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科目的核心內容之一,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內容較多,有必要設法進一步發揮其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意義進行了簡述,在此基礎上分析該教學的不足,最后探討可行的應對方法。分別就豐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工作、提升趣味性等措施進行積極論述,研判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為學生批判性思維、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核心素養
高中階段的語文科目知識內容更多樣,難度也有所提高,這就要求做好教學管理,包括語文閱讀教學在內。我國對高中階段教育工作歷來重視,教育改革也多次觸及高中語文,以改善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應在現有工作基礎上設法改變、調整教學方式和理念,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意愿,這為其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提供了思路和空間[1]。然而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當前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尚不完善,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未能達到預期水平。在此背景下,分析相關工作的不足、對策十分必要。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批判性思維概述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指以閱讀為基本方式,對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知識儲備、學習思維、閱讀習慣進行培養,通常需要貫穿高中三個年級。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比較豐富,涉及中外著作、散文詩歌、時政文章等,開展態勢穩定,收效良好,能夠從知識儲備、運用、文學素養等角度出發,改善學生的綜合成長效果、語文科目核心素養水平。批判性思維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得到了一定重視,但一般不作為獨立項目,而在通過閱讀內容加以滲透,這導致部分教師、學生對其重視度不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效果也不夠理想[2]。
(二)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對事物、行為進行逆向思考和評價,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現代社會則將批判性思維確立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從特點上看,批判性思維關注合理的邏輯思考打破常規,以追求表象之下的事實本質,這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維相互印證,對于提升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具有突出作用[3]。
批判性思維一般包括分析、評估、推論、說明、自我校準等部分,可大致概括為是什么(認知)、為什么(思考)、怎么辦(行動)三個部分,通過對事物的分析、研究,了解其內在規律、原理,形成客觀科學的結果,再用于指導行為活動。就教育事業而言,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可避免學生形成盲從心理,從而能相對獨立地進行思考、學習,對其持續、長期成長的幫助作用也比較突出。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意義
(一)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視作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的需要。語文屬于語言類科目,其特點在于知識較豐富,且不同知識既有關聯又各自獨立,需要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積累、運用,才能充分掌握學科知識,形成較理想的核心素養。按此要求,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批判性思維內容、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加以培育,首先可以改善學生的思考意愿,使其在批判性思維的引導下對現有認知、不能理解的知識進行思索,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有助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同時,由于批判性思維對學生的影響是長期的、閱讀教學也是長期的,學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維持續進行思考、分析,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程中,使其核心素養的改善也具有持續性,服務學生成長[4]。
(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展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要求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透過現象完成本質分析,形成更科學、客觀、準確的綜合認知。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其中蘊含的知識內容不是單一的,包括語文語法、修辭方式、小說情節設計、散文情感表達等信息,學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維進行思索,分析“為什么錢鐘書塑造了方鴻漸這一形象”“為什么《紅樓夢》中林黛玉形象如此深入人心”,通過對文字、段落、篇目的研究分析,形成基于問題的認知邏輯,無論其最終能否思索獲取準確結果,邏輯思維能力均可以得到培養,有助于學生以更客觀、理性的態度完成語文以及其他科目學習[5]。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不足之處
(一)培養方式比較單一
以改善學生核心素養、邏輯思維能力為目標,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工作并不完善,存在培養方式比較單一的問題。該問題是指高中教材、課外資源中不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項獨立內容,僅作為輔助性內容融入總體教學工作中,以單一渠道進行有關信息的傳遞,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也不能保證教學的最終質量。如部分教師向學生提供魯迅的文章、晚清譴責小說章節等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小說主題的分析形成批判性思維,此方式的優勢在于簡便易用,方式也比較成熟。但由于其小說主題過于鮮明,學生可能無法形成完善客觀的認知,將“批判性思維”等同于“批判現實主義”,無法真正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二)過于關注教師作用
高中語文知識難度相對初中更高,閱讀教學亦然。同時,批判性思維的培育也需要來自教師的指導,這導致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過程中作用過于突出,成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課堂的主體。該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講解占據課堂較多時間,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且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漸漸喪失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意愿。如教師選取了閱讀篇目后,指導學生完成閱讀、進行內容歸納、主題分析,學生全程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學習,被動特點明顯,不能準確抓住閱讀學習的重點,其批判性思維看似得到培育,實際上帶有很強的被動、服從性,并不能真正實現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三)缺乏趣味性
高中語文知識內容較多,包括閱讀教學在內,同時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本質上也是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的,學生在持續的學習中可能產生厭學情緒。當前部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式不當,趣味性較低,學生不愿參與學習,主要表現為教師采用的方式增加了學生負擔。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保證學生了解閱讀內容、改善其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效果,設置了難度較大的課堂作業,或布置較多的課后作業。學生在課堂階段無法解析問題,課后負擔又過重,可能滋生厭煩情緒,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到語文科目學習、語文閱讀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中,其學科核心素養的改善也往往受到限制。
(四)培養延伸性不高
