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祥
摘 要:問題導學法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體驗,由學生代入角色提出問題,并結合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與分析,實現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問題導學法契合新課標政策,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核心素養培育等多項工作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本文結合現階段高中政治教學問題展開深入分析,探索了問題導學法的應用意義,結合問題導學法的基本內涵設計了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有效方案,為提高高中政治課質量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高中政治;政治教學
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課堂講授、學生全程傾聽的模式比較普遍,導致學生在政治課堂中表現出顯著的被動學習態勢,不利于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意識。而政治學科是一門思想性、政治性、實踐性的綜合學科,要求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將這些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1]。但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達到上述教學效果。而引入問題導學法以后,政治學科教學格局就會發生創新轉變。這里結合高中政治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問題導學法的有效應用方式。
一、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不少學生都表現出了低興趣現狀,在課堂環境中的學習熱情不高。這也導致很多學生目前都被動參與到學科教學中,很難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政治學科的感觀態度一般,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較多負面感知,甚至部分學生在政治課堂中還存在顯著心理抵觸。這些情況都會給高中政治教學帶來明顯阻礙,不利于政治學科教學取得預期效果。
(二)學生學科思維僵化
結合現階段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生的學科思維都比較僵化,只會按照教師引導進行被動思考,很難主動探索學科知識。這不僅會導致學生掌握的政治學科知識體系相對封閉,同時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跟新課標的要求存在沖突。這是因為很多學生在政治學習中都缺乏主動思考,并且無法站在自身角度分析事物,存在“人云亦云”等問題,很難保證政治教學成效。
(三)課堂教學氛圍一般
目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課堂教學氛圍比較一般,很多學生在政治課堂中的體驗感不強,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較多阻礙。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高中政治的課堂交互渠道不暢。在師生互動方面,教師的主體角色過于顯著,很難引領學生深入剖析與探究學科知識。在生生互動方面,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呈現粗放化與隨意化等情況,很難結合課堂重難點知識進行定向探究,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2]。
二、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問題導學法應用到高中政治教學中以后,可以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顯著的積極態勢。這是因為基于問題導學法的政治課堂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并通過趣味性問題調動他們的關注度,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學問題直接貼合學生的生活場景進行提問,顯著拉近了政治課堂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明確政治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最終對政治學科重拾興趣。
(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通過問題導學法搭建課堂教學框架,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索學科知識,最終理解問題的本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課本知識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問題導學法應用在政治課堂,很多學生可以從更多角度提出問題,并立足于生活場景深入剖析學科知識,提高他們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
(三)優化課堂互動氛圍
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也能夠幫助教師優化課堂互動氛圍,改善師生關系。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層次教學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削弱教師的權威地位與身份,真正成為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3]。在生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打造學生自由交流的情境,組織學生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展開深入探索,在相對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完成學科教學任務。
三、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措施
目前高中政治教學存在較多問題,而問題導學法可以幫助教師解決現存問題,已經成為高中政治教學創新的重要方式。但基于問題導學法的政治教學還是比較復雜與專業的,這里也結合高中政治課堂的細節內容,探索問題導學法的具體應用方式,給教師使用這種教學模式提供一定指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高中政治學科知識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等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時候容易遇到較多困難。此時如果教師直接依托于學科知識設計問題情境,那么就會導致最終形成的問題情境與學生出現脫節,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考慮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設計契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問題情境,降低課堂教學的枯燥性,同時也能夠顯著提高問題情境的邏輯性與層次性。這也要求教師在平時多關注班上學生的生活場景,結合學生的身心層次進行學情分析[4]。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靈活使用多媒體技術搭建問題情境的細節,轉變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提高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發展和完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清晰的問題情境,降低學生理解課文知識的難度,并從多媒體課件中提出教學問題。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當代高中生的生活環境跟以前比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難以感知以前的社會環境。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與農村地區的發展情況。為了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中搜集學生家鄉自改革開放以來每五年的變化情況,并將視頻進行簡單剪輯組合,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播放視頻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與分析視頻,并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內容與課文知識,提出課堂教學問題。比如:“為什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一直都比較快?”“家鄉變化依托于哪些元素?”“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道路?”等。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知識點,結合學生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全方位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體現。
(二)把控課堂提問方向,拓展課堂教學深度
