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汝 劉科汝


[摘 要]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一位杰出的現代建筑大師,其獨樹一幟的現代風格、有機建筑思想和流水別墅等作品對整個建筑設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于賴特的建筑設計風格,研究其建筑設計思想內涵,并梳理其設計風格的演變脈絡,嘗試探析這種演變背后的深層邏輯,希望通過總結賴特有機建筑思想和建筑形式的關系,為目前的建筑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現代建筑;賴特;有機建筑;設計風格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004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劉姿汝,劉科汝.探析現代建筑史中賴特設計風格演變[J].天工,2024(3):45-47.
一、賴特與現代建筑
(一)現代建筑風格誕生的背景
現代建筑萌芽于19世紀后期,20世紀20年代得到發展,30年代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主導了20世紀的建筑風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搬到美國定居,他們帶動了現代主義風格在美國的廣泛傳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經濟開始恢復,也帶動了現代主義五六十年代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世界各個城市中,從商業建筑、工業建筑到文教建筑,以及大規模新建的住宅幾乎都擺脫了傳統風格的影子,現代主義風格成了主流特征。在60年代,現代建筑因其風格單一的“國際主義風格”及過于商業化備受爭議,之后經歷了后現代、高技派及地域主義的探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域、可持續性、樣式表達、人居理念及公共交往等各方面,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形成巨大變化,本時期的現代建筑也稱為新現代建筑。應該說,建筑的演變過程與社會文化、生產力及技術水平發展密不可分。
現代建筑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新古典主義時期就開始醞釀,是文化、生產力及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倫敦水晶宮是當時工業發展成果的檢閱,同時水晶宮以其新風格及技術優勢,宣告著現代主義的誕生。之后,伴隨著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等各種探索,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像接力賽一樣,推進了現代建筑的發展,也誕生了一些廣為人知的大師級人物,使得現代建筑不僅是一種設計產品,更作為一種建筑藝術作品被世人所推崇,如賴特、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路易斯·康、貝聿銘、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師。
任何一種風格都是文化和技術結合的產物,任何一種思想也都有其產生的背景,更是脫離不開建筑師的個人發展經歷。如今學習現代建筑,容易進入形式模仿的誤區,因此學習并研究建筑作品、大師風格邏輯及背景,更有助于我們對建筑的理解和應用。在現代建筑發展史中,賴特建筑風格獨樹一幟,并形成有機建筑等理論,無論是他的理論體系還是作品,都可以作為經典來學習和分析。
(二)賴特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賴特是舉世公認的20世紀的一位偉大的建筑師、藝術家和思想家,被譽為美國本土建筑的開創者,他與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并稱四大現代建筑大師。他的老師埃羅·沙利文曾經這樣贊美他:“如果今天是如同文藝復興時期,那么賴特就是20世紀的米開朗基羅。”賴特在他不尋常的72個年頭的職業生涯創作了大量的建筑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書籍、論文、演講,無論是他的建筑作品還是書籍、論文,都體現著他的有機建筑思想,有機建筑思想對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建筑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現代主義的萌芽源自工業化革命的推動,因此現代設計一直重視工業化與建筑的關系,并且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作用;而賴特則認為建筑應當像植物一樣從屬于自然,成為大地的一個基本的、和諧的要素。