[J].教學研究,2012,35(1):39-41.
[10] 童順平.試論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1-6.
[11] 郭江,孫晶,王永青.面向應用的“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5):18-22.
[12] 翟婉明,劉建新.構建面向交通強國需求的軌道交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2-56.
[13] 王軍鋒.產業供給側改革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高教學刊,2018(12):24-26.
[14] 鄭月瓊.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探索[J].藝術大觀,2021(7):116-117.
[15] 王雪凌.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原則[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15(6):78-81.
[16] 鐘穎莉,金虎,楊艷.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54-56.
[17] 劉國新,王靜,江露薇.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及評價分析[J].管理現代化,2020,40(3):20-24.
[18] 周麗.大學生專業興趣培養與轉專業問題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3(39):79-80.
[19] 從供給側著力實現新躍升——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01-23.
[20] 尹秋香.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6):74-75.
[21] 魏朋,楊紅英,張一風,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為例[J].高分子通報,2022(3):83-89.
[22] 孫書霞,馬麗璇,王杏歌.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分析[J].科技視界,2021(28):18-19.
[23] 張艦月.“供給側改革”思維下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6):188-189.
[24] 趙劍,楊羽.毛澤東《實踐論》中認識論思想的內容及當代價值[J].理論觀察,2017(10):34-37.
[25] 金榮.淺談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北方文學,2016(8):177.
基金項目:2022年中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究型人才高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2022JGB092);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面向軌道交通高端裝備先進制造技術人才創新能力提升的新型培養模式”(HNJG-2021-0299)
第一作者簡介:艾岳?。?989-),男,漢族,湖南邵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激光智能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