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現性評價是評價學生在探究任務過程中的學習表現的質性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度研究新課標,把握其中關于學習評價、學業評價的新趨勢,科學地引入表現性評價,促使學生自覺審視學習過程,反思學習行為,發揮表現性評價的作用,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林芳芳(1981—),女,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西區校。
評價是幫助學生回望學習歷程,鼓勵學生深入學習,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式的力量之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表現性評價,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評價真正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基于評價取長補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需要教師在關注教學內容的同時,高度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等因素,營造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發地審視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改進學習策略,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實現個性化發展[1]。
一、表現性評價內涵
顧名思義,表現性評價是基于個體在具體學習環節中的行為表現作出的對應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是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實踐探索,能夠使評價聚焦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探究與合作互動,幫助教師把握學生在數學實驗、判斷、推理,以及展示分享、互動等過程中的表現,促進學生反思意識、批判性學習素養的發展。表現性評價具有以下三點特征。
(一)關注結果,更注重過程
傳統的小學數學評價往往是以單元檢測、階段檢測的形式進行的,重結果,輕過程。重視日常教學活動評價,摒棄以階段性地鑒別或篩選學生為目的的評價行為,無疑更利于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助力學生綜合學習、數學思考等能力的發展。表現性評價是基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思、練表現等,以及在知識形成探究中的知識感知、能力養成、思維發展、情感態度培養[2]。
(二)促使師生反思
表現性評價可以較為直觀地展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實現學習信息的可視化。例如,學生課堂知識點是否掌握,理解是否到位,運用是否恰當,計算出錯的根源在哪里,讀題、審題意識和能力是否跟上同伴節奏,等等。這有利于學生自我反省,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也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得失,實現教學相長[3]。
(三)關注學生各方面情況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缺乏對學生其他方面的關注。表現性評價把評價重點適度分散,既要求教師重視“四基”,又要求教師關注“四能”的培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評價覆蓋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方面面,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二、表現性評價內容
(一)評價的維度
表現性評價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敢表現、樂表現的意愿;二是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在進行表現性評價時,教師需把著力點放在學生的“表現意愿”和“表現能力”上,激發學生的表現意愿,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表現能力的發展[4]。
(二)評價的價值
評價具有激勵、導向與促進功能,是學生深入學習、保持興趣的動力。重視表現性評價,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又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促使學生大膽嘗試,實現學習創新。
(三)評價的指標
表現性評價的指標可歸納為以下兩方面。一是指向表現意愿的,可分為被動表現、主動表現和積極表現。被動表現指在教師的指定下勉強參與表現活動;主動表現指能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積極表現指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表現活動,并有獨特的表現。二是指向表現能力層面的,可分為模仿性表現、求異性表現和創新性表現。模仿性表現指依葫蘆畫瓢地模仿教師或同伴的行為表現;求異性表現指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的行為表現;創新性表現指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意,并采取獨特的方式展示的行為表現。
三、表現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課堂是學生表現的陣地。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師會發現,低年級的學生愛發言、愛搶答,課堂較活躍;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很少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教師應積極應用表現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一)圍繞學習內容,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來設計表現性評價單,引導學生解讀評價單,讓他們明確學習要求、評價標準。在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把握表現性評價的側重點。本課表現性評價的側重點在問題探究、分析思考與問題解決上。因此,教師可選擇恰當的素材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并提出對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教師能較好地發現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的學習表現。比如,教師可提出問題:“一籃桃子有24個,孫悟空吃了其中的1/4,豬八戒吃的比孫悟空多2個。請問豬八戒吃了多少個桃子?”教師可鼓勵學生開動腦筋,運用擺一擺、畫一畫、分一分的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思考中逐步感悟數學規律,從而解決問題。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追問學生:“豬八戒吃的桃子個數是桃子總數的幾分之幾?”
