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惠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愈發受到重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相關領域人才,對推動我國產業升級與發展大有裨益。然而,這類教育顯露出一些問題,如地域、人群分布不均衡及相關理論研究未緊跟時代發展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情況,分析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創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在當今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前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仍面臨一系列挑戰。
首先,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創新思維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不夠系統和全面,雖然一些高校已經開設相關課程和活動,但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機會不足等問題;最后,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產生重要影響。一些學生來自非創業家庭,缺乏創新創業的榜樣和支持,這對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構成一定的障礙。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情況,分析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和建議。
一、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我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受國家鼓勵,有多項政策支持,如創業資金支持、相關創業平臺的構建、創業實訓等。高校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助力他們積極創業,也是我國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梳理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探究我國在此方面的不足之處并找到符合國內實際的教育策略十分重要。
(一)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與特點
1999年第一屆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收到來自120多所高校的近400件作品,標志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2002年教育部開展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工作,涉及南京財經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九所高校,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高校逐漸從一開始的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競賽向探索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過渡。主要包括:
設立學術課程和實踐項目。高校提供了許多創新創業相關課程,涵蓋創新理論、商業模式、市場分析等內容。[1]同時,許多高校也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項目,如創業實習、創業大賽等,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開展校內外賽事和相關活動。高校舉辦許多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比賽和活動,如創業大賽、創客節等,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獲取資源的機會。
產學研結合。一些高校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提供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2]
整體來說,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迅速,形成了一套包括學術課程、實踐項目、資源支持等多層次的體系,為學生的創業夢想提供了良好的培養環境,體現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各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展現多樣化的模式,如中國人民大學的課堂擴展教育模式、清華大學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等;二是特色模式,如溫州大學的崗位創業教育模式等;三是高校學生創業比例近年來有上升趨勢,這種趨勢深受國家創新創業優惠政策的影響;四是空間分布不均,東部地區高校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高于中西部省份;五是選擇創業的人群傾向于電子商務、餐飲、零售等硬件要求相對簡單、低技術、低投資行業,選擇高新技術領域的人群較少。
(二)國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特征
西方國家以美國為典型,其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有比較完善、系統的政策體系;東亞國家以韓國為典型,其國內高校學生創業比例較高。綜合兩者可歸納出兩個特征,分別為成熟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與完善的配套政策。
美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包括創新管理、創業教育和創業生態系統發展。
創新管理理論。美國在創新管理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涵蓋創新過程、創新戰略和組織文化等方面的理論。例如,克里斯滕森的創新破裂理論。
創業教育理論。美國的大學和商學院提供廣泛的創業教育課程,研究如何培養創業家精神和技能。[3]創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商業模式創新理論在這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美國不僅鼓勵創業教育,還積極發展創業生態系統。理論上,創業生態系統涉及政府、風險投資、孵化器和創業者之間的互動。斯賓塞·斯圖爾特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強調這一關系網絡的重要性。這些理論研究有助于推動美國的創新和創業活動,對全球創新和創業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
美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涉及多個層面,包括學術課程、實踐經驗和資源支持。
學術課程。大學提供豐富的創新創業相關課程,涵蓋創業理論、商業計劃、市場營銷等。學生可以選擇專業課程或跨學科的選修,以建立綜合的創業知識。
實踐經驗。學生通常參與實踐項目、創業實習或創業競賽,通過實際項目鍛煉創業技能。一些大學設有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資源支持,幫助學生將創意轉化為實際項目。
資源支持。一是創新中心和實驗室。大學創新中心和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創業支持和資源,包括導師指導、訪談系列、創新工作坊等。二是創業生態系統。學生可以融入大學所在城市的創業生態系統,與初創企業家、投資者和企業家精神共鳴者互動。三是支持資金。大學通常提供創業獎學金、競賽資金和創業基金,以支持有潛力的項目。這些路徑共同構成了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實際能力。
二、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內容不足。一些創新創業課程過于理論化,缺乏實際操作性。學生需要更多的實際案例和技能培訓,以應對實際創業挑戰。二是導師資源不足。創業導師團隊的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導師和專業人士的參與以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三是創新孵化器分布不平衡。創業孵化器和加速器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較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學生可能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故擴大資源分布的范圍對促進創新更有益。四是風險意識不足。一些大學生在創業中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過于理想化看待創業,忽視潛在的風險和失敗可能性。五是與產業界合作不足。這與實際項目經驗相對不足、學生缺乏與行業相關的見識和經驗有關。[4]六是缺乏跨學科合作。創新和創業通常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但一些大學的學科劃分較為僵化,跨學科合作機會有限。七是資金支持有限。盡管政府提供了一些資金支持,但對于初創企業來說,融資仍然是一個挑戰。創業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渠道來獲取資金。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繼續改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供更多的資源、導師支持和實際經驗機會,以培養更多有創新意識和實際創業技能的大學生。
