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傳媒行業的深刻變革,高校傳媒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全媒體時代,傳媒行業迅速發展,并呈現全能化、多元化、定制化、眾創化等特征,這不僅為傳媒人才打開了廣闊的市場和舞臺,也對他們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這些挑戰和機遇,如何有效地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需求、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全媒體人才,成為傳媒類院校的當務之急。
文章提出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的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機制和策略。研究不僅體現了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標志著傳媒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文章采用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全面分析信息技術進步、傳媒行業發展對傳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分析當前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和高校教育實踐,重點關注如何通過創新教育模式、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等手段,得出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基本框架和策略,為高校傳媒教育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文章希望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能夠適應并引領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型傳媒人才。
關鍵詞: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機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4;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143-04
(一)適應行業變革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和傳媒技術的快速進步,傳媒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印刷媒體到數字化的網絡平臺,從簡單的文本傳播到交互式的多媒體報道,行業的每一個維度都在經歷變革。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而且深層次地影響著內容的生產、分發和消費方式。在此背景下,傳媒人才的培養也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他們應具備扎實的傳統媒體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掌握新媒體工具,具備數字化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不斷創新教育模式,更新課程內容,培養出既了解傳統媒體原理,又能夠駕馭新媒體技術,具備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的傳媒人才,使他們能夠適應并引領行業未來的發展[1]。
(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創新創業熱潮的興起,成為驅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此背景下,傳媒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力量,其人才培養和發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視。現代傳媒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傳媒知識和技能,更要擁有敏銳的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創業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媒介環境和市場需求[2]。傳媒人才的創新創業精神,將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的關鍵,進而影響到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型傳媒人才的重要任務。高校要加強與媒介行業的合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要營造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習慣。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培養出既能滿足當前傳媒行業需求,又能引領未來發展的優秀傳媒人才,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促進學生個人發展
隨著網絡媒體、數字內容制作、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迅速崛起,傳媒專業的學生不再局限于學習傳統的新聞編輯、廣播電視制作等技能。相反,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涉足新興領域,如社交媒體管理、內容營銷、數據新聞等,這些領域要求學生具備更加多元化和復合型的技能[3]。新媒體時代既為傳媒專業學生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須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培養出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傳媒人才,為新媒體時代的傳媒行業發展作出貢獻。
(一)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新媒體時代,高校的傳媒教育存在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多數課程依然偏向于傳統的傳媒理論教學,使用過時的教材和案例,這些內容往往與當前媒體行業的實際運作和技術應用有明顯差距。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雖然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必要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技能訓練,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對創新能力和實際技能的需求[4]。此外,部分高校的傳媒課程未能有效實現跨學科融合。在媒體融合趨勢下,傳媒行業不僅需要傳統的新聞編輯、廣播電視制作等技能,更需要數據分析、網絡營銷、數字內容策劃等多領域知識[5]。缺乏跨學科視野的課程設置,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創新思維,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多元化媒體環境的能力。
(二)師資隊伍與行業發展不同步
師資隊伍建設對培養創新型傳媒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部分高校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未能及時更新,在新媒體技術方面尤為明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如果不能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就難以為學生提供符合行業發展的指導[6]。
此外,實踐經驗是傳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實踐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參與高校教學的比例并不高,這限制了學生接觸真實媒體工作環境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實踐教學是傳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掌握傳媒知識、技能以及培養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然而,一些高校在實踐教學資源配置上存在明顯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和創新發展[7]。
具體來說,一些高校的實驗設施相對老舊,未能及時更新以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需求,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先進媒體工具的學習和掌握。同時,實習基地數量有限且與學校的合作不夠深入,導致學生難以獲得多樣化和質量高的實習機會。此外,行業項目合作相對不足,學生缺少參與真實媒體項目的機會,難以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體驗行業工作流程,獲得必要的職業技能和市場感知。
(一)革新培養目標,確立創新性思維模式
創新能力是指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個人或組織能夠找到新的機會,創造新的價值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它涉及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創新能力不僅是發現問題的能力,更是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基于此,高校要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重視,將其貫穿于傳媒人才培養體系中。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應將目標定位于培養具備實踐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一轉變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如將“雙創”教育融入傳媒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生評價等各個環節,確保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8]。
此外,高校還要在傳媒專業發展規劃、傳媒人才培養方案、工作要點等方面體現科學的創新教育理念,從而推動傳媒人才培養目標革新。更重要的是,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的目標應緊密結合行業的實際需求,不斷研究探索與新時期傳媒產業需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從全媒、融媒到智媒時代,傳統的傳媒教育模式和專業體系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這就要求高校及時更新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科學與藝術、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創新與能力的融合與交叉[9]。通過革新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可以有效培養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型傳媒人才,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同時推動傳媒行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二)重構課程設計,完善課程體系
傳媒專業課程是為滿足社會需要而設置的,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才能真正服務于傳媒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傳媒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作為學校實施教學計劃的核心載體,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方面,傳媒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改革必須與時俱進,適應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變化。這要求高校課程內容不僅要結合傳媒學科專業特色,還要緊跟傳媒技術的新進展,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同時,課程設計應注重創新教育的融入,將其貫穿理論教學、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等教育環節,確保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場景中獲得創新創業能力。
一是學校可以結合傳媒專業特色,設立新媒體技術和媒介融合等課程,內容涵蓋最新的數字編輯軟件、社交媒體策略、數據分析技術等,使學生能夠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例如,在新媒體技術課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關于視頻制作、網頁設計、APP開發的基礎知識,還能通過實驗室實踐,操作最新的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內容制作等[10]。
