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笑非 石明娟 胡立芳 戴之希

摘? 要:現代環境監測技術是資源與環境類研究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以中國計量大學資源與環境類研究生課程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為例,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明確培養目標,構建案例庫,強化管理過程,力求將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激發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求實、創新、具有高水平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高層次學科專門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環境監測;案例建設;研究生課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1-0193-04
Abstract: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t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aking the course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aduate program of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clarifie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build a teaching case library,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trived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e aim to stimula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cultivate practicality, innovation, high-level political literacy,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train high-level specialized talents in the field.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aching case; graduate curriculum; talent cultivation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途徑。2020年,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針對資源與環境專業特點來說,從專業課程案例教學出發,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同向同行[1],對培養優秀資源與環境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2]。尤其是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將這種理念落實到研究生教學上勢在必行[3]。
案例教學法是成熟的有體系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能激發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科研探索能力。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均較強。案例教學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學生可主動參與其中,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分析、討論問題。將案例教學應用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以拓寬案例教學的維度,使研究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道德與精神也得到提升[4]。案例教學相對直接,講道理更加靈活,學生在與教師、同學互動中獲得德育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目前,專業領域的教學案例較多,但與思政教育元素的結合程度有限[5]。針對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而言,雖然課程思政案例在量上有所發展,但是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思政資源案例仍然難以滿足眾多的課程需求,課程思政的示范課案例數量仍不夠,并且針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思政案例庫體系不完善。因此,有必要根據研究生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使教學案例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以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6]。
一? 現代環境監測技術教學概況及學情分析
(一)? 課程概況
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目前是資源與環境類專業碩士學位點的專業基礎課,共有32課時,開設在研一第一學期。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各種環境介質中一般污染物和優先控制污染物(如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效應的重金屬和揮發性有機物等)的監測方法(包括監測方案的制定、樣品采集和預處理方法、測定方法及結果評價等),把握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良好的科學作風,為環境污染物的安全評估、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學情分析
相對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學情情況更為復雜。生源基礎差異大,入學動機多樣化。有些研究生本科是環境類專業畢業,具有較好的學習基礎,在“兩山理論”等理念及本科課程學習的影響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很多自己的見解,但是有些見解并不成熟,需要更加系統地引導。還有部分研究生生源來自于跨專業或者專業調劑,環境專業基礎相對比較欠缺,在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難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培養效果[7]。另外研究生主要將時間精力用于學術研究,相對本科生的課堂學習時間而言,專業基礎課的學習課時更少。通過課程思政與案例庫建設實踐,滲透思政理念提升學生科研創造力和專業使命感,增強學生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深“愛家愛國”情懷,是現代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承載的十分艱巨且重要的任務。因此如何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使教學案例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以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仍是當前的主要研究任務[8]。
二? 教學改革內容與措施
(一)? 結合課程特點,明確培養目標
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揭示人與自然共存的世界觀,在課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內容涵蓋極其豐富的思政元素。根據課程特點,重新確定課程目標,將課程目標分為“專業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
1? 專業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掌握環境監測的基礎知識。掌握環境監測的概念、環境監測的目的和分類、環境標準的概念及分類,了解環境監測的性質、特點、學習方法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教學目標2:掌握針對各環境要素的監測原理和方法。能夠針對水體、大氣、固體廢棄物、土壤和噪聲等環境要素中各個指標的監測原理和方法。
教學目標3:掌握獨立設計環境監測方案的方法。了解各環境要素常見的污染因素,會根據具體的污染情況制定監測方案,包括布點、采樣、樣品的保存和運輸、樣品預處理方法、污染物的測定方法選擇及數據的處理和應用等。
教學目標4:掌握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的方法。掌握實驗室檢測質量控制、環境樣品監測數據的統計處理和結果表述方法。
2? 思政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1: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的內涵,了解我國提倡的綠色發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育目標2: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在不同法律法規中的進化歷程,理解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的內涵,了解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出的制度性的改進,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
教育目標3:理解我國歷代環境監測方法的關鍵性變革,通過目前遍布全國的自動化的環境監測網絡,理解環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根據課程目標,挖掘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思政-課程案例,推進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協同模式建設。
課程總體目標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將課程思政目標與專業課程目標有機融合,為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組建課程案例、優化教學內容提供了導向。
(二)? 梳理知識框架,組建課程案例
在進一步梳理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將專業教學內容和思政映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重新設計教學環節,結合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案例,突出思政映射內容,將教學目標中的思政目標落實到對應教學內容中實現 (表1)。