三、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可以從課程改進、師資培訓、創投生態系統建設三個方面探討構建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一)課程改進
課程改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我國高校應引入更多實際案例和實踐項目,以使學生能夠將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創業項目中;二是培養跨學科合作的意識。
1.引入更多實際案例和實踐項目
我國高校引入創業實踐項目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可以創建創業導師計劃,邀請成功的企業家或行業專家作為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創業實踐項目。導師可以提供實際經驗和行業洞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規劃創業路徑。高校可以組織創業競賽,鼓勵學生提交創業項目提案,并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這將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商業思維。此外,高校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創業實踐項目,如學生參與企業的創新項目,獲得實際的創業經驗和技能,這種途徑同時為學生提供創業實習機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創業技能,了解創業過程和運營管理。高校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教授學生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課程包括商業計劃書撰寫、市場調研、團隊管理等內容,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創業過程。
2.培養跨學科合作意識
創新和創業常常需要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交匯,工程師、設計師和商學院學生一同參與創新項目,可促進多元思維。除此之外,跨學科合作的意識還可以通過跨學科項目實現,高校教師開創課程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每個小組由不同學科的學生組成。這將使他們在項目中互相學習和合作。此外,高校可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展跨學科講座和研討會,讓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創新和研究。實行交叉學科導師制度,高校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導師,他們可以向導師尋求建議和指導,同時導師可以促進不同領域的交流,在課程中引入涉及多個學科的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跨學科問題的解決方法。
(二)師資培訓
高校提供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實際創業知識和指導能力。高校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可以采取以下步驟:首先進行需求調研,了解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和意愿。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收集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之后根據需求調研結果,制訂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的詳細計劃,確定培訓的內容、形式、時間和地點等。邀請創新創業領域的專家或成功的創業者作為培訓講師,分享實踐經驗、案例分析和最新的創新創業理論,幫助教師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高校根據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課程,可以采用講座、研討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使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實踐。其次進入實踐活動環節,讓教師親身體驗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可以組織創業項目策劃、商業模擬、團隊合作等活動,讓教師在實踐中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培訓結束后安排教師經驗分享的環節,讓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有一定經驗的教師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和教學方法。這將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最后是培訓效果的評估和反饋。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討論會等方式收集教師的反饋意見,了解培訓的效果和改進的方向。高校后續要為教師提供持續的支持和資源。可以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交流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分享會、研討會等活動,促進教師的學習和成長。
(三)創投生態系統建設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創投政策支持,包括稅收激勵和創投基金的設立,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創業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參加創投比賽,以獲得初期融資,同時吸引潛在投資者的注意。
1.政府提供更多創投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設立創投基金,用于支持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的發展。這些基金可以提供資金支持、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等形式的資金支持,幫助創業者和創新者實現其創業夢想。此外,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減免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等方式,為創投行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這樣可以降低創投活動的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創業者參與創投市場。
2.鼓勵學生參加創投比賽
政府和學校可以組織與創投相關的培訓和指導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知識、商業模式設計、投資策略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投能力和競爭力。此外,政府和學校可以提供創投資源支持,如創業孵化器、辦公場地、導師指導、市場調研等,幫助大學生將創意轉化為創業項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四、結束語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述和實證調查,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盡管有一部分高校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創新創業意愿和能力,但整體上,學生在創新思維、市場洞察力、團隊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二,影響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因素多種多樣,教育環境、創業教育等因素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創業教育的開展和創新創業導師的指導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起到積極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得出課程改進、師資培訓、創投生態系統建設三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希望能為高校和相關機構提供參考,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葛長娜.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21):25-26.
[2] 文世源,徐哲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山西青年,2020(07):114.
[3] 葉暉,張孟超.淺析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J].文教資料, 2010(12):164-165.
[4] 范穎,譚雪英.基于素質提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探究[J].今日財富,2020(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