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劉佃林



摘 要:在高職院校內持續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是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評價的重要媒介,是進行常態化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重要環節。以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為例,對其學生層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旨在促進高職院校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制度保證體系、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治理能力。
關鍵詞: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學生管理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at the Student Lev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Chen Xi Liu Dianlin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Hohhot,010070)
Abstract: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and the conduct of teaching diagnostics and improvements serve as crucial mediums for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se practic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normaliz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talent cultivation.Taking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t the student level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The goal i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improve governance structures,and enhance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Internal Quality;Diagnostics and Improvement;Student Management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為141175萬人,同比減少85萬人,人口增長的深刻變化必將引起教育資源的重組,[1]從而帶來學校功能、類型上的分化,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奮力實現內涵式發展成為高職院校必然選擇。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建立常態化職業院校內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2]診改工作是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3]其主要任務是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通過科學制定規劃體系,明確“診改”目標,建立常態化全員性過程性考核性診改制度,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4-5]開展診改工作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制度保證體系。
本文以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為例,對其學生層面管理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情況、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其2022—2023學年學生教學診斷與改進開展情況進行定量解讀,旨在掌握其學生層面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開展情況,為形成鼓勵創新、褒獎改進、追求卓越的現代質量文化提供數據支持,不斷提升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學生層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現狀
研究對象2017年啟動第一輪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十四五”期間,研究對象依據“十四五”發展規劃及各子規劃,建立了層次清晰且內容相關的目標系統,包括總戰略目標、各部門具體任務及學生的個人發展路徑。同時設立了各項工作的規范化要求和全方面發展準則,形成了涵蓋各個方面的工作標準框架。學生層面管理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由學生工作處發揮主體作用,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存在的問題,從預備階段到執行過程到后期反饋,持續收集數據信息、發出預警信號、識別潛在問題并采取措施優化,推動學生管理的質量保障活動。在此過程中,形成螺旋循環提升機制,實現不斷升級提高的管理模式。
(一)構建目標體系,形成目標鏈
學生根據學院和所在專業的發展目標,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制定個人學業發展規劃,明確個人發展目標。由輔導員進行指導、分析。
(二)構建標準體系
聚焦學校“培育品格與塑造人才、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及成長潛能”的主要任務,強調以確保學生的全方面進步為關鍵點,構建并優化出一套完整的學生全方位發展的評價體系,設定明確的品質指標。
學生全面發展標準包括基礎標準和發展標準兩部分。基礎指標涵蓋了學生道德品質、知識水平、身體和心理狀態及社會活動能力等多方面的評估,強調其與專業和職業需求的關聯度,特別關注技術應用、個人成長提升以及創新創業領域的能力表現。發展的指標則涉及卓越的學生、優秀的班干部、杰出的共青團員或團干的標準,畢業典禮上的優勝者及其他各類榮譽稱號。學生入校后根據以上標準制定自我發展三年規劃和年度分規劃。每學年初根據分規劃對照學生層面診改體系勾選年度自我診改任務,診改體系如表1所示。
進一步研究診改體系后,發現學生的層次結構有四個基礎指標:道德教育素養、智力教育素養、體育教育素養和能力教育素養,4項素養包含了12個二級指標以及42個評估點(見圖1)。42個診斷點中22項為必選項、20項為可選項。必選項是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必須開展的活動,可選項則由學生自由選擇是否開展,并為學生提供豐富學業經歷的參考方式。