針對思政教育目標1:主要通過第一章緒論第3小節環境標準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插入“生態文明入憲——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案例;第二章水和廢水監測第2小節地表水監測方案的制定相關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插入“越來越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五水共治的重要成果”案例;第五章土壤污染監測第1小節土壤污染基礎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插入“安吉余村礦山的轉變——‘兩山理念成就‘綠富美”案例。將專業知識點的講解和案例有機地結合,通過三個案例的植入,學生深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的內涵,“生態文明入憲”體現了我國提倡的綠色發展的理念,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體現了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進步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安吉余村從一個廢棄的礦山轉變為風景優美的旅游區,體現了我國在環境治理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些先進的技術對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改善,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針對思政教育目標2: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在不同法律法規中的進化歷程,理解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的內涵,了解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制度性的改進,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主要通過第一章緒論第3小節環境標準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插入“生態文明入憲——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案例;第三章空氣和廢氣監測第5小節顆粒物的測定——PM2.5的監測相關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插入“PM2.5的監測發展之路——環境相關法規帶來的制度自信”案例,將專業知識點的講解和案例有機地結合,從分析憲法的歷次修改歷程,到現在的生態文明入憲,其中體現的生態環境發展歷程與國家重點發展目標的關系,突出生態文明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的內涵。在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修改過程中,與時俱進,關注社會熱點,將熱議的PM2.5納入新修訂的GB 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使學生深刻領會到國家在環境保護所做出的制度性的改進,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
針對于思政教育目標3:理解我國歷代環境監測方法的關鍵性變革,了解目前遍布全國的自動化的環境監測網絡,增強學生的自豪感。第二章水和廢水監測第2小節地表水監測方案的制定相關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插入“越來越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五水共治的重要成果”案例;第七章噪聲污染監測第3小節噪聲監測知識點的講解中,插入“廣場舞擾民的‘科技+治理之路——科技改變生活”案例,將專業知識點的講解和案例有機地結合,浙江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和廣場舞擾民的“科技+”治理方式,充分體現了現代化的信息化技術對環境保護作出的貢獻,深深地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
(三)? 強化過程管理,優化考核評價
管理,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基礎性較強的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僅僅講授專業知識的“純干貨”的傳統教學模式,非常容易引發學生的“聽覺疲勞”,容易出現走神的現象。結合教學安排中準備的案例,穿插于專業知識的授課中,通過案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與此相關的思政內容,將思政映射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塊,做到“潤物細無聲”;引入“雨課堂”等線上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考核學生對案例映射內容的掌握情況,課堂上可以利用“匿名投屏”,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現場評價,往往能引發同學們極大的熱情,“抬頭率”基本能做到百分之百。同時通過雨課堂中學生提交的觀點、討論等,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對思政案例的理解程度,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和授課方式。對于重點、難點內容,通過布置綜合性比較高的“大作業”的方式,進行強化訓練。例如針對于水、氣、聲、固廢和土壤等環境要素的監測相關知識點,每章會布置與此相關的監測方案的制定相關的“大作業”,同時提醒學生聯系實際案例展開分析,加強學生對思政映射內容的強化。
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的成績評定中平時成績占40%,開卷考試占60%。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比較大,所以在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同時,也會加強對教學過程平時成績的提取,通過雨課堂簽到的方式考核出勤情況,通過雨課堂的課堂互動討論和作業情況,考核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在原有的以考勤、作業、考試成績的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思想價值觀念的考核環節,通過教師的日常教學評定反映出學生思政教育效果。課程開卷考試中的主要題型為結合實際案例展開的應用題,在考察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基礎上,也考核了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既考核了學生對思政映射內容的掌握情況,又考核了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 實踐效果
本項目在中國計量大學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工程方向進行了兩個學年的實踐,通過案例的深入講解和分析,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例如在“生態文明入憲”案例的講解過程中,學生能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能自行擴展相關的內容,加深對我國進入“環境憲法”時代的理解;如在“安吉余村礦山的轉變”案例的講解后,通過學生的反饋,發現學生能夠明確掌握“兩山理論”的內涵。通過講解相關案例,使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通過有趣的案例,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分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小組匯報中,學生各抒己見,求同存異,通過思想碰撞提升研究生綜合實踐能力。在考試后對部分同學進行回訪,學生普遍反映案例式教學很有意思,課堂上穿插講解的思政知識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可以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記憶晦澀的知識點,實現了專業和思政同向而行。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教學效果良好。通過案例庫建設和互動式教學,教學團隊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有助于打造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落實立德樹人的宗旨,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 總結與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專業課程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專業能力,還可以激發研究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對工作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作用[9]。本教學組從課程大綱、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思政改革探索與實踐,課堂教學已實現了從“簡單舉例”到“課程思政案例”,學生從“被動聽課”到“主動學思”的轉變,使得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達成深度結合,達到了專業與思政教育有機統一的研究生培養目的。隨著社會和行業的快速發展,教師將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不斷與時俱進完善授課內容,將法規、政策、行業發展前沿動態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更新思政案例庫,深挖現代環境監測技術課程中的顯性和隱性的思政元素,推動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高質量發展[10]。
參考文獻:
[1] 萬林艷,姚音竹.“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同向同行[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52-55.
[2] 蔡小春,劉英翠,顧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3] 王玉哲,李鍵,陳世品,等.彰顯家國情懷的生態環境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構建及效果評價[J].高等農業教育,2021(6):95-99.
[4] 王義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9(3):57-60.
[5] 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6]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構建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7] 李康妹,丁曉紅,張永亮.關于本科生與研究生教學模式差異性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6(2):39-40.
[8] 朱麗霞,吳棒.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41(5):92-96.
[9] 孫坤,鄧海順,來永斌,等.新工科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探析[J].高教學刊,2023,9(24):29-32.
[10] 黃愛華,梅錦春.“工程精英”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7(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