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延利
【摘要】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育發展特點和其對中職院校計算機教育教學產生的影響和挑戰,提出要從信息化教育理念轉變、信息化教學設備完善和信息化專業教育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出發,推動中職院校計算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化建設;中職教育;計算機教學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轉型與發展,是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各中職院校和老師應該立足當前學校信息化建設實際,主動變革和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正確把握當前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以現代互聯網思維解決職業教育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實踐和探索難題,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資源支撐。
一、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背景及發展趨勢
1.數字經濟發展迅速
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給當代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經濟的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的高度融合可以讓人的潛能得到更大地釋放,世界各國也開始積極制定數字經濟的發展戰略和鼓勵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把數字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孫善學教授也提出,數字化及其衍生出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已達45.5萬億元,在GDP中占有39.8%的份額,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穩定器”與“加速器”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
2.教育信息化趨勢明顯
現代信息技術(IT)具有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等特點,它在教育上的廣泛運用,無疑將給教育理論與實踐帶來重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學新模式,研發教育新產品,促進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轉型,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的內在要求,更是未來職業教育必然走向,數字技能正從專門開發數字產品和提供數字服務的特定部門和行業向全社會傳播,數字技能在各專業、各行業日益成為一種橫向需求。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中,凸顯行業信息化應用情景,促進教育專業信息化轉型和信息化人才培養已迫在眉睫。
3.職業教育轉型成為必然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及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對數字職業進行了97項標注,新增數字職業數占此次修訂新增職業數的61%。作為一種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型,經濟社會的信息化轉型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順應形勢,積極主動探討關于職業教育培訓和技能體系數字化的同步調整。首先,互聯網的發展轉變了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的培養思路。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學校及老師應該順勢而變,及時轉變傳統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培養出一批一專多精、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知識型、創新型人才;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師在教學方式選擇上變得更多樣化,能夠通過計算機、移動終端等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授課,還能通過“兩微一端”等社交軟件和學生溝通互動,讓教師更準確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及時對教學計劃進行個性化調整,學生也能隨時隨地學習交流,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推動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最后,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存儲和搜索功能為中職學校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有利于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課本內容存在滯后性以及無法跟上學科前沿及時代發展的情況。
二、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中職計算機教育教學產生的影響和挑戰
1.信息化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近年來,中職院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信息化教學環境也得到了優化。但一些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觀念還不夠普及,有些信息化設施設備利用率較低,資源浪費問題比較突出。現代信息化教學強調“輔助—建構”現代教學模式,主張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全面發展”的現代人才培養理念,即以學生“學”為主線,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與發現,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使新知識逐漸“嵌入”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由于部分中職院校教師的思想觀念偏于守舊和固化,偏向經驗式教學,慣于傳統的“傳遞—接收”教學模式,推崇“傳道、授業、解惑”亙古之道,注重教師“教”,強調教師主體地位,把學生作為被動接受對象,不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1]。
2.信息化硬件設備有待加強
基礎設施為數字化轉型潛力釋放提供了先決條件,要培養學習者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就必須有完善的數字化硬件設備加以支撐。這表明職業教育的信息化轉型在硬件條件總體水平、個性定制以及安全要素方面均有非常苛刻的需求,高級的信息化教學設施配備成為職業教育信息化轉型中不可忽視的客觀實際問題。經調查發現,有些中職學校并沒有達成有效的信息化資源自主建設目標,部分學校存在“重添置、輕運用;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開發”的問題,加之人力、物力和動力三要素協調不到位,多數學校的信息化資源系統建設良性機制缺失,常常是依靠少數老師“單槍匹馬”地“拼湊”幾份資源,分散凌亂,缺少系統性,無法滿足大規模信息化教學的要求。同時,在那些定期使用信息化教學的老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對現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持不滿意態度,認為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很難和現實教學要求進行有效“匹配”,很多老師希望學校能組織老師們獨立開發實用性教學軟件、資源,建立一個類型齊全、內容充實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
3.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有待提升
據調查,中職院校中的老師在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時,一部分都只是以簡單制作PPT課件、執行基礎教學資源編輯為主,僅僅約29%的老師能把網絡教學和學習資源與信息化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獨立地制作較復雜的動態課件、綜合利用課程資源、開發和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老師更是極少數。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部分中職教師對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現狀判斷不清晰,準備不充分,主動適應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很多中職院校針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方式過于簡單,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由于沒有良好的學習培訓氛圍和剛性約束[2],對教師信息化能力考察的督查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造成教師信息化素養欠缺,信息化教學設計水平處于“低位徘徊”狀態,明顯滯后于社會對于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要求。