(三)構建質量主體自我提升的質量改進螺旋
每個學生都需要依據自我發展目標和準則,定期進行品質評估,并在發現問題時立即解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斷改進學習、成長質量,形成自我質量改進螺旋(見圖2)。
二、學生層面教學診斷與改進運行情況
(一)整體完成情況
2022-2023學年發布學生教學診斷與改進任務9812條,共涉及11個系(部)診改對象為各系(部)2021級、2022級學生,診改負責人為學生本人,審核負責人為輔導員。參與診改的2022級新生需將個人發展三年規劃作為支撐材料,上傳至學生個人成長發展規劃制定細則的診斷點中,輔導員作為審核人要負責審閱學生是否上傳該表、填寫是否得當。截至自診結束,共有1552名學生參與了自我診斷與改進,其中1450名學生完成自我診改任務,參與率為15.82%,完成率為14.70%(見圖3)。說明學生對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普遍認識不足、完成效果不佳,系(部)、輔導員對診斷與改進工作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開展相關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完成診改的情況分析
完成診改的1450名學生中,理工農醫類學科的學生為1145人,占比為78.97%;文史類學科學生為305人,占比為21.03%(見圖4)。其中以醫藥衛生系和化工與建筑系完成比例最高,分別81.16%、60.19%。通過調查走訪發現,上述兩個系部分管教學副主任對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比較重視,對學生輔導員進行了培訓,并適時進行跟進。說明行政工作人員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是工作完成程度的重要保障。
對完成的1450份診改報告進行抽樣調查,抽樣比例為20%,即抽取290份報告進行分析。完成診改報告的290名學生中,選擇“可選項”設定自我發展目標的學生占比為27.59%,設定目標數量1~20個不等,平均完成率為44.04%,其中13.97%的學生僅設定目標,未填報佐證數據。6.9%的學生設定20個“可選項”目標,完成率為0%;有兩名學生自我發展目標“可選項”設定目標數為1個,目標內容分別為“專升本”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完成率為100%。經過對相關學生的走訪調查,結合診改分析數據說明,設定相對專一的發展目標并持續為之努力是實現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貪多貪大的目標設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既應任務過多導致完成困難進而放棄實現自我發展目標。
對“必選項”完成情況進行分析,22個必選項學生達標數集中在0、17~22個之間,達標率分別為0、77.27%、81.82%、86.36%、90.91%、95.45%、100.00%。對達標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抽樣調查對象中以必選項完成20項、完成率為95.45%人數最多,為51人(見圖5)。值得注意的是,被調查的290名學生中,有25名學生的設定目標完成率為0,學生并未完成自我診改,卻提交了報告,且其輔導員作為審核人未盡到審核責任并對診改報告予以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別教師和學生對診改工作認識不足、開展不到位的問題仍然存在。
對“必選項”中未完成的關鍵詞進行詞云分析(見圖6),其中未完成人數最多的發展目標為“職業資格證書”,其次為“英語等級”,另外還有“圖書館入館時長、文明寢室評定、網絡課程學習時長、寢室等級評定、加入中國共產黨、計算機等級考試、創業班學習、圖書借閱數量”等目標未完成人次較多;必選項完成20項的51人,未完成的兩個目標均為“考證等級”中的“英語等級”和“職業資格證書”。
四、存在的問題
本文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學生層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現狀及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總體來說,研究對象針對學生發展建立了自我質量保證機制,建設有“五中心一平臺”的智能校園管理平臺,學生能夠實現自律性的自我控制、自我評估、自我改良及自我提升,然而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數據孤島現象尚未完全消除。由于現有的數據平臺尚未完全整合完成,這使得學生們需要自行填寫其學習和生活狀況,主要評價標準則是基于其自我總結資料。因此,并未真正地通過使用源頭數據來執行評估。其次,對診改工作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輔導員審查也不夠嚴格,從而使一些學生的診改開展流于形式,無法實現建立起能產生較強警示效果和激發動力的內控質量保障系統的目標。
五、建議
一是建立和樹牢“大數據”理念,以便能夠迅速了解并解析學生培養工作開展情況,持續進行診斷、反饋、調整和提升,全方位支撐診改工作的開展。二是根據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將學生綜合測評指標與診改指標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整體評估指標與改革指標相互融合,不斷地優化用于描繪和表達主要數據的管理工具。三是明確管理的方向和準則,設定合理且有效的獎勵和預警系統,構建完整的數理結構,從而實現在線追蹤學生表現,逐漸實現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監測、學習的實時診斷、定期的評價、業績考評等各類信息的原始收集和實時獲取,向學生及其家人提供數據檢索、數據匯總、信息反饋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傳毅,辜劉建,俞寅威.“三孩”政策對教育規模的影響:面向2035的預測[J].教育研究,2022,43(11):124-135.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EB/OL].(2015-7-7)[202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zdgj/201507/t20150707_192813.html.
[3]王自豪,李俊,張良軍.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7):166-167.
[4]劉許亮.職業院校學生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與實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1):60-64.
[5]張晶,閆志利.職業院校教學診改:理論邏輯、中國特色及彰顯途徑[J].職教通訊,2023,(2):40-48.
(責任編輯 趙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