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皮影傳承至今,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把勞動人民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其與眾不同的人物造型和傳統的制作工藝值得深入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踐行等方法展開實證研究,試圖了解皮影戲在特定時間內扮演的社會“角色”。以皮影戲的產生、發展、傳承為縱線,以文化符號、歷史意義為橫線展開研究,立足特定時間皮影戲的歷史位置和影響力,探究其發展的規律和實際狀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代變遷;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4-0036-04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王亞莉.基于特定時間內皮影戲的藝術“角色”調查研究[J].天工,2024(4):36-39.
一、皮影戲概況
(一)歷史背景
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以蠟燭或酒精等作為光源,藝人站在白色的幕布后面,通過操縱以紅、黃、青、綠、黑五種顏色染色后的動物皮或紙板刻畫的特殊戲劇人物、動物、植物等道具,用當地的唱腔(有時是用方言)演唱故事,并將音樂、舞蹈、歌唱等元素集于一身,運用特殊的人物形象,將光、影效果結合來表演故事情節,以達到娛樂和教化宣傳的目的,一般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皮影戲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中華五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藝人不斷用智慧完善這種古老的技法。許多地方戲劇與皮影戲關系密切,其在戲曲表演、電影的發明和藝術的發展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皮影戲曾被稱為“影子戲”“燈籠影戲”“木偶戲”“土影戲”。在一些地區還被稱為“皮猴戲”“紙影戲”等,其表演形式既簡單又活潑,深受大眾的喜愛。
關于皮影戲的起源,民間有不同的版本,傳播最久遠、范圍最廣的說法是皮影戲起源于西漢時期,有兩千年的歷史。《漢書》寫道:“昔日魯班巧匠,造有皮影戲之絕技,流傳千古。此技以皮革制人,內燃燈火,形象生動,如生人間。夜幕之下,樂聲悠揚,燈光閃爍,皮影舞動,如夢如幻,引人入勝。”
另一個說法是皮影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葬禮習俗。據《漢書》記載,漢代就有“大喪初望”的習俗,即人去世后,家人會在靈前設帳張燈,以影子代替死者的靈魂接受敬拜。
此外,民間還有一個關于皮影戲由來的傳說。漢武帝的愛妃不幸染病離世,漢武帝整日神思恍惚,無心國事。李少翁特別擔心,有一天偶然看到小孩們拿著一個娃娃玩,由于陽光的照射,在墻上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影子。李少翁心思一動,用棉花做成李夫人形象,服飾用李夫人平時喜歡的顏色,并在手和腳上安裝木桿,進入布幔后面,借以燈籠和蠟燭,請皇帝坐在布幔前面觀看,皇帝看見后龍顏大悅,從此愛不釋手。
(二)歷史傳承
在13世紀的元朝,隨著軍事遠征和海上貿易的發展,皮影戲傳入許多國家,如暹羅(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古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俄羅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并廣泛流傳。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北京曾經舉辦過“百戲大會”,皮影戲參演。在清朝皮影戲的表演達到了鼎盛時期,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名仕鄉紳等都以請名師制作皮影戲、置辦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同時,在民間的城鎮鄉村,各類皮影戲班隨處可見,有時在同一個地域就有20~30個皮影戲班。逢年過節、祭祖拜神、婚嫁納新、豐收喜慶、祝壽宴賓、添丁得子等重大節日都要邀請皮影戲班表演。有些連本戲(也就是連續劇)的演出通宵達旦,甚至會連演十天半月不止。如果趕上廟會,還會出現幾個皮影戲班對臺打擂比影的盛況,他們爭相亮出各自的絕活,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據資料記載,皮影戲在清朝時期的北京城內非常流行,部分皮影戲班被朝廷收編,康熙時期,更是有專門的官員從事皮影戲的管理工作。嘉慶時期,逢過年節皇帝還會傳皮影戲班進宮表演。當時,有許多京劇演員以參加皮影戲的演出為榮。