問題導學法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提出教學問題,但教師也要參與其中,凸顯自身的引導性職能。目前部分教師在使用問題導學法的時候,放任學生完全自主思考與探索,難以把控課堂教學方向,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基于這些情況,教師應該逐步強化自身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等階段的參與水平,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自主思考的方向,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適當參與其中,保證課堂教學可以取得預期效果。除此之外,在提出課堂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適當減少問題的數量,提高課堂問題的質量。對于高中政治課堂來說,過多的教學問題會導致課堂變得極度臃腫,浪費大量時間進行解題,沒有時間學習基礎知識。這也使得政治課堂容易成為“無根浮萍”,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因此教師在政治課堂中一定要把控好課堂提問方向,使得教學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深入討論,推動高質量課堂建設。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各個教學階段提供適當的引導,把控整個課堂的教學方向,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思路進行深入剖析與探索。在篩選課堂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適當減少課堂問題的數量,通過創新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這里教師先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社會發展實例以及中國夢的宣傳視頻,提出“通過視頻內容講述中國夢的具體內容”“你認為中國夢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如何全面踐行與落實?”“未來發展中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本章節的知識點以及他們的生活閱歷展開討論。最終的討論結果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但是需要大量引用本章節的知識點,讓學生將自身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并嘗試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學科問題。
(三)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形成層次問題體系
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學生已經表現出了顯著的個體差異。如果針對所有學生實施同一種教學策略,那么就會導致學生承受不同的壓力。部分學科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中越來越難跟上教學節奏,不僅無法取得課堂教學預期成效,還會導致學生產生抗拒心理[5]。因此在使用問題導學法的時候,教師也要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深入分析,形成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案,平衡班上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得他們能夠順暢參與到政治課堂中。在打造問題課堂的時候,教師也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與反饋情況,明確他們處理教學問題的過程性表現,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提高課堂問題教學質量,使得問題導學法可以在不同學生群體中發揮相應效果。
在《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需求,形成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導學法教學方案。這也要求教師在平時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學習態度、探究能力、思維方式等元素,完成學生群體的分層。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通過多層次的問題引導,使得不同層次學生可以提出契合自身情況的教學問題。比如:對于學科基礎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結合課堂知識點提出一些基礎問題,具體有“我國的社會保障都有哪些?”“社會保障都有什么作用?”對于學科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提出一些思維性問題,具體有“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有哪些區別?”“高福利國家有哪些好處與弊端?”等。在形成層次問題體系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由度。比如:由學科能力較強的學生直接回答基礎性問題,一起鞏固與夯實學科基礎能力。在回答思維性問題的時候,由所有學生一起討論。這里雖然部分學科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有限,但是他們在思維性題目中也能夠貢獻一些“奇思妙想”,實現思維的碰撞,形成高階學科思維,最終實現多層次教學問題的統一。
(四)鼓勵學生質疑提問,錘煉學科核心素養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任務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要求教師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能夠使用政治學科知識解釋生活問題,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與價值觀念。在應用問題導學法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并跟學生一起圍繞問題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實現思維進階。這里教師也要適當削弱自身的權威身份,并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空間,通過高自由性課堂給提出疑問的學生以思維馳騁的土壤。在學生質疑以后,教師首先應該肯定學生的提問勇氣,接著從學生的問題之中篩選問題,引導班上學生展開全面討論,實現學科知識的鞏固與
遷移。
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案例以及互聯網中搜集到的案例,制作關于價值觀的小視頻。這些視頻主要展示中心故事,不要做出過多評價。視頻內容應該趨于豐富,既可以是“感動中國人物志”等宣傳視頻,也可以是學生身邊的日常瑣事。通過多種視頻資源的綜合展示,引發學生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質疑,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主流價值觀變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小事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6]。
(五)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長效提升
基于問題導學法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也要實現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能夠打破教師直接評價的傳統模式,提高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事實上,問題導學法本身就要求教師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這些考量,教師可以積極拓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元方式,并關注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知體驗情況,從學生角度全面認識問題導學法的應用成果與現存不足,進一步提高學科教學效果。比如: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引導學生針對課堂提問的質量,以及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打分,并跟其他同學進行相互評價,回顧自己在課堂中的學習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通過匿名紙條的方式,搜集學生對問題導學法的意見與建議,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長效提升。
結束語
綜合來看,問題導學法應用到高中政治教學中以后,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科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切實提高學科教學成效。因此對于高中政治教師來說,后續也要加強自身對問題導學法的了解水平,結合學科教學實踐經驗,探索問題導學法的有效融入方式。在平時,教師需要深入研讀課本教材,結合新課標相關要求和學生學習體驗,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問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深入探索學科知識體系。通過這些方式,可以逐步打造高質量政治教學體系,錘煉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本偉.高中政治教學中問題引領式教學的應用研究[J].華夏教師,2020(8):45-46.
[2]曹如意.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問題導學法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2):152-153.
[3]萬丹丹,王久才.問題引領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312-313.
[4]徐麗艷.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據,2021(Z1):150-152.
[5]吳健.談高中政治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5):235-236.
[6]盧鷺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不參與”問題及矯正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