從特點上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長期性特征,其中蘊含的知識信息也比較豐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用比較突出。嘗試在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應關注上述特征,做到持續、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教導。然而目前部分教師不能做到持續指導,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持續性不高,該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過度集中于校園或課堂范圍,不能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一方面高中學生面臨高考壓力,需要學習多門科目,投入語文閱讀學習和批判性思維學習中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高中教師使用的方式較為簡單,也難以實現教學的充分延伸,導致學生成長受限。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建議
(一)豐富培養方式
嘗試發揮批判性思維優勢,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養,應關注培育方式豐富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適當提升批判性思維培育模塊的獨立性,同時以更理想的具體方式加以呈現,改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意愿。
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計劃的擬定后,選取一到兩個課時自主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安排,以保證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培養方式也應對應做出更新,以小組模式、模擬教學等方式,改變傳統書本教育的形式,使學生通過沉浸式學習提升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層次,也優化其核心素養。如教師選定的閱讀資源為《紅樓夢》節選,可在確定教學內容后,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模擬《紅樓夢》內容進行課堂表演的方式進行知識傳遞。鼓勵學生報名參加表演,確定學生名單后組織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排練,進入課堂教育階段后,通過表演的方式進行《紅樓夢》內容的模擬呈現,學生可以在觀看、參與表演的過程中,更深入、更獨立地進行閱讀內容感知。
教師則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使學生吸收其中的批判性元素,包括主題思考、情節思索、內容評析等。如“如何評價焦大的結局?”“劉姥姥的行為體現了什么人物特點、有什么代表性?”學生通過現有認知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得到完善,從文學評論研究的角度,使其核心素養也可以得到同步培育,有助于學生綜合成長。
(二)以學生為主體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以學生的意愿、學習進度、群體學情和個體特點為依據進行閱讀教學,培育其批判性思維。
實際工作中,要求教師首先對本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生成涵蓋所有學生學情特點的報告(可以請學習小組組長、課代表提供輔助),根據相關報告確定閱讀教學和批判性思維培育的具體工作方法。原則上應以大部分學生的學情為依據開展教學工作。確定學情特點后,教師可以將合適的備選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如閱讀篇目、課堂教學方法等,由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確定更能為其接受和青睞的元素。進入課堂教學階段后,教師只給定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目標,不做具體的講解干預,由學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組探討、分組學習,結合批判性思維培育要求,設定思考價值、研究價值較高的若干問題,引導學生的探討和學習過程。小組探討持續10—15分鐘,教師可根據預定教學目標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其學習效果、進度以及不足、問題,集中對主要問題進行解析。同時關注個別后進學生、優秀學生的學習進度,給予前者必要的一對一指導,對后者則提供更多的思考內容。進入課堂結束階段,教師可以請學生對本課時內容進行總結,包括學習完成度、心得等,結束本課時的閱讀教學。
小組教學提升了學生的交互性,學生主動選擇的學習內容則為其主動學習提供了保障,針對個別學生進行的指導,可以實現學習進度的兼顧,引導問題則能夠幫助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思索、互動,從而培育批判性思維。
(三)提升趣味性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培育均以知識教育為前提,學生的核心素養改善也關注教育工作價值,這導致教學過程出現一定的枯燥化傾向,應在實際工作中設法提升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建議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替代傳統方法。
教師可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可采用互助分組模式,首先結合學生特點將其分為若干類別,包括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核心素養較好的學生、普通學生。分組時采用交叉模式,確保優勢學生和普通學生能夠均衡分布在各小組中。競賽的內容應以批判性思維和閱讀教學為中心,包括閱讀材料的解析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運用能力、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等,向各小組提供問答題、搶答題、開放性題目,每個題目設定分值,根據各小組的回答情況進行得分累積。如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為《論語》節選,其中的基礎知識可包括填空、選擇等題型,問答題則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體現,如“孔子思想中有何不當之處,結合資料加以說明”,通過此類題目考查學生的閱讀材料解析能力和批判思維培育態勢。對于表現最突出的小組應給予必要的精神嘉獎,以資鼓勵。
與常規教學方法相比,競賽模式的趣味性更強,學生可以在勝負心理、榮譽心理的激勵下更有效參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動進行批判性思維培育,從而提升教學和學習質量。
(四)加強培育延伸
延伸培育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語文閱讀教學和批判性思維培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校園范圍內。具體工作中主要強調學科聯動,以及現代化技術的運用。
學科聯動方面,語文教師可以與歷史教師交流,向學生提供以歷史資源為核心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根據資料主題、內容等形成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可以同步進行歷史、語文知識的學習,壓縮單一學習某一科目所需的時間,減輕學習負荷。為實現遠程教導,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在教學工作開始前,將學習資源整理為數據包,提前發送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前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初步學習,了解下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形成學習框架和基礎認知。考慮到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應具有一定針對性,所選內容如果過多,建議教師隨資料發送若干引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路整合,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內容,保證學習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作用突出,有助于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其邏輯思維發展。但當前該工作并不完善,存在培養方式比較單一、過于關注教師作用、缺乏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情況。上述問題成因比較復雜,未來建議以改善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結合問題表現推行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法,設法豐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式、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同時提升培育工作趣味性和可延伸性,使學生可以通過語文閱讀學習改善綜合素質、核心素養,也為其長期成長提供必要幫助。
參考文獻
[1]俞諸亮.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評價論證題”命題探索[J].現代教學,2023(17):14-15.
[2]馬文祺.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3]昝姝羽.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統編版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4]邢子騰.高中論述類文本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5]孫佳琪.高中論述類文本思辨性閱讀教學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