皮影戲的發展受到歷史、文化、地域等的影響,造型和唱腔各具特色,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出現了各種流派,如湖北、湖南、北京、山東、山西、陜西、青海、寧夏、四川等地方皮影戲。各地皮影受地區文化的影響頗深,又細分成了異彩紛呈、獨具特色的流派,“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正是因為各地皮影藝人的不斷傳承、發展,皮影戲才得以流傳至今。如四川的“太陽神鳥”,以太陽神鳥為造型,寓意著光明和希望;山東的“嶗山道士”,以道教文化為背景,演繹了道士修煉的故事;還有江南的“水墨畫影”,以水墨畫為背景,將中國水墨畫的意境融入皮影戲中。
(三)皮影的制作技藝
皮影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其制作過程包含了許多精妙的技藝,可分為以下八個步驟。
1.制皮
皮影的制作材料以驢皮、牛皮、馬皮、羊皮等為主,使用最多的是驢皮,驢身兩側及臀部和肚子下的皮子最好。首先要將新鮮的皮子去毛,經腌制、養護,用刀片鏟干凈皮上多余的肉,并且保證不損傷內皮,一般是請專業的制皮師傅完成的。制皮的方式有很多,通常是用“凈皮”“灰皮”來炮制的。
“凈皮”,首先將所選的皮在干凈的冷水中浸泡2~3天,這一過程中要用刀刮4次,每次刮后需再用水浸泡,直到第4次刮制完成,經過此工序的皮子薄而亮。刮好后的皮子需撐在木架上陰干,待晾到凈亮透明時就可制作皮影了。
“灰皮”也叫“軟刮”,用各類化學制劑,如氧化鈣、硫化鈉、硫酸、硫酸銨,按相關配方溶化在水中,然后把皮子放入所配的溶液中進行浸泡,皮子需反復浸泡刮制。用這種方法做出的皮料,像玻璃一樣透明,更加適合雕刻。一些皮影的制作需要高透明度且具有一定硬度和韌性的皮料,用這種方法制作。
2.畫稿
皮影的制作,一般有專門的“樣譜”,這些樣譜都是世代相傳的。負責雕刻的師傅根據需要將刮好的皮子分成大小不等的塊,先用濕布悶軟后,再用特制的推板加少許油汁推磨,經過多次推磨才能使皮子更加光滑、平展,這樣做能消除皮子的收縮性。之后根據皮子的大小與畫稿所需的面積選擇合適的皮子,并在其上面描畫圖稿。薄而透亮的皮用于制作頭、胸、腹等重要地方;厚而色暗的皮可用于腿部、配景與道具的制作。這樣既能制作出高質量的皮影,又節約了原料,達到了對皮子的合理利用,還解決了皮影人物平衡的問題,在皮影表演時獲得了最佳的表演效果。
然后再通過“過稿”,用針把所需部位的輪廓和圖樣拷貝、描摹在皮面上。
3.雕刻
皮影的雕刻十分復雜,需要在皮子下面墊上棗木或者梨木板子(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蟲蛀),雕刻用的工具都是特制的,刻刀根據寬窄分為斜口刀、平口刀、圓口刀、三角口刀、花口刀等,還會用到剪刀、鉆子等多種工具,雕刻用的工具達20~30種,每樣工具各盡其用。刻線狀的紋樣用平刀去“扎”;刻直線的紋樣用平刀去“推”;服飾中袖邊、衣邊的圓形花紋則要用鑿刀去“鑿”;另一些復雜的花紋圖樣須用斜口刀“刻”。在雕刻過程中,需要小心制作,注重細節的處理,確保皮影制作準確無誤。
“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采用這種線法。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多余部分,為陽刻,多用于生旦、須丑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用虛線、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于影片建筑的刻制。暗線則是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用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致的物體。”