二是在課程設計方面,傳媒專業可以通過融入創新教育,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創新項目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團隊選擇一個與新媒體相關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并設計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個課程不僅包括在教室里的理論學習,更重視學生在實際媒體機構的頂崗實習和項目操作,學生需要與真實的媒體公司合作,參與到實際的新媒體運營項目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型傳媒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平臺,將理論教育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這涉及多方面的平臺整合和改造提升,如創新創業實訓室、創客空間、眾創空間等,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資源,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中。同時,高校應優化實踐平臺的管理機制,突出跨學科融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廣泛參與創新實踐活動[11]。例如,可以和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行業內的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和共建工作坊,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的新媒體技術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新的技術,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傳媒行業的需求。這些舉措體現了課程內容更新和改革的方向,即與時俱進,緊密結合行業需求,注重實踐和創新教育的融入。
通過系統全面的課程設計和實踐平臺建設,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多維度、高質量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全面推動傳媒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傳媒教育可持續發展,全面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三)以跨文化教育為核心,提升傳媒人才的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面對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對本國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這也是傳媒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創新型傳媒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夠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復雜系統中有效地開展工作。因此,高校在培養創新型傳媒人才時,要以跨文化教育為核心,著力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國際交流能力[12]。
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高校應構建綜合性的教學體系,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注重課程的文理交叉和創新技術的引入。通過設置與國情教育相關的平臺課程和新媒體技術等創新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的“STEAM-T”型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一種模式,通過綜合文化、技術和實踐教育,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新聞傳播領域發展的創新人才[13]。
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大教育資源建設力度,探索新型網絡教學模式,提供生動有趣且能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特色課程體系。例如,中國傳媒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建立陽明書院、修辭學堂等,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升文化素養。
同時,強化校企合作,與行業領先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如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行業經驗,增強實戰經驗和市場適應能力,培養出能夠適應傳媒行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四)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教師是學校實施創新教育最重要的主體之一,也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為了推進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高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確“雙創”教育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教師職務晉升、評聘和績效考核的核心內容。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學術研究和教學能力,還要重視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表現和貢獻。為此,高校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經費、搭建平臺和提供資源來大力培養和引進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教師。同時可以引進校內外的創新創業人才、支持教師進修和研究、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指導等[14]。
第二,實施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師培養計劃,強調“雙師型”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術背景,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高校可以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如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教師可以深入一線進行實踐和研究,從而增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通過推進產學研結合的項目,不僅能夠豐富教師的實戰經驗,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這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發展激勵等多方面的措施,旨在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不斷探索和進步。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可以構建一個既專業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教師團隊,為創新型傳媒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支持。
(五)改革評價方式,注重創新創業項目質量考核
在改革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評價方式時,首要任務是從單一的理論知識考核向創新創業項目的質量考核轉變。這意味著評價體系要更加注重學生在實際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表現,而不僅僅是傳統的筆試和論文成果。為此,高校可以設計一套綜合評價體系,包括項目實施過程的評估、創新成果的實際效益、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維度指標。這些指標不僅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的創新創業活動中。同時,高校應當鼓勵和支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如通過案例教學、模擬創業項目、企業實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思維[15]。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創新創業項目質量考核也是改革評價方式的關鍵。高校要建立一套科學、公正的項目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從創意、規劃、執行到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項目的創新性、實用性、可持續性、社會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同時,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學者等組成評審團,對學生的傳媒項目進行評審和指導。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實際操作經驗,還能通過與傳媒專業人士的交流獲得寶貴的反饋和建議。通過這樣的評價改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質量,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市場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既是適應行業變革的需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目前高校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還存在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師資隊伍與行業發展不同步、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形成,而且會制約整個傳媒業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高校必須從確立培養創新型傳媒人才目標,改革課程體系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創新型傳媒人才教育體制和機制,以滿足市場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硯議. 5G時代高校影視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四川戲劇,2021(9):189-192.
[2] 張佳妮.應用型高校傳媒類專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傳播,2019,11(2):196-197.
[3] 莫湘文.全媒體時代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探析[J].傳媒論壇,2021(3):171-172.
[4] 關子奇.中電傳媒創新全媒體人才培養機制[J].傳媒,2021(16):18-19.
[5] 余悅玫.融合媒體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傳播,2022(13):78-80.
[6] 安娜.高校創新創業型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業文化,2021(25):138-139.
[7] 王琳琳,李濟寧.以賽促學培養創新應用型傳媒人才實踐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15):115-117.
[8] 李曉彥,聶偉.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型傳媒類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美與時代:美學,2023(9):59-62.
[9] 呂玲.以“融思維”推進地方高校傳媒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66-68.
[10] 張哲源,李曜廷.探究融合媒體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創新路徑[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2(11):133-135.
[11] 安悅.美育導向下創新性傳媒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22,20(1):107-111.
[12] 潘倩,李浩.產教融合下應用型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78-80.
[13] 丁坤.“以賽促創”: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1):9-12.
[14] 黃敏,李震.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策略[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30(6):74-77.
[15] 鄭玉婷.淺論高校教育管理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J].山西青年,2021(2):120-121.
作者簡介 潘邦超,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