二是關注表現性評價的實施與改進。比如,教師可改進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和指標,將上述問題分成三個小問題。問題一:孫悟空吃了多少個桃子?問題二:豬八戒吃了多少個桃子?問題三:豬八戒吃了多少籃桃子?這幾個問題看似相近,實際是有變化與發展的。第一、第二個問題是問吃的桃子的數量,是基于學生之前所學內容的運用,反映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表現;第三個問題則是問豬八戒吃了多少籃桃子,一字之差,需要學生進行更多的分析思考,細化操作。如此設計既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規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又能促使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二)結合問題解決,細化表現性評價
將評價與教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表揚學生的突出表現,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樂于參與知識形成的探究,促使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以“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為例。教師要運用表現性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提高他們不斷探究、深入思考的動力。例如,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一道圖形題,鼓勵學生從數學視角觀察圖片,分析圖片中的信息。此時,一名學生依據自身的觀察分析,說道:“樹上有5只小鳥,天空中有3只小鳥。”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觀察得還是挺全面的,不僅看到了樹上的小鳥,還注意到了天空中的小鳥,真不錯!”教師的評價激起了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表達了不同的意見:“老師,她的回答不夠準確,因為天空中3只小鳥的頭是朝著與大樹相反的方向的,說明它們原來應該是在樹上的。”教師肯定了該名學生的回答:“是的,這張圖片應該這樣描述,樹上原來有8只小鳥,有3只小鳥飛出去了,樹上還剩下5只小鳥。”教師還對其他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學生在互動式評價中認識到問題的本質,總結出觀察的規律。有學生總結道:“如果小鳥的頭朝著大樹的方向,就可以用加法計算小鳥的只數;如果小鳥的頭朝著與大樹相反的方向,就可以用減法計算小鳥的只數。”教師還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與同伴進行互動,采用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來設計與例題相似的問題。
在表現性評價實踐探索中,教師要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構建學生自我評估、同伴互動評議、教師適宜點評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樹立數學學習自信。
(三)基于學科育人,優化表現性評價
建立完善的課堂評價體系,既需要教師深度研究新課標,積累學習評價方面的理論、經驗;又需要教師采用靈活的、開放性的策略,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言行舉止,特別是思維表現、情感流露、態度顯示等,及時做出評價,以樹立好的課堂標桿,使學生閱讀更認真,觀察更仔細,分析更深入,理解更透徹,合作更積極。
以“表內除法(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依托新課標思想,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把課堂評價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落實在他們具體的學習行為上,構建多層級、多主體的表現性評價體系,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教師提出問題:“從36中連續減去6,多少次后結果是0? ”學生提出疑問:“現在不是學習除法嗎?怎么會出現減法的問題?”此時,教師借助評價的導向、激勵、啟迪功能,引導學生展開發散性學習:“其他同學有什么新觀點?”教師把問題引開,讓學生思考、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使他們進行聯想,思考除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有的學生說道:“乘法是由加法變來的,那除法是不是與減法有關?”教師抓住這一課堂生成,采用評價策略來助推問題探究:“這一思考很有獨創性,值得贊賞,是不是也給了大家一些學習啟發呢?”這一評價在暗示學生,這種思路是可行的,除法與減法之間如同乘法與加法,都是有聯系的。在評價的驅使下,學生產生了新的疑問:“除法與減法有怎樣的關系?可否先通過探究減法來試一試?”教師評價學生:“方法可行,大家可同伴之間試一試,也許會有新發現、新驚喜。”教師充分發揮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既能給予學生學習肯定,使其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又能借助評價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其溝通交流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關注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構建,是創新教學評價的重要切入點,是發展學生自我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的重要舉措。運用表現性評價是靈活貫徹新課標的實踐,是讓學生主動投入驅動任務探究中的有效舉措。教師開展表現性評價能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結合,促使他們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探究實際問題,有效突破學習難點,積累數學學習活動經驗,滿足學生學習應用和創新探究的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孔凡哲,張春莉.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2]馬寶玉.表現性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4):65-67.
[3]顧廣林,帥建卓.以表現性評價促進“數學活動”育人功能的落實[J].上海中學數學,2022(11):10-12,22.
[4]武捷.支持兒童成長的評價變革: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18(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