在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各種現代設計的流派及理念也各放異彩,其中賴特理念對建筑設計領域的影響深遠,至今在世界范圍都有著眾多追隨者。受有機建筑思想的影響,芬蘭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的眾多設計作品也能看出有機建筑理論的影子,德國建筑師H.沙龍是其有機建筑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賴特認為,有機建筑觀念是“活”的概念,這是指建筑與一切有機生命相類似,總是處在連續不斷發展進化之中。[1]
在美國,如果讓人們說出一位美國建筑師的名字,毫無疑問,他們的答案將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賴特獲得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有充分理由的:他改變了美國建筑和人們生活的方式。他設計了1 114件建筑,其中已實現532件,創造了一些在美國耳熟能詳的建筑,涵蓋了住宅和公建。美國建筑師協會也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建筑師”的榮譽稱號授予了賴特。
二、賴特的設計風格及演變研究
(一)賴特設計風格的特點
賴特繼承了路易斯·沙利文的設計藝術和理論思想,在沙利文的“形式追隨功能”理論基礎上,賴特加入自己的理念,提出“形式與功能是一回事”這一說法;后來賴特在自己的摸索中形成了有機建筑思想,指出建筑應當真實、自然,與周邊環境融合,并表現本身材質,與空間等融為一體,即“道法自然”,總之,建筑的結構、材料和建筑的方法要融為一體,合成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有機整體。賴特提出了有機建筑的六個原則:(1)簡練應該是藝術性的檢驗標準。(2)建筑設計風格應該多種多樣。(3)建筑應該與它的環境協調,他說:“一個建筑應該看起來是從那里成長出來的,并且與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4)建筑的色彩應該和它所在的環境一致,也就是說從環境中提取建筑色彩因素。(5)建筑材料本質的表達。(6)建筑中精神的統一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有機建筑的觀點并不是呆板的,而是充滿了靈活性的方法。這個理論在“草原風格”中得到充分體現,“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是賴特根據美國中西部的草原特點并融合浪漫主義風格創造出來的設計風格,有羅伯茨住宅(1907年)等代表項目。
(二)賴特設計風格的演變
賴特的設計風格在不同時期涇渭分明,本文中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并選取這兩個階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時間段進行分析。
1.賴特前期的設計風格:草原風格(1890—1916)
1890—1900年對賴特來說算是探索期,賴特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先是古典的羅馬式風格,之后對歐文·瓊斯的著作《裝飾語法》進行深入研究,這一著作讓賴特深入了解了古埃及、古印度、中國、亞述等文化。通過對這些文化的研究,賴特嘗試找尋一種體現新世界的風格,并形成自己的獨特標識。草原風格是賴特的獨特風格,也是第一個被視為獨特的、土生土長的美國建筑風格。“草原住宅”是由歷史學家艾倫·布魯克斯提出,而不是賴特的首創。
草原風格的雛形首現于賴特為《婦女家庭雜志》設計的住宅平面(1900—1901):水平開放式平面、平緩的坡屋頂,這種不太突出的輪廓的建筑與場地顯得較為融合,同時垂直的煙囪又與橫向的住宅形成強烈對比,這意味著草原風格的特征已經確立。這個時期,賴特的設計理念還在逐漸形成,建筑的輪廓還在多方向嘗試,他既參考過理查森式的厚重感,也參考過日式的輕型構架。一直到1901年,賴特發表了《機器的美術和技藝》這一演講,它的內容標志著草原風格的真正出現,賴特的設計理念也趨于成熟。1905年,草原風格的設計手法完全確立,但同時賴特也在兩個方向中搖擺不定:一個是非對稱、較浪漫的風格,如塔里埃森賴特住宅;另一個是對稱、構圖嚴謹的風格,如羅比住宅(見圖1)。該住宅的設計語言集中體現了草原風格住宅的精華:低坡屋頂、深遠的挑檐、格外醒目的水平線條、明確的公共及私人領域分隔和以壁爐為核心的自由平面。在這里,他的有機建筑思想在早期得到了最徹底的表達:開放性的底層、低坡屋頂、低矮的圍護墻體構成的形體水平延伸仿佛從草原中長出來一樣,材料也注重選擇自然材料,建筑在環境中的延續性和整體的辯證關系被強調,它們遠離風格的紛爭,強調自身的自然和真實。[2]溫斯洛住宅是賴特完成的第一座獨棟建筑,它是一項過渡產品,這一點從它的混合型窗戶設計中可以證實。這里的窗戶一部分是窗框型的,另一部分是平開型的。賴特式四坡屋頂在這個住宅項目中已經可以看到,同時仍嘗試以沙利文式的裝飾帶形成活躍感,入口處立面的裝飾顯然取自沙利文19世紀90年代初期的陵墓設計。