三、互聯網時代推動中職計算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1.樹立對中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正確認識
當前,國家及地方政府對教育網絡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中等職業院校教學網絡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果。中等職業院校應順應這一趨勢,不斷刷新思想觀念,全面認識“什么是信息化”和“怎樣實現信息化”這兩個根本的方向性問題,樹立正確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意識,強化“互聯網+”思維,實現教育理念的變革,在行動上更好地落實信息化建設。學校要結合自身教學發展實際,逐步建立和健全與網絡信息化教育相關的各項教育教學政策和體系,確保網絡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具體包括:將教育信息化作為學校硬件設施改善的先決條件,鼓勵并要求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進行教學,定期組織各種師生講座,宣傳、普及教育信息化知識。
另外,要秉承互惠互利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加強信息化教學的針對性。首先,信息化教學改革要堅持個性化理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稟賦和發展路徑,對于不同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不能進行簡單的橫向比較,在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做好對學生實際情況的調查與研究,緊緊圍繞受教育個體的個性特征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其次,信息化教學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設立人性化的信息化教學體系[3]。新時代的學生,是有理想、有個性、有尊嚴的個體,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充分尊重人性、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樹立學習興趣與信心為核心,實現以人為本的均衡化教學。
2.加強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化基礎設施既是開展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依據,能更直觀地反映信息化教育發展現狀,學校的優質信息化發展建設進程將大大促進信息化教育作用的發揮。要將“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于中職院校的學生教育,健全學校的網絡信息化教學硬件條件,在網絡硬件基礎上實現教師對媒體課件、高質量微課的演播和記錄,有效落實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真正實現網絡信息化技術和專業教學之間的相互結合。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上,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建立標準的法律保障體系并增加職業學校的資金投入,協助職業學校改善基本網絡設施和多媒體終端設施;學校方面應努力吸收更多經費,拓展信息化教學內容,保障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社會人才發展需要,對對口行業的發展進行大數據分析,構建行業和人才需求數據庫,推動職業教育供給側和行業需求側的準確銜接,打造“123”模式的中職院校信息化教育體系。“1”是指“一個定位”,即中職教育數字化資源的定位應該是“能學、輔教”,即以信息化教學資源為輔助,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服務;“2”是指“兩大要求”,即對中職教育數字化資源的應用時,不僅要隨處隨時可利用可學習,還要保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全方位涵蓋,擴充學生的“隨身學習數據庫”;“3”是指“三大體系”,主要由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課、虛擬仿真項目三個職業教育資源體系構成。學校要重視數字化研學平臺的建設、強化合作網絡,成立職業教育數字化培訓中心,打造中職教育數字化教學交流平臺,推動中等職業院校的技術理論研究,從資源平臺和人員素養等方面促進職業教育的轉型與發展,使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規模化標準化培養到規模化個性化培養進行系統性轉變。
3.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綜合素養
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潮流的關鍵在于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多學科數字化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創設信息化教學良好生態,調動教師信息化教學和學生信息化學習“內生動力”。
首先,教師的專業理念是其專業發展的基礎。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應提升自身對網絡信息認知判斷的能力,不斷提升專業內涵,具備更多元的專業教學理念,設計個性化和規模化兼容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資源開發和技術應用能力。要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建構多維度能力發展教學模型,在課堂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增加技術融合教學思想。
其次,學校要積極構建信息化培訓模式,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梯級攀升。要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根據各類教師不同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培訓,促使每個教師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為信息化教學的優質實施創造條件。一要注意針對當前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進“校本研修”培養模式,給校內教師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教學能力培訓,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針對性開放式培訓活動;二要實行旨在滿足教師多樣化信息教學需求的“分層推送”培養模式,對年長的教師要重點進行信息化設備操作和信息化資源獲取方面應用能力的提高訓練;對中年教師,要重點進行信息化資源整合應用和其他綜合設計能力的提高訓練;對青年教師,要重點進行信息化資源研發和其他創新能力的提高培訓,確保“各展其能”;三要構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內容創造,通過制定標準化培訓內容和創建全周期培訓體系,建設信息化學習共同體,健全教師數字化能力的評估標準和證書,切實提升教師數字化能力;四要建設在優質資源產生的基礎上的信息化教學軟件研發團隊,促進信息化資源共建共享。在軟件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數字化素養框架的構建,通過研發數字素養通識課程、科學素養類課程和計算機軟件設計類課程,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趨勢,各類中職院校要搭上信息化“快車”,深刻領會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性,積極創新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在提升教育質量、增進教育公平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通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實現更包容、更公平的高質量教育,實現職業教育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張萬鈞.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對中職計算機教育教學的影響[J].學周刊,2019(15).
[2]賈驗龍,裴成霞.論計算機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幾點思考[J].科學中國人,2015(27).
[3]於肇鵬.高校計算機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21(18).
[4]薛露露.微課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科幻畫報,2022(02).
[5]趙明,廖志芳.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評《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