雕刻皮影有許多口訣,如:“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又如:“刻人面——先刻頭帽后刻臉,眼眉刻完刻鼻子尖;刻衣飾花紋——萬字先把四方畫,四邊咬茬轉著扎;雪花先豎畫,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欞丟出齒,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裝飾——空心桃兒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龜,一滿都在水字格。”
4.上色著彩
在皮影雕刻完成后需要上色,以便使其更加形象生動。上色的顏料要求色彩亮麗鮮艷、附著度高,并且不會刺激皮膚。在著色的過程中,要注意顏色的搭配和涂抹的方式,以確保皮影的外觀令人滿意。
師傅的設色十分大膽且講究,多用自己調配的色彩著色,如用礦物配制的紫銅、銀朱、普蘭,用植物配制的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彩用大些的器皿,把純色放入器皿內,把器皿放在特制的燈架上,放幾塊用精皮提前熬制好的透明皮膠,在器皿內與顏色混合,下邊點燃火烘烤,使膠與色融為粥狀樣,趁熱在皮影上著色。師傅用的色彩種類不多,但他們對顏色的掌控十分熟練,巧于搭配顏色,利用層層點染的方式制作的皮影色彩紛呈、光彩奪目。
5.發汗
發汗是十分關鍵的一個過程。目的是通過高溫使顏色滲入皮影內部,并使皮影中多余的水分蒸發,使皮影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保持顏色鮮艷。發汗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把著好色的皮影用薄木板夾好,放在熱炕(民間的土炕)席底下壓好,通過熱炕的熱氣慢慢蒸發皮內的水分;(2)用布包裹著上好色的皮影,運用烙鐵或電熨斗在平整的地方熨燙,將皮影內的水分排出;(3)將麥秸土坯(燒磚時的泥皮)或磚塊燒熱,需將土坯或磚塊提前搭成人字形,用燒熱的土坯或磚塊壓平皮影,讓皮影內的水分流出。對溫度的把控是發汗的關鍵,師傅掌握火候的經驗是“彈指點水”,用手指蘸水,或者將唾液彈、滴在熨具上,根據水點所起泡沫的變化,判斷水分蒸發的速度,判斷溫度的高低。大多數情況下溫度需在70℃左右。恰當的溫度可以使皮影順利發汗,顏色滲入皮內,制作的皮影顏色艷麗,經久耐用,不會褪色。由于溫度適宜,皮膠融入皮質內,封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不易翹扭變形。溫度過高會導致皮影收縮,前期的工藝流程會作廢;溫度低,膠色就不容易融入皮影內,會導致皮影內的水分排不干凈,造成所制皮影顏色不亮麗,時間長了發暗,還會導致皮影變形。
6.組裝
皮影組裝需使用特殊的工具,如針、線、按鈕等。在裝配過程中,應注意皮影的形狀和結構,以確保其牢固、美觀、滑動自如。為了在表演的時候靈活使用皮影,一個完整的皮影木偶的形狀通常有一個頭、胸、腹和兩個腿、胳膊、肘、手,共11個部分。頭包括臉、帽子、胡須和頸部,下部是一個楔子,在表演時插入上胸部的卡口內,在不使用時卸下。胸部裝置卡口,是皮影木偶的頭插入的地方,在上胸側有兩個釘結,用于連接手臂,包括上臂和下臂兩個部分,手連接在下臂上。
腹部與胸部、下方和腿、腿和腳作為一個整體相連(包括鞋子)。皮影的每個關節都應該雕刻一個出輪盤式的樞紐(稱為“骨縫”),以避免肢體重疊出現陰影。連接接縫的點被稱為“眼睛”。眼睛的選擇與皮影的造型有關,能提升人物的精神氣質。選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結合成形,用11個主要部件裝成一個完整的影人。接下來是形體的組裝,給人物的雙手和動物的頭顱、脊背安裝用于操作的金屬結圈和小竹竿,連接竹竿與皮影支點的金屬要有一個垂直的轉折,在表演時方便控制人物或動物從頂部忽然翻轉180°的轉身動作。
7.調試
裝配完成后,需要調整皮影木偶。在調試過程中,需要使用專業的調試工具,如鼓、長笛、鋼琴等。在調試過程中,應注意音量和節奏的控制,以確保皮影戲的聲音效果與皮影操作的連貫性,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8.完成修復
為了進行表演,應該安裝三根竹竿作為操縱桿,即簽子。在演文戲的時候,在人物的胸部裝置一根簽子,用鐵絲相連,使影人能翻轉活動,再在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于雙手舞動,增強舞臺效果。在演武戲的時候,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斗等百般姿態,從而體現人物的武術高強。
調試完成后,就可以進行演出。在表演過程中,需要特殊的表演工具,如鼓、二胡等。在皮影戲的表演過程中,應注意動作、唱腔及樂器聲音的協調,以確保皮影戲的表演引人入勝。
二、皮影戲的風格與特色
(一)皮影戲的唱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