2.賴特后期的設計風格(1929—1963)
本階段賴特的設計風格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轉變,傳統材料和構造上的局限性,以及成本上的壓力,使賴特開始結合鋼筋混凝土與玻璃來探索一種新的多面體建筑的可能性。這個時期,賴特創造了“尤索尼亞”這一詞語,進而形成尤索尼亞思想,它不提倡一種平均的個人主義,還包括實現一種新的、分散的文明形式。
(1)建筑設計的實踐
這時期,賴特的實踐不再限于住宅,也嘗試著有機建筑思想在辦公樓等公建上的實踐。在約翰遜制蠟公司辦公樓這個項目中,有著9米高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在這里,“有機”隱喻表現為蘑菇狀的柱子,它們是大空間的主要支撐,柱子長而細,頂部呈睡蓮葉形狀并帶有頂光源,柱子在基礎處縮小。這種表現形式的出現是對傳統構件的大膽創新。
流水別墅(見圖2)這座建筑實現了賴特“山中之宅”的建筑夢想,是20世紀的藝術杰作。別墅是一個懸挑框架的造型,與溪邊的巖石遙相呼應。遠古留存下的巨大漂石被賴特選為建筑的地基,一層層的空間就像巖石的紋理般交疊在漂石之上,使別墅從外觀上看仿佛就從古老的巖石中生長出來的那樣。[3]為了與自然融合,流水別墅盡可能地表現材料自然真實的一面,營造出樸素、天然的設計風格;同時,流水別墅強調形式與功能的平衡和互補的狀態,但部分區域形式甚至可以超越功能。天然材料的本色應用、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流動空間使這個建筑成為賴特有機建筑思想最完美的詮釋。
古根海姆博物館(見圖3)是賴特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該館設計于1943—1945年,之后歷經多輪修改,最終完成于1956—1959年間。在賴特的構想中,古根海姆博物館就猶如一艘飛船,在城市上空做臨時停靠。博物館把流水別墅和約翰遜制蠟公司辦公樓的空間理念融合在一起,通過斜坡緩緩上升的設計串聯起參觀動線,這種獨特的嘗試不僅獨樹一幟,更可謂“尤索尼亞思想”的高潮。這個建筑被視為賴特后期事業的高峰。
(2)城市規劃理念
賴特提出的“尤索尼亞”一詞,代表一種將自發地出現在美國的平均主義文化。賴特公開反對傳統城市,他直言:“難道城市就永遠是社會疾病的一種形式,并且最終都要落到同一下場嗎?”傳統的城市模型都為集中式的布局,而廣畝城市則是賴特的反傳統集中城市的一種模型,這一模型不再提倡城市的集中性,賴特認為隨著汽車和電力工業的發展,已經沒有把一切活動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業崗位)將成為未來城市規劃的原則。這種形式在19世紀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在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因為有了小汽車的產生及大量普及,反而能成為可能。
總體而言,賴特設計風格的轉變是建造技術、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共同影響的結果。建造技術的發展,從砌體建筑到鋼筋混凝土的轉變,使項目類型不再局限于低層住宅;工業化生產的經濟性及當時經濟衰退的大背景,客戶的轉變以及經濟成本的制約,激發賴特從服務于富豪轉向多方面的探索,使建筑藝術重新充當起維護美國社會秩序的重要角色。
三、結論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語言,表達著設計者對世界的理解和自己的理念。賴特不僅給世人留下很多經典的建筑作品,其建筑理念和設計思想也是人類的寶藏,并一直影響至今,需要我們以辯證思維去透過表象,領會設計風格和作品背后的邏輯和思想。賴特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與時代背景和技術水平有關,也與當時的業主的喜好和項目場址環境有關,他不斷地探索建筑空間形態的意義,探索著人、建筑與自然三者的關系,貫穿于他的“草原風格”到“有機建筑”思想成熟的過程,并將這些理論一步步去實踐,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通過探尋賴特設計風格的演變,可以更好地理解賴特理論及作品背后的邏輯及形成過程,以期為更好地學習大師思想、學習設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梁旭方.解析賴特有機建筑思想及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肯尼斯·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第四版[M].張欽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3]李澤林.老子哲學對賴特有機建筑設計的影響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