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具有較強綜合性特點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對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具體建議。但所謂“知易行難”,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一線教師最為苦惱的莫過于想做卻不知道怎樣去做,怎樣做得更好。為了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展開分析與研究,探究有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情境創設
作者簡介:蔡玲(1995—),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五小學。
新課程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強調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面對新時代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思維發展轉型的重要階段,而語文知識學習難度在此階段有了顯著提升,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出現一些問題。開展情境教學,不但可以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簡單化,使學生更高效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展開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與中低年級的小學生相比,他們有著更強的自我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這不但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精心篩選情境素材,還要創新情境呈現的方式,以更有趣、更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教授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他們的情感體驗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情境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做到“以情換情”,通過對學生傾注真情和激情,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當是溫暖的、值得學生信賴的,能讓學生自信、自由、自主地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不再對教師存有畏懼心理,而是能夠與教師平等對話,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涵蓋了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所表現出的語言、思維、審美、人文共四個方面的素養[1]。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能促進學生積極發散思維、自我表達,進行語言組織、語言積累。譬如,高年級的小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領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培養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使其能夠自己組織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個過程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思維素養,還能增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感。同時,高年級的小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有一定的審美標準,教師可以在考慮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逐漸提升審美素養。另外,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文化內涵豐富,而情境的創設能夠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吸收和內化課文中的文化知識,進而達到提升其人文素養的目的。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一)備情境,精心設計情境呈現方式
教師想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出情景教學法的優勢,更精彩地呈現情境,課前備課必不可少。在正式開展情境教學之前,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認真學習和了解什么是情境教學的基礎上“備情境”。一方面,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借鑒教參,但不能完全依賴。因為教參雖然明確了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教師開展針對性教學,但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仍存在一定距離[2]。教師要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取舍,合理組織和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呈現方式,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方案。另一方面,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文本特點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情境,可以將同類文本歸類、整合。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詩詞,既有古詩詞,也有現代詩,盡管書中有注釋,但這對于思維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要自主分析、深入理解詩詞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學這類文本時,教師不妨借助相關的影視作品創設情境,為學生介紹詩詞創作背景,以此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譬如,《示兒》這首古詩是陸游渴望收復中原失地的絕唱,但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其深刻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設計微課視頻,內容包括當時南宋朝廷茍且偷安、軟弱無能的歷史背景介紹,詩人陸游的生平介紹等。學生在了解這些背景資料以后,更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能夠理解陸游當時的悲憤之情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又如,《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現代詩歌,從這首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三黑擁有土地之后激動、開心的心情。但如果學生不了解在土地改革之前,農民沒有土地耕種的社會現實,他們就難以真正感受到三黑的喜悅,理解土地的來之不易。對此,在備課時,教師要準備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除此之外,還可以為學生在朗讀課文的環節準備合適的背景音樂,以渲染氛圍,幫助學生深化情感認知。
(二)研讀文本,多種方式創設情境
1.豐富情境創設方法,讓情境貫穿教學始終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主要是以語文要素、人文主題雙線并行的方式編排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文本,挖掘更適合各個教學環節的情境創設方法,以更好地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優勢。情境的設計和呈現,不僅僅體現教師對某一事物的認知、感知,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情感、語言等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情境能夠將教學氛圍、師生情緒、主觀意象、客觀場景等很好地聯系起來。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妨先為學生播放一段紀錄片,讓學生觀看圓明園被燒毀的視頻片段,并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如“同學們想一想,三天相當于多少個小時?相當于多少分鐘,多少秒?”“視頻中用到了很多表示時間的詞語,對此你有什么感受?”等,以此來創設問題導入情境。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這場大火,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音樂創設情境,比如在音樂響起的時候,配以生動的語言描述:“燒掉一幅字畫只需要幾秒鐘,燒毀一處建筑只需要幾分鐘,圓明園的這場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可見有多少名人書畫、奇珍異寶和綾羅綢緞被無情地吞噬!”[3]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在講解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將文中所描述的景和物用圖片呈現,再根據文字內容讓這些圖片一張一張地消失,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圓明園的毀滅,產生惋惜之情。而且,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圓明園“美”與“毀”的對比下,增強保護文化遺產資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有效聯系,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小學生難以獨立理解這些內容,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合理地增加他們與文本互動的機會,幫助學生走近文本。
譬如,在講解《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年漢陽江邊,月色如水,伯牙席地坐于古琴前,十指撥弄琴弦,琴聲響起”的描述為學生創設情境,可以用多媒體軟件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片段,帶領學生走進伯牙和子期二人相遇時的場景。在此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子期被伯牙的琴聲所吸引時,眼前出現的山水美景,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并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朗讀文本,引導學生感受子期和伯牙的惺惺相惜之情。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逐漸融入角色,他們對于人物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能夠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書中的人物互動。由此可見,結合學生想象創設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拉近書本、課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除了與文本互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下不斷完善。具體而言,教師不妨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一場小型辯論會,讓他們在表述觀點、相互辯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構建知識框架。譬如,在講解《父愛之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何作者要用‘父愛之舟作為文章題目?”并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和組間辯論,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情感和寫作手法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在編寫劇本、籌備劇目的過程中,鍛煉寫作能力與表達能力。
(三)以生為本,優化教學情境
1.創設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聯系學生實際,重視并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特點的課堂學習情境。譬如,《摔跤》這篇課文有很多比喻式動作短語和連續性動作描寫[4],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實際授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播放與“公雞鹐架”“冷絆子”等詞語相關的視頻,使其基于真實情境理解課文內容。這種動態直觀的教學方式,往往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符合學生好動、喜玩的性格特點。
2.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創設情境
高年級的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擁有無限潛能。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合理地安排學習活動。譬如,在講授《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教師除了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語言情境,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與文本、與班級同學互動,還可以重點講解教材中的“閱讀鏈接”板塊,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教師不妨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前預習任務,即讓他們搜集有關蕭紅的生平經歷的材料,了解蕭紅一生中的不如意,從而對文中所描繪的園子景物、與祖父的生活等產生新的認知。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新舊知識經驗有機地聯系到一起,進而達到深化學生所學的目的。
結語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本,要求教師能夠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組織具體的教學活動,這與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多種情境創設方法來優化情境呈現,提升教學效果,進而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劉淑娟.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策略[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0):50-51.
王淑萍.情境創設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20):168-170.
高乃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情境創設原則探析[J].江西教育,2023(26):62-63.
韓宏亮.巧設生動情境 構建有效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4):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