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傳輝
【摘要】課程教育改革讓教學進入了嶄新階段,課堂教學設計有了更多選擇。初中美術教學設計規劃,教師要在現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以美育為核心,組織課堂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審美交流機會。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學生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深度思考能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關鍵詞】初中美術;美育;內核
借助教育教學實踐提升人們的認知,讓他們在學習探索和鑒賞中理解欣賞美,生成創作美的能力。這就是美育的內涵和意蘊,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追求。美術教學,教師的認知往往停留在理性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抹殺了他們的靈感和天賦,審美品質提升以及美術素養形塑自然無從談起。《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必須著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創造力以及審美素養。”在進行美術教學設計時,教師從不同視角、維度,給學生創造出更多美育教學契機。
一、以動態呈現,啟動學生鑒賞引擎
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已經成為當前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追求。啟動學生審美感知力不是講一講理論知識就能解決的。理論知識的感知雖然重要,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對課堂教學效果呈現起到決定性作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狀態是非常關鍵的。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熱情高漲,求知欲極強,教學過程就會顯得順滑。教學環節銜接也會更加自然、親切。傳統課堂教學,教師講解分析知識,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這樣的教學引導方式沒有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效果不佳。
課堂動態呈現方式多樣。多媒體的動態效果異常顯著,它借助視頻、圖片等視覺元素的變化,傳達信息,強化學生的感知體驗。初中階段,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走神。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借助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動態化的形式呈現,順利啟動了學生的感知、鑒賞引擎。學習“石窟藝術的寶庫—敦煌莫高窟”,教學引導之前,教師充分備課,對本課內容展開深度分析。敦煌莫高窟是以靜態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然而教學過程又是一個動態化的呈現過程。為了中和這種矛盾沖突,教師進行轉化,先播放《九色鹿》這部動畫片。通過對動畫故事內容的了解、把握,學生的探知熱情迸發,對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色有了基本感知。初中生審美角度和審美心理存在較大差異,但他們對具體生動的情境體驗情有獨鐘。教師從學生的心理期待著手,給出引導,學生的審美感知和體驗逐漸豐滿起來。
創設情境的教學引導方式具有普適性,能夠滿足不同學科的特定需求。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特點,結合信息技術屬性,將其融入教學引導過程中,給學生帶來更強烈的情感震撼和觸動。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看出,動態呈現,啟動學生鑒賞引擎的教學引導方式是科學可行的。美術課程教學設計,教師不妨革新教學引導形式,以動態化的方式呈現課堂。動態呈現就是輔助具體教學手段,將靜態的知識點以更具體鮮明的方式展現出來。初中階段,學生對動態、鮮活的具體事物有更強烈的感知熱情。
二、以多元導思,切準學生美育核心
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美術理論知識,更要讓學生在進行美術鑒賞分析的過程中,能夠順利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知識遷移運用。這樣的教學才是高品質、有意義的。引導學生思考、鑒賞藝術作品,部分教師喜歡投放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問題導思的方法本身具有極強價值,然而長期運用問題導學法,形式相對單一,不能真正觸動學生。課堂引導方法有多重選擇,故事與問題的融合、小組合作都是不錯的選擇,能夠打破傳統教學形式束縛,讓課堂引導呈現出豐富性、趣味性、針對性。學生的認知和思維也會隨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快速觸摸知識核心,切準美育核心。鑒賞活動設計,教師要注意全面滲透美育目標內容,抓取美育核心。
實物觀察、細節鑒賞都能讓學生進入主動思考狀態,在深度探學中逐步建立起審美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參與到學習互動中,他們的審美意識自然萌發。學習“生肖的聯想”,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清晰鮮明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生肖聯想以及生肖造型知識,利用生活用品進行聯想和創作。教學目標的達成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實現,尚需要教師從不同維度出發,展開探尋,尤其要關注教學引導方式。教師首先從自然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云朵是我們常見的自然現象,它變幻無窮,你覺得云朵是什么樣的形狀呢?發揮想象,說一說。”因為是從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著手,展開引導,學生表述描繪熱情極高。當學生思維逐漸被喚醒,教師又給出一些輪廓圖,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進行十二生肖形象判定。學生的興致更加高漲。接著教師抓住教學關鍵點,以作品鑒賞的方式進行有效處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師展示的作品往往具有極高欣賞價值,學生在鑒賞分析的過程中及時探討交流,有了更多思考機會,他們的鑒賞進入嶄新境界。
在進行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追求新穎、獨特。形式的獨特性對學生有極強吸引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只是形式新,根本不足以支撐高品質課堂。因此,還要抓教學中心點,從學習重難點中找尋對接點,為順利突破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導思方法豐富多元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實踐,教師設置多重思考任務,有直接鮮明的問題呈現,也有鮮活有趣的搶答競賽。
三、以延展訓練,提升學生品質素養
執行美術鑒賞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參與熱情極高,很快抓取到知識點。教學既要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有調整、優化意識,從宏觀視域出發,整體設計規劃,讓教學呈現出系統性、科學性。文本鑒賞分析是必要的,然而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鞏固深化的過程。學生到底吸收了多少知識,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教師傳授一些鑒賞方法,學生需要在實踐運用中檢驗。初中階段,學生對美術訓練有濃厚的興趣度,他們愿意主動探索,對美術作品展開深度解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創意思考,從不同維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審美素養快速生成。學習“大自然的色彩”,學生了解了光與色的關系,感受到大自然色彩的關系和色調。探知文本的過程中,學生信心滿滿,學習狀態非常好。教材文本只是一個例子,有限的教材容量無法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教師在學生思維活躍度達到高峰的時候投放訓練任務。“我們在面對自然景象時都是用追尋美的眼睛來探求的,請你用一雙善于發現、探尋的雙眸,說說你印象中大自然的色彩是什么樣的?”開放、寬松、自由的拓展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始終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他們很快調整學習狀態,由認真吸收文本知識轉變為主動輸出知識,參與到實踐訓練中。現實生活中可供欣賞鑒賞的內容、作品是多元的,學生主動觀賞、鑒賞的欲求得到激發。美術審美具有專業性。教師從理論層面展開學習指引,傳授鑒賞激發,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讓訓練任務呈現高效性。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得到形塑。訓練任務有多種表現形式,教師要從形式上展開優化升級,融入創意因子,讓訓練任務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力,而不是學生學習探知路上的“攔路虎”。
教師要在做好學情調研以及知識構建的基礎上,及時給學生投放訓練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夯實知識,獲得更豐富的認知。延伸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感知知識的外延。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量的審美能力。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教師要在文本主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性訓練,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當學生能夠沉浸其中,自然能夠獲得更真切的感受和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審美意識,為深度學習鑒賞提供切實保障。
以美育為核心,設計教學活動,繪美術課堂同心圓,符合學生審美訴求,也是讓美術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教師以動態呈現,啟動學生鑒賞引擎。以多元導思,切準學生美育核心。以延展訓練,提升學生品質素養。從多元視角出發,開展教學研究,能夠為學生搭建出最優化的教學平臺,探索契機也更加豐富。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汲取到知識養料,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審美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初中階段是形塑學生審美素養最關鍵的時期,教師借助美育推進課堂教學,學生有更多歷練機會,課堂教學價值度更能得到彰顯。
【參考文獻】
[1]周夢婷.探析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華夏教師,2023(27).
[2]翟玉會.美育視角下的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3(25).
[3]王美蓉.美育視域下初中美術教學路徑探尋[J].新教育,2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